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半年,科技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省委书记李强提出的“创新四问”及“三大一实干”活动要求,以“加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及高新区争先进位工作”为工作主线,巩固创新优势、集聚创新资源、释放创新活力,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确保各项工作按序、有效地推进。
一、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理清创新驱动发展思路。一是大力推进落实好“省科技创新40条政策”、“江苏18条知识产权”、“常州30条”等政策,更多的享受政策红利。二是进一步理清了推进区域科技创新的基本思路,制定了《2017年常州国家高新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要点(讨论稿)》;起草了新一轮区级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力求围绕企业培育、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大本级财政支持力度。三是按照《常州国家高新区关于印发常州高新区对标找差争先进位工作方案的通知》(常开委办〔2016〕33号)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大推进力度,补足短板,在国家高新区年度排名保持稳中有升态势,2016年江苏省高新区综合评价及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高新区奖补资金申报工作也全面完成。
二、突出重点项目支撑,增强创新主体发展后劲。一是大力培育一批在国家、省有影响力的重大创新平台、重大科技项目。上半年,共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86项,预计争取上级科技经费1.3亿元,其中,寅盛药业国家重大专项进入第三轮评审;围绕智能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组织实施的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联合招标项目已公示3项,6项面上项目进入现场考察,为全市第一;4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已公示。二是采用集中培训、分级培育、分片走访、定点服务方式,大力推进高企培育工作。目前,第一批高企申报25家,其中新申报8家。三是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建立海外研发机构或联合创新实验室,提升自身能力。共申报省级研发机构1家,申报市级研发机构28项(其中市级企业类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1家),拟同意组建区企业技术研究中心34家。千红生化、英诺升康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共建中澳新药研发联合实验室。
三、夯实创新创业平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是加强重大创新平台的引育力度。充分发挥浙江大学常州工研院、清华大学两岸发展研究院常州分院等创新平台作用,在5.18期间开展了一系列重大活动,为我区新兴产业发展集聚高端人才和项目资源。启动区内重点载体科技评估机制,加强产业导向,注重平台项目成熟度、市场前景以及与战略产业相衔接的程度,追求产出的效益最大化。二是推进孵化体系多元化建设。国家创业服务中心新基地暨印刷电子科研楼落成,常州印刷电子研究院、清华两岸发展研究院常州分院和常州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入驻运营;区内首个依托龙头企业建设,市场化运营的爱尔威国际人工智能孵化器投入运营,采用“持股孵化、大胆试错”的全新模式,为创新技术与产品的快速落地转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现有大果科技等10多个项目意向入驻,2个项目入选龙城英才。
四、加强国际交流与产学研合作,聚力推动协同创新。积极参与第十二届“5.18”展洽会,邀请了包括16个副厅级以上重要来宾及清华、浙大、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4研究所、腾讯的专家和企业代表的百名科创精英,组织参加了交通轻量化关键新材料战略研讨会、2017国际印刷电子与智能包装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等专题活动,稳步推进中澳新药研发联合实验室、德国弗劳恩霍夫中国创新服务中心合作等国际合作项目。通过加强产学研及国际合作,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突破制约我区产业发展的关键重大技术,彰显了我区的国际影响力。上半年,签订产学研及国际合作协议50余项,其中,5.18主会场共签约项目12个,总金额28.29亿元,均列辖市、区之首。
五、整合创新优质资源,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一是加强科技创新综合服务社会化。江苏省科技企业融资路演服务中心常州分中心投入运营,进一步拓展了科技金融、科技咨询服务功能,服务企业500家次,完成苏科贷I、II及保证保险备案20家,备案总额6850万元。二是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显著提高。我区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高新区及知识产权局被评为“2016年度知识产权工作先进集体”。为加强知识产权专业化服务队伍能力建设,已申报江苏省专利审查员实践基地。全区万人发明专利密度已达44.79件,位居全市第一。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获第十届江苏省专利金奖,星宇车灯、凯特汽车、汉森机械3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天合光能、三恒科技、永安公共自行车等7家企业获评为省企业知识产权贯标优秀企业。三是加强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组织2017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区第十六届科普宣传周、青少年科技节活动,发放科普资料63000份,参与人次近7万。在中小学继续开展“安全救护”培训活动,培训学生2000人。做好科普示范创建工作,5所学校被评为“十三五”首批区科学教育综合示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