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多管齐下,全力抓好水稻产业发展。一是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要把加快水稻生产标准化作为促进水稻转型升级、提升质量和效益的重大举措,改变粗放式生产和管理方式,推广生产记录台账制度,科学合理使用生产投入品,构建品种、育秧、栽插、施肥、植保、收储、加工、包装等“八统一”模式,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规范化、机械化。二是要积极推广绿色生态栽培。集成推广因地因苗施肥、精准诊断用药等技术,推进减量替代、减量控害,大幅提高肥料、农药利用率,降低肥料和农药用量,节省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要加快推进2016年度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项目的实施,确保商品有机肥统供统施统翻工作及时有序落实到位,保护好农户的权益。三是要因地制宜示范推广稻田种养结合模式。在有条件、有基础、有技术、有经验、有市场需求的地区,因地制宜推进稻鸭共作、稻渔共生、农牧结合等稻田种养结合模式和“水稻+马铃薯”、“水稻+西瓜(草莓)”等“水稻+N”种植模式,提高种稻复合收益。四是要加强优质稻米产业化基地建设。要建设一批生态环境好、生产规模大、市场区位优、技术能力强、产业化程度高,集生产、收储、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优质稻米产业化示范基地。基地内选用优良食味品种,配套清洁高效生产、稻田综合种养、水稻生态控害等绿色生态栽培技术,提升稻米品质和效益。五是要挖掘稻作文化和休闲观光旅游潜力。推动科技、文化、艺术元素在水稻生产中的运用,提升水稻全产业链价值。有市场潜力、有资源禀赋的地区,可以探索开展稻田创意文字画像设计、稻作亲身实时体验等活动,打造水稻休闲旅游公园,促进“稻田+”、“稻米+”与“旅游+”、“生态+”的融合;研究开发各种方便食品、婴儿食品,如方便米饭、方便米粉、发芽糙米、营养米等深加工产品;注重稻壳及米糠资源的开发利用,如米糠油、米糠营养素、米糠医药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
(四)科学布局,有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今年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各镇要抓住夏季换茬的有利时机,按照“主导产业提升,特色产业扩面,多元复合经营、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和“产业高效化、产品品牌化、生产绿色化、功能多元化、市场国际化”的目标,结合各镇优势特色产业,科学安排作物结构,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抓好农业主导产业培育,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发展、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一是要抓好载体建设。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永久性菜篮子基地、园艺作物标准园等基地建设,加快招商引资,吸引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投资后劲强、市场效益好的企业落户园区,推进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促进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二是要提升设施农业水平。大力推进露地改设施,推广应用标准温室大棚、避雨棚架栽培、防虫(鸟)隔离栽培等新技术新装备,提高设施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积极探索田头预冷、冷藏保鲜等设施建设,提高冷链物流水平。三是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进适宜本村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农村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依托,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五)严格监管,确保农业生产安全。一是要加强农资市场监管,规范农资市场秩序,重点对农资经营单位及种子、肥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督抽查,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安全农资。二是要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监管,严格查处无牌行驶、无证驾驶、违规载人、酒后驾驶、非法改装等违法违规行为,消除事故隐患,避免和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三是要加强用水、用电等监管,在5月下旬到6月下旬农业用水高峰期间,要密切关注主要灌溉河流的水质变化,尤其是曾经发生过问题的地区,要重点巡查,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业用水安全;同时,要检查农业生产用电线路是否使用合格的电线,是否存在年久失修、老化严重、私拉乱接线路等问题,所有开关都要触电保护器,确保用电安全。 三、统筹协调,强化服务,确保夏收夏种工作顺利开展 全力抓好夏收夏种,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和紧迫任务。各镇农业部门要从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夺取夏熟丰收、打牢秋熟增产增收基础的重要性,广泛发动,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全力做好夏收夏种工作。农技部门加强指导服务,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采取进村入户、蹲点包片的形式,指导农民推广应用绿色高产高效技术。特别是对一些种植大户和农民合作社,开展“一对一”的技术培训,确保关键技术落实。农机部门要发挥好牵头协调作用,及早组织做好农机调度、检修等准备工作,加大跨区作业信息服务和保障力度,努力提高机具作业效率。水利部门要组织做好防汛抗旱两手准备,加强水源调度,加快水利工程扫尾,及时对各电灌站进行检修,确保按时开机排灌,保证水稻栽插用水。 常州市新北区农业局 2017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