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新北区司法局2017年上半年工作
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思路
今年以来,常州市新北区司法局按照省厅、市局2017年绩效考核目标要求,一方面在服务大局保障惠民中展现司法行政系统良好作为,另一方面积极对照工作中薄弱环节和基层群众的实际需求进行对标找差,逐项攻坚克难,面上工作总体提升,点上短板有所突破,现将上半年工作情况和下半年工作思路汇报如下:
一、2017年上半年的总体工作情况
1.完善多元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加强人民调解向矛盾多发高发领域覆盖,在区级层面上,推动多调对接平台建设和依法规范运作,强化政府购买服务引领,引导适格律师团队参与诉前调解、公调对接、涉法涉诉信访化解,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劳动仲裁、诉讼服务中心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在矛盾纠纷化解中引入法律援助模式。在基层层面,以创新推动基层“联动”排查调处机制建设为载体,推动建立社会化调处队伍、打造网格化运作体系、提供专业化保障支撑、推进信息化整体联动(“四化”),构建覆盖全镇(街道)、沉在网格、力量多元、部门联动的矛盾纠纷“联动”排查化解工作模式。该工作已在薛家镇进行专项试点,根据试点成果,逐步向全区推广。截止6月底,全区共调解成功1448件,其中,驻法院调解室诉前调解成功调处 489件,“派驻式”公调对接调解室调处成功703件(其中疑难复杂或群体性纠纷 42件),基层调委会调解成功256件。
2.凝聚精准融合普法的有效合力。以“谁执法 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落实纳入区目标管理考核和区深改组攻坚目标为保障,做好普法成员单位责任清单和报告备案制度的筹划和拟稿工作。以法治文化阵地扩面为目标,完成高铁公园、新区中心公园“部门法”公园建设。按照“一镇街一品”要求,引导各镇(街道)实施法治文化阵地提档升级,顺利通过省考核组对罗溪镇法治文化阵地和河海街道燕山路法治文化街区创建考评。会同区环保局、教育文体局、公安分局等单位,启动“集废纸•攒平安•播法治”之“在幸福树下欢乐成长”安全环保公益活动,推进全区“263”专项行动全民参与,着力以“种好幸福树”为主旨,充分发挥家校联系本“小手牵大手、大手带小手”引领作用,创新平安法治教育载体,引入循环利用环保理念,提升5万在校小学生的法律素质、自护能力和环保观念。常态化开展“小新说法”、“新北普法”网站和常高新普法官方微博运作推广,今年以来微信平台已发布动态信息782条,以案释法案例82个;发布微博421条,以案释法25条;深化传统媒体普法内容刊播推送,上半年共在省、市级各类媒体刊发稿件12篇,高新区报专版1个,常州电视台专题报道2次。
3.推动基层基础建设有所突破。根据市五部门和区党政办会议纪要关于理顺司法所管理体制的部署要求,对接各镇(街道)分管领导,在去年实现司法所所长均为政法专编公务员的基础上,启动司法所所长任命以司法局为主模式,根据罗溪镇党委建议,任命1名公务员担任新北区司法局罗溪镇司法所所长。按照市局统一部署,完成司法所标准化挂牌。推进司法行政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完成3个基层基础型社会组织注册登记,建成司法行政领域社会组织监督管理办公室,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运作的常态监督指导。制定出台制定社会组织承接司法行政系统公共服务任务清单,推动社会组织承接服务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在提升购买服务效能的同时,推动各社会组织纳入持续健康发展路径。
4.聚焦公共法律服务惠民实效。区司法局将以镇、村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将驻村(社区)法律顾问服务纳入政府购买目录,制定专项服务标准和考核办法,推动驻村(社区)法律顾问的有效覆盖和深耕细作。深入推进“法企同行”,成立“12348”法律服务队,率先成立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法律服务工作站,走访重点企业90余家,解决各类法律问题15个,成立企业上市服务团、知识产权服务团,与区经发局、科技局等合作开展相关活动2场。狠抓法律援助提质增量,结合专项活动深入村社、人力资源市场开展法律援助知识宣传。强化与有关部门对接,积极推动在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劳动仲裁院等平台建设法律援助工作站,实行就近驻点服务。截止6月底,区法援中心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285件,同比增长331%。开展律所、法律服务所网上巡查和实地检查,认真做好投诉处理和答复,确保辖区法律服务市场的规范高效运行。探索启动“实习律师到法院担任法官助理”项目,第一批4名律师和1名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已经到法院担任实习法官助理。
5.确保特殊人群管理标准运作。全区在册社区服刑人员366人(新入矫116人,解矫84人),其中缓刑357人,假释5人,暂予监外执行4人。共办理审前调查82人,依法对2名社区服刑人员提出收监执行的建议;依法给予11名社区服刑人员警告的决定,无重新犯罪发生。直击基层社矫队伍薄弱问题,将该项工作纳入全区目标管理考核,推动各司法所2名政法专编人员从事社区矫正执法工作并持证上岗,配齐配强专职工作人员。规范“双8”制度落实,结合监管对象特点,在做实“阳光地带”公益劳动基地同时,推动各司法所丰富社区服刑人员公益劳动形式,提升教育管理实效。加强重要节点和新入矫环节的网上巡查、电子定位和重点对象走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两会、“一带一路”峰会和“江苏发展大会”重要节点在矫人员在管在控。落实社区矫正适用前调查评估等标准化工作规范,常态化落实服刑人员警示教育,通过建立各部门协作机制,会同检察院开展联合检查,协调法院等部门做好适用前调查评估等规范运作。
四、2017年下半年的工作思路
展望下半年,我们将根据我委重点工作安排和省厅、市局各项重点工作部署,全面推动“四个全覆盖”提质增效,努力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举措,务实创新的工作项目,努力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再获新突破,确保完成进位争先各项目标。
1.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扩面增效。继续深化多调对接平台建设,在推动诉调、公调、检调、援调有效对接的基础上,积极通过引入适格律师等社会化专业力量,加快推进物业纠纷和劳动争议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加快打造区合成维稳中心律师服务团等专家库建设,着力推动重大矛盾纠纷进入专业化、法治化、项目化运作模式。积极指导薛家镇开展基层矛盾纠纷“联动”排查调处机制运作,依托“老娘舅”调解协会推动各村(社区)建立调处服务队,沉在网格(楼道)开展排查化解和隐患信息上报工作;汇总收集运行中的问题和建议,吸收采纳基层原创性创新举措,努力为在全区推广提供成熟可行且能复制的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新模式。
2.法治宣传教育精准提质。提请区深改组审议《关于建立“谁执法 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实施意见》,拟定出台年度普法成员单位责任清单和报告备案制度,明确年度任务、具体责任并实施年度考核和定期提醒,努力推动普法工作进入“4.0时代”。抓好新建部门法公园的网上推广工作,加快打造新媒体平台上的网上法治公园,有效提升公园知晓度和关注度。以省级法治文化示范点创建全覆盖为抓手,加快推进年内新建法治文化阵地开展创建工作申报。以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为契机,加快推进以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为重点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编纂完善工作,提升群众的法治意识和道德自律观念。启动区青少年环保法治教育基地建设,努力依托现有平台打造常态运作的互动式、体验式的青少年环保类普法教育阵地。推进互动式以案释法线上线下开展,继续做好针对性的“以案释法”海报宣传覆盖;同时,年内选择10个大型住宅小区开展普法新媒体平台的宣传推广,实现差异化、全覆盖普法。
3.基层基础建设筑牢基石。下大力气做好全国、省级优秀司法所、司法所所长和全国、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员人选的选树工作,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在引领全系统各项工作有效提升的引领作用。探索推动司法行政专编人员年度考核机制建设,加快推进局所站一体联动运作,着力推动司法所在围绕镇(街道)党委中心工作同时,完成好司法行政各项规定工作,推动司法行政机关的部署安排有效落实到基层,践行到服务发展、保障稳定、倡导法治中,全面提升司法所的实战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加强与区民政局的沟通协调,争取政策支持和业务指导,年内完成区社矫安帮协会、普法志愿者联合会等行业型、专业型社会组织建设,推动各镇(街道)至少完成2个基层基础型社会组织并实体化运作。
4.公共法律服务凸显实效。开展公共法律服务进村(社区)专项调研摸底,发现问题,选树经验,打造可宣传、可复制的便民惠民法律服务进村社模式,推动驻村社法律顾问有序参与到村规民约修订、重大拟决策事项法制审核、预约式法律服务等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中去,提升驻村法律顾问的知晓度和满意度。推进法律援助量质并举,完善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高新区法院、新北区劳动争议仲裁院三个律师值班工作室工作制度,每天安排律师轮流值班,提供法律咨询,受理法律援助申请,实现困难帮扶零距离;推广普及法律援助案件标准化办理和名优律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模式,确保援助案件数量、质量达省标。推广实习律师到法院担任法官助理工作模式,拓宽实习律师的培训渠道和形式,在第一批5名人员的基础上推动第二批人员成行,并总结形成工作经验。扎实推进“法企同行”,发挥涉企服务组织作用,创新涉企法律服务内容并完善服务的长效机制。
5.特殊人群管理平稳运行。以开展十九大等系列安保维稳工作为关键,以标准化执法运作为抓手,常态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根据社区矫正专职社工运作中的薄弱环节,制定考核管理办法,将工作全过程纳入标准化、制度化管理,实行全过程考核、全流程监督。强化与检察院的定期或不定期巡查的有效配合,及时把“不假外出”、“违规批假外出”、标准化流程运作作为执法巡查的重中之重,并把巡查结果通报各镇(街道)。深化“科技强矫”和“落地核实”工作,规范运用手机定位、电子腕带、生物考勤等监控手段,强化服刑人员交通、住宿等异常信息核查处置,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服刑人员定位管控准确率,在发现隐患、掌握信息的基础上针对重点对象进行实地走访,迅速加以处置,坚决防范重点安保期间发生脱管漏管情况。强化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社会化、多元化运作,推动区社矫安帮协会成立并实体化运作,适时引入适格社会主体参与特殊人群服务和教育引导领域,提升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的实效性和专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