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17专题 > 道德讲堂·身边好人 > “身边好人”事迹 > 内容
【助人为乐】包留大:不为名利,只图开心
包留大,女,出生于1924年6月,新北区新桥镇史墅村村民,现居住新桥镇新景花苑45栋。
做好事不难,难的是几十年如一日地不懈坚持。在新桥镇史墅村委刘家三村,就有这样一位包老太,好事做了无数,出钱也出了无数,自己却生性节俭。她常说:“自己吃掉、穿掉也就没了,把钱用在需要的地方,我心里高兴。”
包老太名叫包留大,今年93岁高龄了,但耳聪目明,身体健康。由于不适应城市小区高楼里的生活,包老太在刘家三村一个人守着大儿子的四间三层的大房子,且还在房前屋后拾掇着几分自留地,种满了时令蔬菜瓜果。
提到包老太乐善好施,老太太连连摇手,“我没做什么大事。”打小清贫的包老太深深体会过“穷困”的滋味,“自己也是苦过来的人,现在日子好过了,能帮就帮一点吧。”
送吃送穿还掏钱
刘家三村有一个叫刘雪根的残疾人,手脚不听使唤,严重时走不了路,拎不了东西,生活无法自理。刘雪根从小就没爹娘,住在别人家的鱼舍里度日。鱼舍里冬天冷得像冰,夏天蚊虫叮咬。包老太看他可怜,时常关心照顾他,为他送棉被、衣服和吃的。村上的老太太受包老太的影响也经常轮流给刘雪根送吃的。但是一到下雨天,河岸上又湿又滑,老太太们送饭也不安全,于是包老太提议将刘雪根安排住进村上的一座庙堂,老人家们经常在这里活动,照应起来也方便。住和吃是解决了,但难免有个头痛脚热的,这医药费又成了问题。包老太二话没说:“钱都我来出。”当有人询问这几年一共花了多少医药费时,刘老太又连连摇手:“没多少没多少,每次也就几百的事情,不算什么。”尽管刘雪根最后还是走了,但村上的人都说,要是没有包老太,刘雪根活不到现在。
鞋子做了几麻袋
上世纪70年代,包老太偶然了解到敬老院的孤老们没有像样的鞋穿,于是她便自购材料,估摸着老人们脚的大小,忙里偷闲地做起了棉鞋、单鞋、拖鞋等,然后送到敬老院。谁知这一做就是20多年,每年都要做30来双。虽然这一针一线纳得辛苦,但老太太心里却很开心。后来眼睛不好使了,做不了了,老太太就年年买一大堆的鞋。
和包老太做了30多年邻居的万琴珍说,以前经常看到她做很多鞋,每次问她做来干嘛,老太太总是说因为家里人多。直到几年前,万琴珍看到一名村干部拿两只大蛇皮袋把鞋子绑在自行车上骑走,好奇地问了一声,才知道这么多年包老太一直在为敬老院的老人做鞋。
道路一修10多年
刘家三村有一条丁字型的主干道,多处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更是“水塘”连连,村民们纷纷抱怨。包老太把这事记上了心。她把平时自己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买来了石子等材料,并请来了工人填坑修路。修了多少年包老太已经记不清了,但也许是她觉得做的都是些小事、无足挂齿,因而也就不去刻意记忆。但邻居们在一边提醒说:“至少修了10多年啦,花了数万元。”
这几年,村民有车的多了,这条路破坏得更快了。于是包老太每年坚持大修一次,小修不断。工人修路时,包老太还在一旁帮衬着,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村民们不理解,笑说:“这老太,脑子糊涂啦,出了钱还出力?”
包老太不糊涂,尽管她没读过一天书,不识一个字,但她明事理、肚量大。在她的影响下,子女孝顺,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现在4个子女都事业有成,家庭条件好了,我把儿女孝敬我的钱拿出来,让大家享用,比自己吃掉用掉有用多了。”2010年,刘家三村迎来了拆迁,包老太虽然对老宅恋恋不舍,但她也深明大义:“拆迁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这是国家的大事、好事,我们应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