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思路: 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准确把握明年经济工作的新任务、新部署、新要求,勇挑新起点推动改革攻坚、创新发展的重担,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根本动力,大胆实践、锐意进取,奋勇开拓全区经济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2.十大重点工作举措 (一)聚力创新,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 紧扣光伏智慧能源、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新医药及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两特三新发展重点,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 ——光伏智慧能源、碳纤维及复合材料重点推进天合光能、中简科技牵头建设国家级、省级产业创新中心,以“百亿企业千亿产业”为目标,将产业创新中心做实做大、产业联盟做强做优、产业支撑项目推快推好,加快形成龙头企业牵引、产业联盟支撑、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助推、重大项目招引推进助力,“政产学研用金商”联动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和爆发增长的新引擎。 ——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重点抢抓国际国内汽车产业变革新机遇,围绕整车整机这个龙头,以更大决心和智慧,力促北汽、郑州日产,布局投放更有竞争力新能源车型。更加前瞻瞄准新能源车领域的新力量,从并购期或培育期抓起,争取引进入驻新兴力量优质车企,带动核心零部件产业实现弯道超车。 ——新医药及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聚焦创新药物、高性能医学影像设备、智能传感器等前沿领域,以军民融合、两化融合和先进示范基地创建为抓手,坚持建链补链强链,打造更加优质的园区形象、园区功能和园区机制,盯准方向狠抓项目招商,整合资源促进存量提升,创新驱动推进产业集聚。 (二)紧盯关键,实现服务业发展新突破 紧扣服务业系统谋划布局、集聚创新发展、品牌亮点打造发展短板,按照“一抢一提”两个发展导向,“一控一扩“”两个战略选择,统筹推进“114”系统工程,加快实现服务业提质跃升。 ——“一抢一提”:通过一小时都市圈,以更前瞻品质的城市设计、功能设施和体制机制,抢抓上海国际特大城市功能纾解和扬子江城市群功能集聚双重机遇;把握新时代发展需求趋势,针对常州中高收入群体发展需求和“不充分、不均衡”发展矛盾,加快功能品质提升和业态模式创新,拓展服务业发展新空间。 ——“一控一扩”:有序把控小黄山片区开发建设梯度,集中主要资源和力量,扩大新龙国际商务区开发建设力度。 ——“114工程”:加快编制一个全区现代服务业跃升发展的产业布局规划,统领服务业定位发展。加快健全一个全区统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机制,将服务业发展规划、发展布局、服务业招商、服务业政策和产业推进等进行顶层设计,保障支撑服务业的提升发展。围绕抓机遇、促提升、提品质、强功能,集聚资源力量打造全区现代服务业的4张靓丽名片。 ——四张名片: 1.新龙国际商务区——“国际化创智新城” 新龙国际商务区发展定位与中瑞国际合作紧密结合,北倚新龙生态林,配套1000亩中瑞先进制造产业园,园区与城区之间参照盐城荷兰花海建设瑞士田园风光带,新城区全力引进建设瑞士或德语区知名大学、科研科创机构、医疗健康机构、国际交流会展机构等具备苏锡常差别竞争优势的功能设施,打造具备浓郁异国风情、高端高品质城市感知体验的国际化创智新城,打造纾解抢抓上海和扬子江城市功能转移集聚的核心载体,为引进发展企业总部、科技金融、研发设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奠定优势。 2.高新商务区(三井、河海)——“常州新城市功能中心” 紧扣“四新经济”内涵,集聚中高收入群体,以平台经济、互联网经济、楼宇经济、街区经济等为重点,加速集聚全市行政、文创、金融、旅游、体育等最优越资源要素,提升高新区城市人文品质,打造特色精品街区,培育特色楼宇经济,高水准推进江南新金融创新园建设,争创建设常州新城市功能中心。 3.综合港务区——“扬子江城市群多式联运综合枢纽中心” 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加快推进“一区三港”四点联动,打通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扬子江城市群”联系发展新通道,拓展腹地发展辐射带动新功能,加快实现“水陆空铁+综合保税”功能叠加新优势,全力打造区域综合物流成本新洼地,支持和服务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 4.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长三角创智生活休闲度假目的地” 加快推动“一城双核三带四区多点”全域旅游布局发展,加快形成主题乐园+优质购物体验+风情美食体验+美丽乡村体验联动发展优势,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促进产城融合、塑造形象、拉动内需、带动消费、推进富民的动力产业和窗口产业。 (三)狠抓项目,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 全面对照“3350”创新要求,全力落实“五个一”工作标准,紧盯重大项目签约落地、前期手续办理、建设要素保障,竣工验收量产等关键环节,以问题导向、过程控制、全程“三办”为支撑,确保关键环节专人跟进,难点问题全力突破,确保新年度重大项目开工率、竣工率和投资完成率全市领先。 (四)集聚资本,激发实体经济新活力 抢抓IPO审核提速历史机遇,研究制订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系列举措,从企业招引、扩产用地、项目推进、融资对接、政策兑现等多维度深入发力,全力推进企业股改上市和融资并购,用足用好产业扶持基金、股权引导基金等金融创新工具,为重点产业培育发展提供高质高效金融服务保障。 (五)勇于攻坚,创新产业发展新模式 创建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基地,集聚双创资源,提升区域协同创新发展能力;推进工业企业评价结果应用,建设经济大数据中心,建立“高进低退、扶优扶强”机制;推进中简科技军民融合产业园、爱尔威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以军民融合为切入点,加强军工央企对接力度;推进西夏墅工具智造小镇入选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进一步依托特色小镇引领特色产业集聚发展。 (六)聚焦富民,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 持续推进西部崛起战略,聚焦落实惠民政策,全力推进创业就业富民、促进农村居民持续增收、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惠民水平、提高生态宜居水平四大行动,不断将富民增收和区域协调发展工作向纵深推进。 (七)质效并举,加快高效发展新步伐 以工厂绿色化、工艺清洁化、产业循环化为着力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效益明显的新产业格局。推进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建设示范,加快生产线自动化改造、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应用,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八)机制倒逼,腾出创新发展新空间 充分利用“263”专项行动契机,加强“减煤减化”倒逼机制,分类施策差别化推进,加快淘汰一批能耗高、质效低、污染大的落后产能企业,加快产业转型新步伐。 (九)精准考核,争创争先进位新优势 聚焦考核内容,创新考核方式,深化考核责任,进一步优化考核制度设计,由“考工作完成”向“比快、比优、比强”转变,考出鼓励埋头苦干的勇气和争先进位的锐气。 (十)锤炼队伍,展现实干进取新面貌 以勤奋学习、实践锤炼、借鉴先进为途径,提振敢啃硬骨头、创先争优、干则必胜的精气神,全面打造一支党性强、业务精、风气正、服务优的经济战线队伍,争当新时代转型跨越的冲锋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