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18专题 > 常州智能传感小镇 > 内容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让龙虎塘人备受鼓舞。曾经传统的电机配件工具厂,如何走出了一项专利产品占美国市场90%份额的外贸出口发展之路?近日,记者走访了龙虎塘企业家徐俊杰,探寻这家外贸企业发展背后的风云故事。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开始鼓励外贸出口,也正是这个时期,徐俊杰接手父亲的电机配件工具厂。“当时,在原材料上政府补贴很丰厚,并且外贸生意的资金回拢也快。”把目光瞄准外贸市场后,徐俊杰大刀阔斧的对厂里的业务进行调整,“当时的产品全供法国市场出口,当年的业务量就做到了三四百万!”那一年,徐俊杰刚刚20岁出头。
“开阔眼界极其重要。”徐俊杰告诉记者,每年他都会去参加广交会,早些年每隔两个月他就要出一次国。在他看来,只有跟紧行业发展动态才能取得生存。
爬山顶,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越野车上使用的千斤顶。为了研究生产这种精工产品,徐俊杰专程飞往美国,花1000美金买回样品,回国研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种新型的爬山顶在徐俊杰手上研发和改进后,并一举打开了美国市场,还做到了同类产品全美市场份额的90%,被广泛应用于台湾等地的消防设施。
一步一个脚印,深耕技术,“中国制造”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亮出了旗帜、打出了声誉,原来封闭的市场走向开放,产品负责人开阔了视野,也为后来的规模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6年,常州俊杰工具有限公司从出口加工区搬到位于龙虎塘仙龙工业园区的新厂,开始了新的征程。
“现在,厂里有80多个工人,很多都是从老厂一直做过来的。有一对于姓的苏北夫妇,跟着我干了很多年,如今在常州买了房。效益好,不愁没订单,这些老员工愿意跟着一起干。”徐俊杰自豪地说。
做了22年外贸生意,对徐俊杰来说,最大的感受是求稳。在技术上深耕,拒绝打价格战。
“外贸需要什么产品,我们就开发生产什么产品;出口需要什么质量,我们就按什么标准生产;外贸什么时候要,我们就什么时候给。”
随着外贸出口量不断增加,徐俊杰的公司也蒸蒸日上,每年的营业额做到5千万。外贸的发展,还带动了国际先进设备的进口,形成了出口创汇—引进设备—开发新品的良性循环。“现在,老外谈生意都开始讲中文了。”徐俊杰说。
近年来,本土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与此同时,进出口产品的性质和结构也呈现出新的特色。徐俊杰说, 他正思考着将传感技术应用于产品中,随着扩大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龙虎塘传感小镇的集聚效应,徐俊杰瞄准时机,满怀信心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