对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建设要求、区委区政府关于建设“强富美高”高新区的工作方向和先进地区的创新做法,城建局在2017年还要对工作多学习、多思考、多尝试。
一、对照差距,找准出路
高新区的城市建设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对照新形势、新要求,对比先进地区的新经验,仍然能找出不少差距。东西部基础设施配套和环境建设不平衡,就是东部基础设施配套较完善的地区,断头路还是较多,路网体系仍需大力修补;城市绿化绿意虽浓,但色彩化、效益化不够,能够导入行人,提供休闲健身的空间还很缺乏;农村污水管网建设尚未展开,河道截污压力很大;农村道路建设标准较低,美观度、安全性还不理想;城市管理行政主导性强,政府投入大,居民的参与度不高,城市管理中的顽疾始终得不到根治;核心区公共停车资源缺乏,道路停车影响城市保洁,安全隐患多,交通畅通性差;小区物业管理沟通机制不畅,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政府缺乏制约手段,矛盾频发。我们将针对这些问题,加强专题研究,找出应对的思路和办法,每年做几件实实在在,能够发生实际效果的工作。
二、突出重点,明确任务
深入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突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产城融合先行区”和“和谐宜居幸福区”的目标定位,以“三年行动计划”为指针,突出补短板、强基础、优环境,努力在服务经济发展、服务基层需求、服务民生幸福上有作为。
1. 重点基础设施完善工程。紧扣“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围绕北部新城这个核,沿江、空港两大片,铁路、公路、水路三条线,新龙、滨江、孟河、西部四大重点板块,有力有效推进基础设施工程。一是加快构筑与周边城市以及区内各板块间的互联互通。尽快开展新龙高新商务区快速通道、龙江路快速化改造、飞龙西路的前期方案研究和报批工作,改善区域交通出行条件,支撑区域产业发展;加快紫金山路建设,与武进和扬中对接;加快星港大道和春江路建设,与钟楼区和丹阳对接;加快龙沧路和龙汇路建设,对接天宁区;加快芮和路、兴奔路、奔发路建设,加强西部片区板块联动。二是加快推进重点发展区域建设。推进新龙国际商务区新桥大街、乐山路、新龙二路等道路建设,同步完善周边路网框架和管线配套,核心区域环境整治提升卓有成效;配合小黄山开发,建设政泰路、孟河大道、环城东路等主要配套道路,尽快开展江宜高速小黄山互通及连接线前期工作,确定道口方案和连接线线形;继续完善滨江区区域路网体系,加快建设春江路、薛冶路、赣江路等主干道路;优化空港区路网布局,建设机场联络道、天峰路、星港路等区域一体化主要道路;提升城乡公交快速通勤网络,重点加强与园区、高铁、轨道交通、BRT等交通衔接,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开展高铁北站交通优化规划设计工作。三是加快省市重点项目配套工程建设。利用轨道交通建设路面修复的机会,优化晋陵路、辽河路等道路断面和交叉口渠化;利用新孟河拓浚、德胜河六改三的机会,对飞龙西路、嫩江路、黄海路等主要桥梁、连接线同步规划设计,完善区域路网。提前进行跨河桥梁景观、两侧生态廊道、沿河绿道和风光带的建设,利用桥下空间建成南北向贯通、不设信号灯的自行车畅骑健身生态绿道。
2. 生态文明优化工程。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推进,更加注重生态立区的发展理念。一是引导生态和特色公园建设。加快推进新龙生态林二期核心区建设;基本建成以艺术和海绵为主题的高新商务区中央公园,启动建设以环保生态和体育运动为主题的三江口公园二期,岛头绣球专类园建成开放,上半年建成以秀草、紫藤为主题的光伏产业公园。二是突出人的参与,打造慢行系统。年内完成S122生态廊道建设;藻江河生态廊道全力解决几个堵点,确保绿道全线贯通,与新龙生态林无缝对接;编制城区绿道网规划,在核心区充分发掘街头绿地和绿道空间,结合绿化景观打造太湖路-惠山路、通江大道交叉口等几个精品小游园,特别是在龙江路、长江路、通江路等绿化改造余地较大的节点,改建部分慢行系统,争取将分散的生态资源连线连片,形成系统网络。力争通过明年一年的建设,全区生态慢行系统要初具雏形。三是推进绿建示范区和海绵城市建设。加强绿色生态理念的运用,围绕年底省绿建示范区验收的目标要求,开展太阳能、地源热利用和能源站建设,三年创建期内完成新开工绿色建筑300万平方米以上,建成绿色建筑15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二星及以上绿色建筑占比超50%;中欧低碳生态城市合作项目试点示范继续有序推进;新龙国际商务区6.95平方公里全面启动海绵城市创建工作,实施科技金融中心、腾龙苑等15个建筑与小区类项目海绵改造,乐山路、崇仁大街等11个道路类项目改造,新桥中学雨污分流、东风河等18个管网防洪河道治理类项目建设。四是开展水环境整治工作。全面启动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工程,计划今年11月完成初步方案,12月完成实施方案,明年1月份完成首批主干管网施工图设计,2月份完成招标,3月份全面启动首批主干管网建设,年内完成主干管网工程。
3. 城市管理智慧工程。一是积极开展综合管廊建设。通过雨污水、供电、通讯等同步入廊,尽快开展新桥大街、新龙三路、乐山路等道路试点方案研究;二是城市防汛防涝体系全面智慧化。推广排水管网智能液位在线监测设备,开发手机APP,及时、准确、直观地获取管网水位动态预警信息,为防汛防涝应急决策和日常管道养护提供数据支持。三是公共出行资源智慧化。公共自行车出行加快全区延伸布点,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综合优化停车资源,研究布局全区的停车位统筹体系,破解停车难题。四是实施交通安全畅通改造。通过打通断头路、道路交叉口渠化、道路维护设施配置等手段,完善道路资源调配,提高通行效率;修剪、移植部分绿化,解决道路绿化对路标路牌、路灯照明、行车视线的遮挡,做好生命防护工作。选取通江大道,长江路、黄河路等条件成熟路段,调整交通主干道红绿灯绿波配时,提高交通畅通性。
4. 城市环境整治工程。一是加大老住宅小区整治力度。集中力量重点解决突出问题,通过全面提升居住环境,促进小区精神面貌的改善。特别是,结合生态文明工程,在核心区开展老小区雨污分流改造试点;二是健全垃圾终端处置体系。建成浦江路、奔牛垃圾中转站,完成江边、空港中转站压缩设备更新。建设光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二期,建筑装潢垃圾处置利用项目加快选址,争取年内启动建设。三是逐步推进违法建筑处置工作。贯彻落实“五年计划”,重点加大建成区查处力度,实现查处违建比例不低于50%的目标任务。四是开展城区易淹易涝片区治理。提升城区应对暴雨能力,对中心城区和龙虎塘、新桥、薛家部分片区实施易淹易涝连片整治。
三、优化体系,协同推进
城建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建设优美环境、打造优良秩序、提供优质服务。明年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需要在项目早落地、服务更高效、为民更实在上下功夫。
1. 打造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建设的服务体系。建立多部门联动、主动掌握信息、主动提供建议、主动优化服务、主动闭合流程的项目审批服务体系。一是提前服务。加强与商务等部门的协调对接机制建设,掌握重大项目动态。提前为项目落地解决道路、水电气、通信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为项目建设投产提供硬件保障。同时,主动联系建设单位,将服务贯穿于项目方案谋划、前期手续办理、进场开工准备、施工组织实施以及项目竣工验收的各个环节,切实帮助建设单位解难题。二是现场服务。排出重点项目名录,深入现场,掌握项目进度情况,及时了解企业需求,主动协调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多了解、多沟通、多服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解决问题。三是绿色服务。针对重点项目开通“绿色通道”,加快手续办理,试行“容缺预审制”。对于已开工但手续有欠缺的项目,加强质量安全监管,监督完善手续。对于实际已经投运的项目,排出时间表,督促完善手续,确保安全运行。
2. 打造推进全区基础设施项目落地的协调体系。针对局本级、区级平台和镇(街道)分别开展分类协调,优化整合全区建设资源,重点抓城建项目落地、施工和竣工交付重要环节,确保当年计划建设项目的开工率,提前做好储备项目的前期工作。一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解决审批难题,缩短前期时间。同时,对接好各市政公用建设部门,争取所有地下管线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二要主动协调龙控、黑牡丹以及镇(街道)等建设主体,发挥全区大城建的优势,超前做好征地拆迁和附着物处理,化解地方矛盾,为项目落地创造良好的施工条件;三要加强项目推进组织化程度,建立几个工程推进小组,融合所在地力量参与,多开例会、现场会、协调会,多到施工现场,及时掌握信息,整体推进项目建设。
3. 打造确保全区公共设施正常运行的管理体系。以城市长效管理和文明城市建设为抓手,发挥好大城管体制的作用,实行网格化、精细化、精准化管理;对道路、桥梁、景观绿化、环卫等基础设施要整合区、镇(街道)的各方力量,分清职责,协同合作;对路灯照明、供电、通讯、排水等由专业单位负责建设、管养的市政公用设施,要建立联动机制,强化监控力度,及时发现隐患,及时解决问题,确保各项设施安全、高效运行。
城建工作任重而道远,城建局将进一步认清形势、对标先进、厘清思路、克服短板,集中智慧、集聚资源、集合力量,振奋精神、奋发有为,全面完成区委区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不断开创城市发展新局面,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北区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