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18专题 > 常州智能传感小镇 > 内容
今年87岁的陈荣生是改革开放后龙虎塘的第一代成功企业家,也是龙虎塘工业实体经济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时代的先行者:有着农民的勤奋,有着企业家的大胆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农业小镇,到一个工业实体经济的重地,龙虎塘的发展故事,要从改革开放说起。”陈荣生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龙虎塘人以敢为人先、务实进取的魄力闯出了一条新路。
1976年,陈荣生被龙虎塘乡党委调到加工厂担任厂长,当时只能搞点副业,勉强维持工厂运营,“那个时候,做面、米、油都赚不到什么钱的。”如何破解这种困局?陈荣生想到自己有位同学在常州国棉一厂任供销科科长,于是找到了他。从同学那里得知,有一种日本进口的塑料管很有市场前景。于是,陈荣生打算购置设备生产塑料管,但是生产经费从何而来?脑子灵活的陈荣生还是找到了国棉一厂,从那里预支了货款,购买设备,设计模具,于是第一批塑料管就生产出来了。
一个小小的塑料管卖8毛,成本却只要5分,巨大的利润空间让加工厂一下子扭亏为盈,而且有了丰厚的“家当”。1981年,龙虎塘加工厂又增设了塑料工艺厂。
在80年代,要改革发展,困难不是一般般。当时新厂建在塘桥电力机械厂的南边,但在建设新厂房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难题:没有电。“真的是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克服困难。”陈荣生回忆道,新厂房与常州农药厂之间隔了一条河,就从农药厂通了电缆从河底下穿过,这才为塑料工艺厂引来了电。
1982年5月,塑料工艺厂与加工厂分家,陈荣生被调到塑料工艺厂任厂长、党支部书记。虽然是厂长,但跑供销、押货、交货都要亲力亲为。
1983年2月,龙虎塘公社社队企业办公室与企业签订大包干合同,调动了乡办企业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这给龙虎塘的工业发展吹来了一缕春风。
“刚开始厂里的业务主要来自国棉一厂,后来一位副厂长与上海外贸公司取得联系,从国外进口原料,生产中的剩余原料我们考虑卖出去,从中又赚取了一倍的差价。后来,常州服装一厂也成为了我们的客户,他们的衣架就是由我们生产的。”陈荣生说。
业务的拓展、利润的爆发式增长让塑料工艺厂盛极一时。工人们也实行计件工资,多劳多得,一下子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陈荣生作为厂长,每个月的基本工资是50元,但是由于厂里超额完成指标,浮动工资增加了两倍,当时每个月他能拿到200元。“这个工资水平,在当时可谓很高了。” 陈荣生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