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常州高新区科技局将紧紧围绕全区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全力布局战略性先导产业,大力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四新”经济,加快形成有利于产生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将高新区打造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1.培育创新型企业。一是加强高企培育。持续深入推进“十百千”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形成由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型上市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组成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全面摸排一批高企培育名单,与省、市等上级部门保持紧密联系,组织专场培训会,认真做好项目指导和材料审核,提高申报通过率,确保全年新认定高企40家。加强科技项目组织申报与管理工作,组织实施千红生化“可溯源高质量生物药用酶的研发及产业化”、寅盛药业“一类新药福比他韦的研发与产业化”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积极组织申报创新创业大赛,力求2019年获奖名次和数量有所突破。二是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提升规上高企的研发机构覆盖率,针对未建研发机构的规上高企开展个性化服务,鼓励引导企业建设研发机构。鼓励引进国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跨国公司等来区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和应用型研发机构,发挥优质创新资源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三是认真贯彻落实科技创新政策。充分利用苏南自创区建设等国家战略释放的政策红利,认真贯彻“省科技创新40条”“省科技体制改革30条”“常州科技创新29条”等上级新政,落实好高企所得税减按15%优惠、研发费150%加计扣除、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后研发费175%加计扣除等政策。
2.深化产学研与国际合作。一是围绕“两特三新”重点产业,组建不同行业细分领域的产业技术联盟,通过产业技术联盟梳理征集技术需求,有针对性地对接科研院所、高端人才团队,推动以企业(技术联盟)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二是依托重点产业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对接省产业研究院、省生产力中心、科技部国际交流合作中心等机构,寻求更多国际创新资源。三是汇聚国际创新资源,推进域外创新中心建设。深化与德国弗朗霍夫协会的合作,拓宽国际创新资源的平台和渠道。鼓励龙头骨干企业设立离岸研发机构。
3.引育高端人才。聚焦产业“高、精、尖”等紧缺性人才引进和服务,遴选重点企业、重点平台开展试点,探索更为精准的人才引进评价机制,实施更为有效主体导向的创新人才政策。一是聚焦重点企业引才。围绕重点产业及龙头企业,按照经济贡献和科技创新贡献,由重点高科技企业制定具体方案,择优“一事一议”给予支持。二是聚焦重点平台引才。加大对绩效好的重点双创平台的支持力度,鼓励其探索“创新链引才”、“柔性引才”,鼓励成建制引育领军型创新人才团队。三是推进实施科技企业家培养工程。支持更多的优秀企业家走进高校参与产业教授选聘活动。推动企业家与高校科学家,联合实施重大科技成果项目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联合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4.加快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一是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围绕重点产业,力争每个产业建设1-2个重大平台。优化现有载体运营管理机制,完善和提升创新平台发展评价体系,对运营团队实施有实质性的绩效管理。利用载体母体学科优势,严把项目进口关,有针对性地服务地方产业,并通过组织举办科研技术、科技成果路演等创新活动,争取引入更多优质创新资源,拓宽载体服务本地企业的途径,加快载体与“两特三新”产业深度融合。依托省产研院及龙头骨干企业,联合共建体制机制市场化的新型研发机构,探索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新模式、新机制。二是推进创业孵化载体建设。深入实施“创业常州”行动,实施全区孵化平台分级分类服务(培育)机制和精准产业孵化模式,完善“孵化、加速、产业落地”机制,着力建设提升省级众创集聚区,重点围绕高新区及科技产业园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创新创业孵化服务链条,引导现有孵化器提档升级,加快发展高端创业孵化载体。探索工业互联网领域“离岸孵化+本地加速一体化产业培育”,试行“培养在外,在孵企业注册地、税收落户在常州”的离岸孵化模式,推动本地制造业优势与先进地区创新优质资源相结合,推进创新成果在本地转移转化。
5.加速创新环境营造。一是强化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以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和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为目标,推进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建设,探索知识产权服务业多元化发展模式。出台碳纤维及复合新材料、新医药及医疗器械等产业专利分析报告,引导爱尔威国际人工智能孵化器、安泰创明新能源材料(常州)研究院等载体围绕“两特三新”产业集群开展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布局。引导天合光能、星宇车灯、宏发纵横等龙头企业建立、使用知识产权信息化平台,联合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和服务机构,培育高价值专利示范中心,创造一批能够支撑引领产业发展的高价值专利,培育一批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示范企业。二是提升科技综合服务能力。依托高企协会、科技金融路演平台、省技术交易市场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对接省产业研究院及专业研究所等优质服务资源,构建集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科技基础设施共享、创新政策服务、科技投融资、开放创新合作、大众创业服务为一体的示范区创新服务平台框架体系,深化苏南一站式服务中心内涵。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完善政、银、企长效合作机制,在“苏科贷”基础上,开展知识产权抵押,加大科技保证保险力度。争取设立区孵化投资引导基金,参股区内创新创业载体或龙头企业设立的种子资金或创投基金,联合设立不超过5个专业子基金,支持创新创业载体内外具有成长性的种子期、初创期的中小微科技型企业。三是创新科协工作内涵。继续开展好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青少年科技竞赛、科普示范创建等工作。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加强科协基层组织建设“四+一”模式试点工作,推动科协组织向基层延伸。围绕“两特三新”产业发展,举办产业发展论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联合河海大学老科协做好建言献策,加强省级海智基地工作建设,大力实施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吸收引进海外人才来我区开展创新创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