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深入推进“十三五”规划之年,街道认真贯彻落实市、区的决策部署,扎实开展“重大项目提升年”活动,紧扣建设“强富美高”新常州、推进高新区“三提四优三强化”十大工程,以经济转型为突破口,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大力实施街道8大类32项重点项目,转作风,强落实,共栽“河海幸福树”。
一、综合实力再上台阶
1.经济发展稳中趋进。2017年,街道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00%,同比增长8.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5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11.87%,同比增长22.87%;工业总产值和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分别达到191.5亿元和138.5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05.8%和104.9%,同比分别增长7.5%和6.5%;服务业增加值84.5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00%,同比增长12.5%,作为街道首位经济的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继续提升,达到75.45%。
2.重大项目量质齐升。全年引进总投资超10亿元的重大项目1个,总投资超1000万美元或1亿元的优质项目5个。实施重点项目4个,其中工业项目1个,服务业项目3个。K12少儿之家项目已于11月18日正式开业;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子项目已投入使用;鑫海大厦基本完成地下土方工程;农用激素总部研发楼项目开工准备到位。
3.楼宇经济成绩亮眼。一是整体税收增幅明显。街道楼宇税收再创新高,全年18座重点楼宇累计税收达4亿元,增幅达28%,纳税超千万级楼宇14座,现代城税收首次突破5000万,同比增长52.1%,小微金融中心全口径税收达亿元以上。二是老旧楼宇转型升级。经整体改造后的爱尔威国际人工智能孵化器、K12少儿之家以及河海·中车创享天地等楼宇是成功的转型样板,目前都已重新投入运营,实现了存量空间的优化利用,为街道后续的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二、创新驱动持续发力
1.创新要素充分集聚。强化载体,谋求发展空间。今年以来,爱尔威人工智能孵化器、互联网旅游集聚区和河海中车创享天地三大孵化平台相继开业。河海现有各类孵化载体10个,孵化面积12万平方,其中省级以上孵化平台5个,包括国家级孵化平台2个,多元化的创业体系已初步形成。重视研发,增强发展动力。高企新增4家,有效期内高企总数为25家。新增认定的民科数33家,新申报省高品数30个,专利申请1610件,发明申请981件,发明授权275件,新增市级以上研发机构2家。引育人才,强调合作共赢。“龙城英才计划”C类项目8名,省“双创人才”3名。2017年超300万税收的人才企业数3家。坚持与河海大学及创投机构的双向合作,增强辖区内的科技创新驱动力。
2.服务业综改有序推进。作为首批成功入选常州市服务业综改试点的4个街道之一,围绕“街区、楼区、社区”三区建设,统筹推进消费性、生产性、民生性服务业。一是服务业+街区,按照“产业集聚、进退有序、一街一品”的思路,开展老楼改造和新街区建设的提档升级,扩大消费性服务业规模。二是服务业+楼区,按照“一楼一特色”目标,持续引导推动辖区楼宇主题化、集聚化、特色化发展。已形成小微金融发展中心和壹度众创大厦两座服务业特色楼宇,K12少儿之家、爱尔威人工智能孵化器、河海中车16h创享天地等特色产业楼宇。三是服务业+社区,牵头制订万家安、乐汇老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方案,完善社区商业综合服务功能,打造便民服务品牌。
三、城市建管成效显著
1.有力盘活土地资源。经过仔细摸排,“唤醒”大批“沉睡”的土地、厂房。盘活辖区存量土地共380亩,完成区政府年初下达指标108.6%。全力推进高新商务区拟收储企业的签约工作,约占盘活存量土地的55%。“死”地快速复活,“包袱”变成资源,促进项目尽快落地、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了高新区城市空间布局,为提升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奠定了扎实基础,对促进我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有序推进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区级重大项目,全年街道共投入1500万元用于区级老小区改造及9313改造项目。按照五星标准打造1925㎡国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国宾社区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室内装修工程,确保了社区顺利搬迁。完成了河海幼儿园(岷江部)综合改造工程及国英小学体院馆线路改造工程,提升校园环境。完成了富都菜场水电改造、嘉顺花园商铺油烟改造、富都新村非机动车库改造、劳动所计生站装修改造等工程。
3.有效提升人居环境。263专项行动实行“挂图作战”,建立汇丰河、柴支浜河、藻江河“河长制”。聘请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编制的柴支浜河道治理方案通过了专家评审,完成汇丰河和柴支浜约40000方清淤工程,柴支浜南支兰翔新村段取得阶段性成果,如今河水清澈见底。与高校合作签订了智能管网开发协议,开发在线监测软件、监测设备等技防设施,2018年初设备将调试运行。对6个老安置小区内部约50000米地下管网全面疏通,在全区率先对2个老安置小区58幢房屋阳台、厨房污水进行系统化收集试点改造工程。
四、服务民生亮点纷呈
1.各类人群精准服务。青少年活动丰富多样。利用青年之家发布各类服务35场,暑期小公民夏令营活动共计开展22类68场活动。青年创业环境优化升级。嘉壹度青年众创空间荣获了首批省级众创空间、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园等荣誉。全年组织创业培训638人,3家创业企业成功申请创业贷款共计420万元。养老事业品牌化发展。街道养老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参加特色小镇市级评审,被纳入《新北区“十三五”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打造多元共治的养老服务体系。特殊人群托底帮扶。全年共计发放各类救助款项400余万元,以“残疾人之家”建设为抓手,做好助残扶残工作。
2.文教公益普惠民众。文化引领凝聚人心。燕兴社区成功入选市第一批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书香河海.悦读嘉年华”主题活动深入社区。社区居民施荣金、高静芬、殷明欣入选常州好人候选人,发挥道德示范引领作用。教育发展成果显著。国英小学获区内综合办学水平一等奖、教学质量优秀奖。河海幼儿园着眼“三研”探究,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于10月顺利通过江苏省优质幼儿园5年复评。社会治理持续加强。成功创建第五批“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春雨工作室”成为全区反邪教转化试点品牌。公益创投再创佳绩。成功举办街道第二届“微创新•微公益”项目设计比赛,H5次方公益空间申报的6个公益创投项目在市民政公益创投中获奖,获扶持金共计24万元。“益职妈妈”成长计划和“在童话中成长——流动、留守儿童性侵害防护项目”获省妇联公益创投8万元公益金。
3.社区管理有效提升。完善社区建设,创新管理模式。国宾社区作为试点进行政社分离治理创新,引进新北区恩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社区社会组织整合及对外服务的功能。巩固街道的“一社一品”,调整社区规划布局,创新网格化社区管理模式。扎实开展“三大一实干”,共栽“河海幸福树”。成立“三大一实干”活动办,街道全体人员走访群众27152户,企业8114户,实行党政领导挂钩走访重点税源企业,常态化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认真落实“三到位”。
五、党建引领争抓落实
1.强化从严治党责任,促进党性修养提升。实施基层党建“书记责任项目”,建立三年工作目标责任清单,以党建工作统筹引领全年重点工作。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学先进典型,做合格党员”为主题,组织开展“党员先锋”评选活动,引导全体党员自觉向先进典型看齐。同时,通过“万名党员入万户,实干为民当先锋”活动,引导全体党员经常性深入基层,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打造党建特色品牌。加大“两新”组织党组织组建力度,有效推进经发局、城建局下属的22个企业党组的属地化管理,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引导企业党组织评星争星,提升企业党建工作内涵,嘉壹度党支部和中节能党支部被评为区五星级企业党组织。同时,积极提升基层党建品牌内涵,兰翔社区党委“创建党建‘四部曲’,开启兰翔‘幸福路’”、嘉壹度楼宇党支部“为楼宇党建+1℃”被评为区基层党建十佳品牌。
3.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推进“两个责任”。年初由街道党工委与29个单位党组织签订《2017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书》,制定《河海街道社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清单(试行)》、《河海街道关于社区进一步执行“三重一大”事项》,实施社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全程记录制度,加强年度考核,确保“两个责任”落地生根。
2018年工作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及省、市、区党代会精神,按照“十三五”规划的总体要求,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转型发展为主线,围绕建设“乐居河海”的发展目标,努力打造具有河海特色的“乐居小镇”,为“十三五”及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转型升级,厚植发展优势
1.壮大现有工业经济。全力配合已签或即将签订收储协议的企业做好厂房收储工作,贯彻落实好相关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将总部、研发、销售等留在街道。同时,对不在收储范围内的企业,进一步加大优惠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技改做精做优,释放产能做大做强。
2.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一是完善楼长制网络服务。点对点服务楼宇,认真开展8大片区,19座重点楼宇企业的日常走访工作。坚持落实党政领导挂钩联系企业制度,每月编制整理重点税源企业情况表,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整合周边孵化平台、中介服务平台,共同为初创企业提供代办工商、税务登记,信用评价等级、专利申请等无收费代理服务,实现从前台接待向后台服务转变。二是优化楼宇经济结构。重点引进布局楼宇内大数据处理、工业设计、法务财会、技术转让、人才猎头等2.5产业,以河海为中心引入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打造服务全区、辐射全市的现代化服务中心。针对辖区内制造业服务化需求,将服务业进行剥离、再造、提升。针对辖区传统出口企业,推进线下与线上互通,实现传统商业的转型。不断积累线上数据、力促向O2O转型,破解出口困境。
3.优化产城融合空间。全力打造以通江路商圈为核心的常州新商业中心,促进工业与服务业相适应、生态环境与生活居住相协调、产业和城市建设相融合。优化现代商业网点规划,合理布局和适度发展大型购物中心和大型综合性商场。
二、创新驱动,激发转型活力
1.提升平台服务水平,市场化专业引资。一是强化平台建设。全力助推爱尔威国际人工智能孵化器、河海互联网旅游创客空间筹备工作,深化对接辖区已有孵化机构与中介平台,鼓励其加大投入,通过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专业化服务水平,以优质服务提升孵化效益。二是强化市场运作。与常创投、云旅投资等创投机构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围绕河海互联网旅游集聚区建设,发挥市场评价的决定作用,依靠投资机构的行业优势、专业优势,研判人才项目,招引一批占用空间资源少、发展后劲足、产品附加值高的互联网旅游企业。
2.人才引育刚柔并济,精准化高效引智。一是刚性引进。根据辖区内天使城、创业中心、华冠等平台产业方向定位,鼓励向产业需求的新型研发组织发展,多渠道引导各类资本投入新型研发机构,有效实现资源组合、整合和集聚。二是柔性引进。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工作理念,根据“退二进三”进度,根据已创建的“互联网+旅游”、“智慧养老”等项目为出发点,通过大型高端人才对接会、政策宣讲会议等方式,同时结合常规走访,招引助力于新型服务业的人才项目落地街道,实行项目合作、人才兼职等多样化的途径,柔性引进优秀人才。
三、项目引领,打造精品城市
1.推进区级重大项目建设。一是加快鑫海大厦项目推进速度,强化工程管理,力争2018年完成主体封顶,为街道招商引资提供平台。二是推进农用激素研发楼项目,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保障项目顺利推进,助推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全力解决轨道交通一号线河海站台沿线施工矛盾。2018年轨道交通河海大学站、新区公园站9个出入口将全面建成,届时将配合区城建局做好晋陵路、河海路段绿化修复及地下管线迁移,优化晋陵路道路断面和交叉口渠化,保障河海站台顺利施工。
2.优化城市布局新规划。严格按照区里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紧盯黄河路以北的江苏华冠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完成收储协议签订和企业的搬迁工作,加大街道土地储备。攻坚克难,加快王家新村106户和万家塘14户动迁工作。盘活蓝色港湾四期地块的闲置土地,做好矛盾处理的前期引导工作。拟投入800余万元用于兰翔新村整体提升,争取区级9313项目资金补助,用于集中改造新城第一街和惠山苑205号。
3.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围绕黑臭水体整治目标,开展黑臭水体整治工程。依托辖区老小区改造契机,完成所有安置小区阳台污水收集改造和雨污串管改造。开始柴支浜、汇丰河生态修复工程的设计、论证、施工以及沿线出水口监测软件的调试运行,全面完成工作任务。
四、关注民生,普惠社会事业
1.惠民保障服务增强。落实就业惠民新政策,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打造特色就业品牌。以城乡一体的“大救助”为重点,推进全社会大救助管理服务模式。拓展健康管家服务内涵,协调社区和健康管理团队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和随访服务工作,力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70%以上。
2.文教事业优化提升。一是各级教育均衡发展。依托河海幼儿园国宾部新建的早教室,开展丰富多彩的早教活动,建立公益普惠性早教服务体系。国英小学深入实施新一轮三年发展规划,完善德泽课程架构、优化课程实施策略,确保学校教育质量持续高位发展。二是文化惠民扎实推进。开展丰富多彩的、品牌化活动,带动社区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以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使得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3.养老事业创新发展。融合“事业+产业”,完善养老发展格局,启动养老产业核心区建设,筹备举办国际养老产业博览会,大力推动养老服务的产业对接。完善“万家安”和“乐汇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的服务标准化建设。创新探索开放式的“医养融合”新模式,将养老服务板块与医疗资源进行合作、深度融合。
4.社区治理深入改革。创新“政社分离”社区管理服务模式,继续全面推行“一委一居一站一办”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建立以党组织牵头,居委会、工作站、综治办、驻区单位和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共治”工作体系。
五、从严治党,坚守为政之本
1.加强思想教育,提升干部工作能力。扎实做好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工作,学习好、领会好总书记报告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把报告中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新部署贯彻到日常工作,在学思践悟中融会贯通,在考验磨砺中提高觉悟,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抓好党员经常性教育,加强“红色微党课宣讲团”队伍、党员远程教育站点、支部书记工作室和党员教育实境课堂建设。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落实“主题党日”制度。进一步探索党员“积分制”管理机制,突出党性党纪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提升街道社区干部创新社会治理、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的能力。
2.加强制度管理,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制定届内党建工作规划,明确党建工作目标、任务、举措、责任人和时限,强化责任意识。健全党务公开制度、党内情况通报和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民主监督制度等,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民主化、公开化、规范化。开展党建示范创建,培育社会组织党组织、党员和社会组织负责人先进典型,及时把创新成果和工作经验转化为推动实际工作的有效举措,提升街道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整体水平。
3.加强作风建设,提升党员工作面貌。把作风建设融入岗位职责和日常管理之中,建立健全常态化工作机制,形成完备的作风制度体系。优化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和用人导向,细化考评指标,健全权责体系,构建“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机制;积极探索正向激励机制来推动党员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保护敢于担当者的干事创业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