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无障碍浏览
智能问答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登录个人中心
首 页
新
视界
新
公开
新
服务
新
互动
新
数据
信息名称:
2016年度工作总结
索 引 号:
014112169/2017-00281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体裁分类:
其他
组配分类:
其他
经发局:
工作总结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经发局
产生日期:
2017-02-28
发布日期:
2017-02-28
废止日期:
有效
内容概述:
2016年度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全局上下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重大项目推进年”各项活动部署,全面贯彻区委攻坚“一三五”,开局“十三五”总体思路,主动抢抓机遇,坚持改革创新,齐心协力推进重大项目,全力以赴促进转型升级,各项经济工作推进顺利。1-9月,全区实现GDP 812.6亿元,同比增长9.5%,超目标0.5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507.7亿元,同比增长9.8%,超目标0.3个百分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622.7亿元,同比增长6.3%,完成目标任务的72.3%,其中工业投入378.4亿元,同比增长6.8%,完成目标任务的70.7%;服务业投入244.3亿元,同比增长5.5%,完成年度目标的73.8%。
一、供给侧改革全力推进。一是产城融合试点深入展开。全力向上争取,孟河镇获批开展省级国家新型城镇化“新生中小城市”试点任务。紧扣常州市开展产城融合示范区分类型试点建设任务,围绕产城融合发展急需解决的空间发展布局优化、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难点问题,完成各试点单位产城融合方案编制。孟河镇通过了省级产城融合乡镇试点,滨江经济开发区、空港产业园、光伏产业园和新龙国际商务城承担市产城融合试点的建设任务。常州高新区、滨江开发区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示范任务圆满完成。二是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全面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从生产端入手,加快实施“三去一降一补”,推动过剩产能化解,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淘汰落后设备30台套,实施长江热能背压机组改造等15个市重点节能项目,预计年节能量超过2万吨标煤,万元GDP能耗全年下降4.0%。开展直购电试点,新增直购电用户11家,新增交易电量3.8亿千瓦时,全年累计约12亿千瓦时,占规上工业企业用电量的24%。三是政策导向持续发力。研究出台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加快转型升级的政策意见和中小企业融资扶持基金实施方案等政策,准确把握国家、省、市政策扶持方向,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鼓励引导企业做强做优,全年向上争取各类专项资金5.1亿元,创历年新高。
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一是制造业发展质效提升。落实区“互联网+制造业”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开展“智慧企业”“智能车间”创建工程,新增常赛电气气体绝缘开关车间等省级示范智能车间3个,传感器、切削工具产业集群被工信部认定为首批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地区,新增省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项目7个,永安公共自行车等12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制造业示范企业。1-9月,全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167.5亿元,同比增长8.0%;实现利税162.2亿元,同比增长14.0%。“八大产业链”规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1.4亿元,同比增长8.7%,占规模工业比重达75.7%。截止9月,全区利税超5000万企业 52家,同比增加6家,其中超亿元企业28家,同比增加2家。二是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推进河海街道、三井街道开展市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常州综合物流园、临港物流园创建省级物流示范园区。1-9月,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63.6亿元,同比增长10.7%,增幅高于GDP 1.2 个百分点。三是重点项目狠抓推进。制定了《在全区开展“重大项目推进年”活动的实施意见》,明确目标、责任和措施,建设重大项目网络申报平台,探索实施项目并联审批制度,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服务体系。跟踪项目推进实时进展,协调新誉宇航、宇培物流等重点项目的排水供电、前期手续问题,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1-9月,全区44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4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75.6%,开工在建率达95.5%。122个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53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58.1%,新建项目开工率为80.3%。四是资本市场全面对接。新引进上市公司1 家,现有上市公司10家,累计募集资金140.7亿元。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3家, 35家“新三板”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新增融资7725.2万元,累计融资1.92亿元。12家企业完成股改,20余家企业与券商等中介机构签约。区域性场外市场挂牌企业新增168家,总数达480家。
三、保障发展坚实有力。一是“十三五”规划细化责任。围绕区“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制定《区“十三五”规划主要预期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落实方案》以及《区“十三五”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意见》。二是目标考核逐步完善。印发2016年目标任务蓝皮书,出台区综合考核(绩效评估)办法,明确全区12项创新攻坚目标,将各项目标任务、存在问题、工作举措等细化量化,形成工作方案,突出“关键指标、增量贡献、结构优化”的考核导向,激励全区上下合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三是经济分析预警预测。建立并执行《主要经济指标预报制度》,围绕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深入解读分析数据,撰写全区经济运行、重点行业发展情况分析材料。密切关注周边辖市区和开发区发展情况,搜集统计数据,分析比较,为全区争先进位提供数据保障。
2016年,全局上下全面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扎实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为全区经济加快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我们更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特别是与苏州工业园、无锡高新区等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层次偏低。工业产品仍以传统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不高,产业链还不够完善,产业、产品集聚、集约、集成能力还不够,行业内企业之间关联度还不高,大部分产业还处于生产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服务业发展起步晚,规模效应尚未形成,品牌特色少,业态不突出、功能不完备、整体层次偏低。二是龙头企业偏少。我区顶天立地的大企业(集团)明显偏少,而且后备企业也很少,50亿元-100亿元的企业出现断层,30亿元-50亿元区间内的企业仅有2 家。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的自身动力不足,对产业链的形成和带动作用不强。三是重大项目支撑乏力。从工业投资来看,工业投资增速逐年回落,1-8月增值税抵扣完成5.6亿元,同比下降7.0%。从工业项目的规模和质量来看,缺乏大型项目的带动。从项目推进上来看,朗盛、紫龙、富德等重大项目建设、投产、达产周期长,见效慢。四是公共服务平台不足。近年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诸如服务平台数量不多、功能不全、能力不强等问题。与兄弟地区相比差距明显。2014年到 2016年,苏州工业园设立境外投资平台、专利导航新兴产业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48个,为企业拓展市场、境外投资、规避汇率浮动风险、专利市场运营提供服务,48个服务平台中,有75%的公共服务平台是我们的空白。五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作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还不足,主要表现为“五缺”:缺乏高端研发机构、缺乏高端关键装备、缺乏核心技术、缺乏处于价值链高端的重要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缺乏人才特别是领军型人才。与兄弟地区相比创新意识还不强,截止2015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累计338家,苏州工业园、苏州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632家、358家,部分企业还缺乏对科技创新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的认识。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