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19专题 > 产城融合 > 内容
新龙国际商务区是新北区重点打造的重要空间载体,以枢纽门户、科创服务为特色,承担科创、教育、商务商贸服务、交通集散等功能,总体定位是“智慧副中心、绿色低碳城、人居新高地”。龙虎塘街道近年来,始终坚持新龙商务区副中心的发展定位,依托产业优势,注重环境提升,加速对接新龙片区一体化发展。
一、当前一体化发展的现状
推动空间重构彰显高新气质。按照“挥师北上、决战新龙;苦干三年、精彩呈现”的既定目标,以新城新区的建设推动城市发展动力的转移,新龙国际商务区充分发挥板块带动作用,按照“一心、两轴、两带、五区”总体布局努力推进,加速打造服务业发展新集群,确保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优。基于独有的交通地理优势、宜居的生态环境优势和完善的功能配套优势,充分利用高新区行政中心北移的历史新机遇,吸引大量的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向新城集聚。
立足产业定位促进要素集聚。龙虎塘街道注重在发展定位上接轨新龙片区,围绕“一园一谷一城”的目标,坚持产城融合,推动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有序平衡。重点培育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商贸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态。全力推进传感主题公园、江南环球港等生活性、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实现服务业发展提速。依托常州智能传感小镇、中国国际传感谷等优质载体,以高端制造、创新研发为重点,在智能制造、传感应用上发力,扩大产业“量”的规模、补足产业“质”的短板,引领带动制造业加快形成规模效应、集聚效应。
创新发展方式打造特色小镇。智能传感小镇是联系新北区中心区——新龙组团发展的关键节点,是促进新北产业集聚区与常州主城区融合发展的重要环节。小镇规划密切与产业对接,形成传感应用研发区、传感芯片研造区、传感模组智造区和传感科技创新核等区块,以“一河两岸、形象三角、十字轴线、产城融合”为策略,重点打造智慧社区、小镇客厅、传感会展综合体、传感主题公园及博物馆、人才创客中心、传感器模组4.0透明工程、传感创新中心和传感物联大厦等项目,逐步形成与新龙商务区的功能和产业互补。
二、当前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思路不明。新龙组团产城融合一体化发展布局规划形成较晚,尽管智能传感小镇等产城空间与新龙商务区无缝相连,功能与产业的互补性不明显。
2.功能配套不足。龙虎塘街道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集聚区,但是在基础设施、商业配套等方面投入不足,产城融合度不高,与新龙商务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3.系统思维不够。在区一级层面上统筹考虑新龙一体化发展不够,仅仅依靠街道层面来推动略显乏力。
三、对策建议
龙虎塘街道作为新龙片区副中心,与新龙国际商务区的联合对接、区域融合,能对空间、功能、交通、生态等系统进行整合,形成良好的区域产业支撑,发挥联合优势。
1.突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新龙国际商务区在“一城三区十大功能板块”中的特殊区位,集中精力,集成资源合力推进。坚持规划先行。把龙虎塘街道的布局和产业纳入新龙国际商务区的规划体系统筹考虑,在功能分工和产业支撑上作深化研究。同时强调土地的集约、复合以及紧凑,突出规划设计,坚守“每块土地必须进行规划,每个项目必须服从规划”的建设“生命线”,实现片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设计、产业规划“多规合一”。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区级统筹有力、乡镇分工协作、市场主体参与活跃的统分结合,优势互补的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突出产城融合。依托特色小镇建设,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样板区。纵向搭建产业链条。以引擎动力产业与加速推动产业带动,促进全产业链条构建,围绕传感产业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打造企业总部和研发孵化平台。借力国家“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政策,依托长三角智能传感器产业集聚区,以智能传感小镇为重点,推动常州智能传感产业集群发展,引领“中国制造”向“智能制造”改革。小镇内通过承接常州市相关产业资源,重点发展智能传感器研发、设计、制造、测试等产业链核心功能,打造面向区域的智能制造高地。常州智能传感小镇不断壮大“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的高端人才及企业团队规模,加快集聚领军人才、研发机构等创新要素,不断完善以“中国国际传感谷(常州)”为核心平台的高端制造业以及创新创业产业链。围绕传感器智能制造重点部署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在以产业为主导的基础上,着力提升特色小镇的功能载体。横向融合城市生活。注重创新发展模式构建,加强支撑服务产业发展,形成横向融合态势,与周边综保区、生态旅游区等结合,拓展金融服务、创意旅游、展示会议和生活服务功能,打造全面综合、宜居宜业的生态小镇,为留住高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打定基础,推动“产、学、研、旅”一体化发展,成为推动北部新城战略发展的空间载体。
3.突出区位优势。北部新区是以高铁新城为核心,新龙国际商务区交通区位最优,与城市各片区联系紧密,商务区的建设为整合新北区创新资源,带动周边产业的转型升级,为北部地区新一轮发展提供了契机,依托新龙国际商务区内部优势资源与外部发展现状,能合理组织周边区域各项功能联合。龙虎塘街道距离高铁站常州北站约3公里,是联系中心城区与高铁枢纽引擎的关键节点,可依托通江中路与在建地铁1号线对接新龙国际商务区,从空间上连接高铁枢纽和新龙国际商务区,有力促进区域产业联动和城市融合。
4.突出功能配合。以新龙国际商务区为核心的新龙组团各板块在空间上相互融合,功能上相互支撑。龙虎塘街道是新龙组团东侧功能复合的生产服务核心,立足辖区内部公共服务需求,引导产业园与城市融合发展。两者形成辐射带动,双方互补性强,双方应建立经常性的互动交流机制,互相学习借鉴推进中的好经验、好办法,与通江路商业商务中心共同形成新北区产城融合的重要部位。
5.突出产业聚集。街道位于北部新区新龙组团高铁新城核心辐射范围,主导高新技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街道拥有良好的商业商务功能板块支撑。新龙国际商务区有高新区人力资源产业园、新阳总部、宇洋达总部等重大项目落地,为进一步建设区域提供了更为成熟的条件,两者应充分衔接,形成功能集聚效益,主要适宜发展高新技术与生产性服务型产业。建议进行产业链整合,即围绕主导特色产业,利用整合手段,使特色产业通过某种方式彼此衔接,打破各自为战的状态,构建一个有价值有效率的产业集群,实现产业联动与融合,从而增强产业活力、节约交易成本、形成产业抱团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可侧重于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及各相关产业之间的壁垒,有效运用资源、技术、产品、市场、经营方式、组织管理、制度、人才等各种手段,实现产业之间的有效聚集,形成带动作用更强、效益更好的产业集群式发展。
6.突出创新转型。更加注重创新引领。积极培育企业创新主体,鼓励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加快创新政策、资源、要素向重点创新型企业集聚,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深化产学研对接,完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机制,主动对接河海大学等科研院所,推动科技项目孵化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进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努力构建贯穿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服务链的产业新体系。更加注重人才驱动。积极引导和吸引优秀人才向重点产业、行业及区域流动,有效推动人才开发和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以省“双创人才”“龙城英才计划”等人才项目和传感谷研究院、贝源信息、天得科技等人才引育平台为突破,切实加大领军型人才和团队招引力度。以企业家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商会为联系载体,加快人才企业发展。更加注重要素支撑。探索实行资源使用差别化政策,优化土地、能源、人才、资本等要素配置,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的转型升级支撑体系。
7.突出环境特色。两个区域生态景观资源较好,水网密布、生态公园、海绵城市基地、大型绿地公园等,依托高铁枢纽活力片区,适宜发展科创旅游综合体验产业,配合整体发展。通过核心区的规划设计,龙虎塘街道和新龙国际商务区可以由新龙生态林、高铁与高速公路防护绿带、沿澡港河的带状绿化与三江口公园构成的环形绿地空间,串联各功能板块中心,形成空间活力联系带,成为新北区绿地的门户区域。例如正在推进的三江口公园,南起辽河路,北至云河路,西起衡山路,东至通江路,占地面积约34.14万平方米,绿化建设的改善能带动旧城改造、房地产业、旅游业以及相关产业等,也对吸引国内外企业到新龙片区投资产生积极作用,提升区域竞争力。同时可着重挖掘地域空间的特色文化,彰显城市特色形态与风貌,并联合打造为体现地方特色、可识别性强的城市新名片与亮点片区,双方可打造融入传感概念、科技理念的主题公园与智慧生活体验社区,为创智休闲旅游提供更多支撑服务,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与新北万达广场、月星环球港、环球恐龙园等共同组成特色商贸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