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19专题 > 产城融合 > 内容
在产业发展、功能配置、建筑形态、绿色智慧等方面持续产业和城市“双转型、双升级”中,作为全省唯一的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常州,经过实践探索取得初步成效。“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宜居宜业、融合发展”的改革发展定位与实践,较为成功地实现了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和价值融合,推动产业、城市和人的良性互动发展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龙虎塘街道智能传感小镇的定位就是要做产城融合的样板,以此为发展方向,在规划特色小镇建设初期就明确以生态、生产、生活的“三生融合”助推特色小镇高质量建设的总体思路。围绕高质量发展总目标,在产业上,对标做强,从产业基础入手,明确比较优势,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在项目上,突出资源集约利用,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加快项目招引和建设。在小镇要素上,突出地域特色,打造独特韵味的苏派小镇。
一、 特色小镇建设情况
常州智能传感小镇坐落于龙虎塘街道内,总面积3.28平方公里,分南区和北区。小镇南区东至常州-江阴边界,西至藻江河西支,北至嫩江路、天合路,南至辽河路,面积约2.94平方公里、小镇北区位于常州综合保税区内,面积约0.34平方公里。自2017年5月入选江苏省首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以来,小镇围绕“创新智造小镇、高效活力小镇、生态宜居小镇、精致魅力小镇”四大目标定位,打造“产学研孵化板块、产业智造板块、生态居住板块、生态公园板块、智慧生活板块”五大功能板块,在特色产业、智慧生活、绿色生态等方面持续推进,当前,常州智能传感小镇正践行着省、市、区各级对特色小镇的新要求、新部署,积极发挥小镇在推动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智能传感小镇获评2018年度省级优秀特色小镇,位列全省特色小镇前15位。
1.抓规划,小镇发展有蓝图。根据新北区新龙一体化发展思路和小镇发展定位,坚持高起点的站位,聚焦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为小镇发展确定了路线图和时间表。2018年3月,小镇委托华南理工编制城市设计规划和委托波士顿咨询公司编制产业发展规划,重深化细化,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目前两个规划已经得到区主管部门认定,各项建设工作正按照规划指引高标准做好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
2.抓总量,主导产业有质效。森萨塔科技、三恒科技、常荣电器等行业龙头企业引领发展,瑞声科技一、二期新建厂房、大华智能门禁系统、常荣智造中心、盘龙小学、牡丹三江公园等一批项目的持续建设,小镇发展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产业集聚成效初步显现。2019年1-11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2亿元,其中:特色产业投资13.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48.39亿元,完成计划总投资的96%,其中:特色产业投资36.33亿元;特色产业投资占比达75%;主营业务收入105.6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特色产业主营业务收入75.9亿元,同比增长9%。
3.抓项目,招商引资有规模。从工业传感、汽车、专业应用三大领域切入,突破四类关键传感器产品构建核心能力,最终通过技术迁移逐步进入其他领域。总投资5亿元的瑞声科技项目一期2#、4#厂房主体已完工,进入内部装修阶段,二期3#、8#厂房主体施工中;总投资3亿元的大华年产150万套智能门禁系统项目,主体已完工,开始内部装修;总投资6亿元的常荣智造中心项目进入内部装修阶段;总投资1.9亿元的森萨塔新建研发综合楼项目已投入使用,新增2条传感器生产线,设备安装已到位,正在试生产调试阶段。新项目的建成投产,将为小镇的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4.抓载体,科技创新有平台。小镇依托优势产业,积极申报国家及省、市级部门各类试点,“常州高新区智能传感众创社区”入选第二批江苏省众创社区备案试点,树立了区域内传感器行业品牌,提升了园区影响力和竞争力。创新载体贝源信息获认定省级众创空间、市级孵化器,天得创业获认定省级孵化器,小镇产业创新平台和众创空间得到了进一步夯实。
5.抓形态,功能叠加有亮点。结合市级产城融合建设试点规划,加快城市功能配套建设步伐,累计完成三江口公园建设,新建盘龙小学、盘龙幼儿园工程已全部交付使用,目前正在全力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盘龙社区服务中心、三江口公园功能完善等重点社会事业项目也正在稳步推进,着力引导辖区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深度融合,加快完善智能传感社区配套,构筑宜居宜业的新兴城区。
6.抓品牌,活动开展有影响。2017年5月17日举行“常州智能传感小镇”高层论坛,2017年11月30日举行常州智能传感小镇运营公司投运暨入驻项目签约仪式。2018年,成功举办“2018地面无人系统大会”“全区重点项目开工暨传感小镇常荣智造中心奠基仪式”“天合光能能源物联网大会”等重大活动。在今年“6·20”期间,承办首届世界工业和能源互联网博览会,牵头成立了天合能源物联网产业发展联盟和新能源物联网产业创新中心,以能源数字化为切入点,应用发展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和物联网传感技术。
二、 特色小镇发展瓶颈
龙虎塘街道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具有一定基础,已形成产城融合发展初步形态,但总体上还存在一些需要着力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1.产业基础薄弱,发展规划需要完善
突出表现在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广的新兴产业起步晚、占比低,且受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制约,转化为新动能尚需时日;传统工业企业产能过剩、转型升级缓慢、环境保护压力加大;金融、科技服务等现代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存在结构性失调、布局不合理、商贸流通市场档次低等问题,服务业载体尚未形成发展效应。
2.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服务配套亟待提升
受体制、规模、财力所限,教育资源、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提升,民生保障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新居民服务管理领域有待深度破题。公共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需求,基础设施配套、小镇建筑形态和产业配套方面还要加快推进。
3.产城融合缺乏相应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措施
虽然目前社会各界都高度关注产城融合发展,由于产城融合涉及多方面的政策,针对目前的产城分离现象,特别还缺乏切实有效的机制、政策和措施,推进产城融合还需要漫长的过程。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招商工作有待突破。
三、 推进产城融合,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
龙虎塘街道特色小镇将坚持产城融合发展摆在突出位置,通过优化空间组织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镇服务功能,为高附加值产业集聚、高端要素配置引进提供强力支撑,打造宜居宜业宜人环境,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转型之路。同时,抢抓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机遇,为街道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升开创新的发展路径。
1.突出产城融合。依托特色小镇建设,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样板区。纵向搭建产业链条。以引擎动力产业与加速推动产业带动,促进全产业链条构建,围绕传感产业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打造企业总部和研发孵化平台。借力国家“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政策,依托长三角智能传感器产业集聚区,以智能传感小镇为重点,推动常州智能传感产业集群发展,引领“中国制造”向“智能制造”改革。小镇内通过承接常州市相关产业资源,重点发展智能传感器研发、设计、制造、测试等产业链核心功能,打造面向区域的智能制造高地。常州智能传感小镇不断壮大“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的高端人才及企业团队规模,加快集聚领军人才、研发机构等创新要素,不断完善以“中国国际传感谷(常州)”为核心平台的高端制造业以及创新创业产业链。围绕传感器智能制造重点部署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在以产业为主导的基础上,着力提升特色小镇的功能载体。横向融合城市生活。注重创新发展模式构建,加强支撑服务产业发展,形成横向融合态势,与周边综保区、生态旅游区等结合,拓展金融服务、创意旅游、展示会议和生活服务功能,打造全面综合、宜居宜业的生态小镇,为留住高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打定基础,推动“产、学、研、旅”一体化发展,成为推动北部新城战略发展的空间载体。
2.突出特色亮点。一是产业定位突出“特而强”。“特”就是突出龙虎塘街道以制造业为本、以创新见长的现实情况,立足实体经济、立足制造业、立足发展创新,紧扣自身的优势产业和传统产业,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实现“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强”主要表现为围绕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继续加大投入,加强引导,将特色产业培育成全省乃至全国行业中的“单打冠军”,努力发掘、培育和引进更多的“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二是功能定位力求“聚而合”。“聚”就是特色小镇有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的聚集。“合”就是四大功能都紧贴产业定位、注重融合发展,从产业发展中延伸和挖掘出特色小镇的文化、旅游、社区功能,以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不断完善来服务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三是形态定位展现“小而美”。注重集约节约,严格控制建设规模,以独具特色的公共建筑和配套特色商贸业为“壳”,以特色民俗文化、生活文化为“内核”,以周边特色旅游资源综合利用为“补充”,形成生活气息浓郁,民俗、旅游、产业等文化相互交融、协调发展的特色格局。四是工作定位坚持“民为本”。特色小镇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让龙虎塘老百姓更有获得感,最终落脚点是富民,根据龙虎塘街道的资源禀赋坚持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从产业发展、功能配套、文化内涵、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让百姓受益,更大程度享受到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3.突出创新转型。更加注重创新引领。加快建设全国首家新能源物联网产业创新中心,搭建在新能源物联网领域研究的创新平台,助力传统光伏产业向能源物联网转型升级。加快省级众创社区建设,提升孵化载体服务水平,完善孵化体系链条建设。建成特色小镇融创中心,通过“园区搭台、企业唱戏”,进一步抢占科创制高点。更加注重人才驱动。积极引导和吸引优秀人才向重点产业、行业及区域流动,有效推动人才开发和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以省“双创人才”“龙城英才计划”等人才项目和传感谷研究院、贝源信息、天得科技等人才引育平台为突破,切实加大领军型人才和团队招引力度。以企业家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商会为联系载体,加快人才企业发展。更加注重要素支撑。探索实行资源使用差别化政策,优化土地、能源、人才、资本等要素配置,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的转型升级支撑体系。
4.突出民生保障。一是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为导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折不扣抓好各级环保督察及反馈问题的整改,持续深入开展“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全面强化空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监测,有效实现靶向定位、精准治污、科学管控。加强水环境治理,河长制工作切实有效运行,“一河一策”全面落实,全力攻坚黑臭水体整治。完善辖区雨污管网建设。统筹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切实加大挥发性有机物整治、扬尘治理等工作力度,确保空气优良天数提升。二是维护社会和谐有序。持续抓好安全生产,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化重点领域安全生产隐患专项整治,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建立健全多领域应急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应急处置实战化水平。认真落实地方隐性债务化解方案,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全面加强社会治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建设,倡导弘扬文明风尚。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建设。实现公共服务的全面动态共享。深入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进社区活动,形成就业培训长效机制。不断完善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社会救助一站式服务体系,努力实现社会救助的公平公正。进一步健全社会组织扶持机制,加快社会组织孵化培育,积极发展公益类组织,支持和引导公益组织在社区建设、安老扶弱、扶危济困等领域提供服务。四是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充分应用现代信息传输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集成技术,打造智慧社区,进一步夯实网格化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整合基层服务管理资源,最大限度地推动社会治理向末端延伸,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公众参与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