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互动 > 调查报告 > 内容
为全面了解流动人口需求及社会融合现状,加快健全和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机制,提高全区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和社会融合工作水平,2018年7月,新北区社会事业局计生处在区政府门户网站,面向全区流动人口开展了社会融合需求在线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总分析如下:
一、在线调查情况
此次在线调查共有511人参与,调查内容涵盖调查对象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社会融合能力、需求现状以及对社会融合工作的意见建议。调查结果具体如下:
1、调查对象个人基本情况
按性别来看,男性201人,占39.3%;女性310人,占60.7%。
按年龄来看,20岁及以下12人,占2.3%;21-30岁159人,占31.1%;31-40岁198人,占38.7%;41-50岁104人,占20.4%;51岁及以上38人,占7.4%。
按流动范围来看,跨省流动176人,占34.4%;省内跨市流动218人,占42.7%;市内跨县流动117人,占22.9%。
按受教育程度来看:小学及以下18人,占3.5%;初中学历178人,占34.8%;高中及大专学历205人,占40.1%;本科及以上学历110人,占21.5%。
按婚姻状况来看,未婚47人,占9.2%;未婚同居5人,占1.0%;已婚,与配偶一起421人,占82.4%;已婚,配偶在其他城市打工17人,占3.3%;已婚,配偶在老家 12人,占2.3%;离异7人,占1.4%;丧偶2人,占0.4%。
2、调查对象家庭基本情况
按子女数量来看,无子女的68人,占13.3%;1个孩子的276人,占54.0%;2个子女的156票,占30.5%;3个及以上的11人,占2.2%。
按家庭结构来看,与所有子女一起生活的347人,占67.9%;与部分子女一起生活的59人,占11.5%;无子女及不与子女一起生活的105人,占20.5%。
3、社会融合能力
按流入时间来看,到常州未满半年的24人,占4.7%;6个月以上,不足一年的53人,占10.4%;一年以上的434人,占84.9%。
按目前的居住方式来看,在厂区宿舍(集体租住)的26人,占5.1%;与人合租的60人,占11.7%;全家租套房的155人,占30.3%;自购房的229人,占44.8%;其他41人,占8.0%。
按职业情况来看,企业职工276人,占54.0%;个体工商户92人,占18.0%;事业单位人员41人,占8.0%;国家公务人员6人,占1.2%;其他96人,占18.8%。
按就业身份来看,有固定雇主的雇员294人,占57.5%;无固定雇主的劳动者(零工、散工)37人,占7.2%;雇主18人,占3.5%;自营劳动者85人,占16.6%;其他77人,占15.1%。
按社会保险办理情况来看,已在本地缴纳社保的374人,占73.2%;未缴纳社保的137人,占26.8%。
按社会医疗保险办理情况来看,已办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92人,占18.0%;已办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90人,占17.6%,已办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39人,占7.6%;已办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249人,占48.7%;未办理及其它41人,占8.0%。
4、社会融合需求
在异地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中,就业指导127票,占24.9%;技能培训162票,占31.7%;子女入学287票,占56.2%;医疗服务246票,占48.1%;权益保障162票,占31.7%;文化生活67票,占13.1%;其他问题54票,占10.6%。
在最希望获得的公共服务中,廉租房服务103票,占20.2%;医疗服务300票,占57.7%;就业指导106票,占20.7%;技能培训134票,占26.2%;生殖健康服务32票,占6.3%;权益保障134票,占26.2%;法律援助49票,占9.6%;子女教育245票,占47.9%;社会救助17票,占3.3%;人际交往38票,占7.4%;其他21票,占4.1%。
在最希望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公共服务信息中,宣传资料288票,占56.4%;媒体宣传279票,占54.6%;宣传栏/电子显示屏194票,占38.0%;短信/微信/网站239票,占46.8%;咨询(面对面/电话)93票,占18.2%;其他33票,占6.5%。
在最希望通过什么机构获得上述公共服务中,政府部门391票,占76.5%;公益组织190票,占37.2%;专业服务机构251票,占49.1%;企业89票,占17.4%;社区176票,占34.4%;其他21票,占4.1%。
在最需要提高自己在异地发展的能力中,工作技能372票,占72.8%;与人沟通能力248票,占48.5%;合法权益自我保障能力340票,占66.5%;自我保健能力80票,占15.7%;生活能力64票,占12.5%;其他23票,占4.5%。
5、对我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工作的意见或建议
在此次在线调查中,参与调查的流动人口积极建言献策,围绕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工作提出各类意见建议共计106条,经归纳梳理,主要包括:一是希望进一步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保障机制,妥善解决入学难问题;二是希望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流动人口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三是希望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机制,提升流动人口享受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的可及性和获得感;四是希望搭建更多的社区公益活动、公益服务平台,增强流动人口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需求与均等化公共服务的供给之间仍存在着不平衡,社会融合现状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亟需建立多元、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建立统一、公平的就业、医疗、教育、救助等民生保障服务制度,满足流动人口在社会接纳、文化交融等精神层面的需求。
三、对策与建议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其实质就是要使流动人口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让流动人口在流入地获得均等的生存和发展机会,公平公正地享受公共资源和社会福利,最终实现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经济立足、社会接纳、文化交融和身份认同。推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是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人民生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1、做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工作,要以“公平”为基础,通过制订完善有利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相关制度,赋予流动人口平等的政治参与、就业、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享有等权利,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良好氛围,使流动人口能真正融入城市,安居乐业,身心安定。
2、做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工作,还应以形成部门合力为关键,以提升流动人口家庭发展能力为导向,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多元供给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工作机制,营造全社会关怀关爱流动人口的良好氛围。
3、做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工作,还应围绕需求开展服务,以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示范社区创建为载体,围绕“参与”“均等”“关爱”做好文章。一是突出“参与”,增强归属感。一是要注重知其所需,通过在线调查、入户调查,定期了解流动人口服务需求,客观分析辖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现状,及时调整修订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举措。二是要注重尽其所能,积极发挥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流动人口的作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区自治工作,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三是要注重扬其所长,在开展社区最美家庭、幸福家庭、健康家庭以及优秀志愿者、“身边好人”、岗位技术能手等评选活动中,积极培植流动人口和流动人口家庭典型。
二是突出“均等”,增强认同感。要坚持以“常住人口”为口径,落实工作经费,开展公共服务。在医疗健康服务中,将流动人口纳入家庭医生签约对象,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健康教育、义诊、随访、体检等基本公卫服务。在文化体育活动中,以“我们的节日”为载体,邀请辖区流动人口参与传统节日、民间文艺、道德讲堂等民俗道德文化传承活动;鼓励爱好文体活动的流动人口积极加入社区文体团队,参与社区文艺展演、家庭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在互动中交流区域文化,体验地方习俗,增进邻里感情。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明确将社区随迁流动老年人口一并纳入社区养老服务范畴,享受同等的优惠助餐、免费理发等服务。在困难群众帮扶中,因地制宜完善帮扶制度,将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同等列为帮扶对象,及时按需开展助学、助困、助残服务,提供计生公益金、法律援助、免费就业技能培训,全方位落实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
三是突出“关爱”,增强幸福感。要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深入开展流动人口关怀关爱活动。关心外来求职人员,提供便捷的职业介绍、就业维权、社保查询、法律咨询等服务。关注外来育龄妇女,以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国际家庭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传递健康生活理念,通过面对面指导、发放宣传册、张贴海报等形式,传播健康知识,组织符合条件的对象参加免费两癌筛查、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为流动人口的健康生活和幸福家庭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关爱外来未成年人,针对流动人口家庭较为集中的子女陪护、教育问题,社区主动牵头,分年龄、多形式搭建流动人口亲子服务平台。如针对0-3岁婴幼儿家庭,开设“公益早教课堂”,着力提高婴幼儿家长或看护人员科学育儿的能力;针对学龄前儿童,举办亲子运动会、家庭才艺展示等活动,着力增进亲子感情;针对在校学生,组织社区老党员、退休教师等担当志愿者,开办“四点半课堂”;依托社会组织或大学生志愿才,开办社区“暑期小公民夏令营”,通过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活动,着力帮助流动儿童陶冶情操、增强自信,帮助流动人口及家庭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