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常州高新区科技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核心,围绕全区高质量发展目标,高标准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持续推进高新区争先进位,发展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整合优化创新创业资源,把创新的优势转换成推进转型升级的直接动力,高新区科技创新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在国家高新区年度评价中综合排位28位,在全省国家高新区中位列第4。
1.苏南自创区建设高质量推进。认真落实好“省科技创新40条”、“省科技体制改革30条”、“常州科技创新29条”及《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江苏省开发区条例》等上级政策,制定了新一轮区级科技创新扶持政策,支持创新型企业培育、创新载体建设、创业孵化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等,引导高新区更大力度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落实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抵扣等科技税收政策,减免税总额达10.11亿元。高质量完成2017年度火炬统计、苏南自创区建设专项资金高新区奖补资金申报等工作,获奖补资金2750万元,与南京国家高新区、苏州国家高新区并列第二。江苏省“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和“光伏智慧能源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成功获批。
2.科技创新主体不断培育壮大。一是加强重大项目实施。大力培育一批在国家、省有影响力的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47项,争取省级以上经费1.69亿元,其中,国家级5项,争取经费2962万元。二是加强创新型企业培育。深入实施“十百千”工程,加大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宣传和申报培训力度,为企业提供“一对一”服务。全年新增省高企培育入库企业41家;组织申报高企200家,公示192家,预计全年新认定高企100家;认定苏南自创区潜在独角兽企业2家,瞪羚企业34家;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74家。全年认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家,优势企业2家。三是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认定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院士工作站2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1家、省级工程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研究生工作站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9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5家,全区规上高企研发机构覆盖率提升至85.31%。强化研发机构绩效管理,天合光能等11家企业在省级各类研发机构绩效评估中被认定为优良以上(其中10家优秀),15家企业在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绩效评估中被认定为优良以上(其中8家优秀),共争取专项资金支持400余万元。
3.双创平台建设增强创新活力。一是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精准聚焦“两特三新”重点产业,组织开展浙大工研院等重大载体项目路演,鼓励平台组织参与“5.18”“9.28”、第九届国际柔性与印刷电子大会等各类活动,增强与区内产业的关联度、紧密度,进一步提升科技综合服务能力,有效发挥创业载体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促成我区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安泰创明共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先进能源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所”,实现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我区布局零的突破,成为省产研院首家与央企上市公司合作共建的专业研究所。研究出台创新载体管理办法,完善绩效激励机制,做好全区载体平台的综合服务工作。二是完善区域孵化服务体系。改革孵化运行机制,探索爱尔威、中德环保等龙头企业牵头、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新模式。目前,新增市级众创空间1家、市级孵化器3家、市级加速器6家。省级众创空间备案1家,新认定省级孵化器4家、省级加速器1家。智能传感众创社区成功获批第二批备案试点江苏省众创社区。建立了分级分类服务(培育)机制,加强载体间互动交流,提升全区创业载体的孵化、管理能力,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017年度考核评价中,三晶孵化器获评我市唯一优秀A类,B类3家;在省科技厅省级以上孵化器2017年度考核评价中获评A类4家,居各辖市区第一,获评B类5家。
4.产学研合作加速动能转换。不断拓展产学研与国际交流合作渠道,全年组织产学研及国际科技合作活动近30场,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百余项。“5.18”期间,我区首次承担展品展示任务,主会场签约项目共11个,项目总金额超80亿元,创历史新高。今年产学研合作全面聚焦“两特三新” 产业,突出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拿得出、叫得响、过得硬的科技企业名片。中简科技、天合光能先后举办“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暨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实践研讨会”、“能源物联网学习研讨会”等高端创新活动,助推区域战略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重大创新载体加速与本地产业融合,主动策划、积极对接、有效承载了各类技术和人才洽谈活动,推动了一批重大项目生根落地。爱尔威孵化器举办“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常州智能机器人研究所揭牌仪式”,通过与中科院自动化所的全方位合作,进一步提升全区智能制造研发能力;维尔利举行“中德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中心项目签约与入驻仪式”,积极与德国先进技术成果对接,建立技术创新平台,寻求新一轮技术突破。
5.优质创新要素持续加快集聚。一是全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园区)试点示范、江苏省高新区专利审查员实践基地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员实践基地”。引进“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资源为区内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分析评议、产业专利导航、专利分析预警等精准化服务,发布碳纤维及复合新材料产业专利分析报告。全年预计申请专利超10000件,其中发明专利超4000件,授权专利5200件,其中发明专利720件,万人发明拥有量56.5件,PCT申请60件。二是聚焦“双创”人才培育。国家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已进入公示阶段。围绕生物医药、碳纤维、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开展人才重点企业大走访,培育了一批人才项目,5人入选省“双创人才”创新人才,3人入选双创博士创新人才。实施科技企业家培养工程,省科技企业家入选35人,市科技企业家入选42人。三是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积极拓展科技金融服务,省“苏科贷”、贷款保证保险立项45项,贷款总额13720万元;积极举办科技人才和孵化器专场等融资路演活动,预计全年融资额达2.5亿元;登记技术合同142份,实现技术交易额11017.02万元。有效发挥高科技企业协会沟通桥梁作用,组织开展企业家交流培训活动4次。继续深入开展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与区内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服务机构进行深入合作,4家机构入驻一站式服务平台,打造科技服务业新业态,强化科技服务品牌建设。四是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建设。隆重召开新北区科协第四次代表大会,表彰2013-2017年度新北区优秀科技工作者50名、新北区科协系统先进集体20个、先进个人40名。组织开展全国科普周、科普日、青少年科技竞赛等科普活动近200场。成功创建市科普教育基地2个、省市级科普惠农服务站各1个、省级科普示范社区(省基层科普行动计划)1个、市级科学教育综合示范学校1所,获评市优秀科普教育基地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