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视界 > 部门动态 > 法院 > 内容
2016年至今,新北法院共审理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案件15件,被告人28人。通过对此类案件的审理,新北法院发现此类案件的侵害行为对公民信息安全有着极大的威胁。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侵害手段专业化程度下降,出现大量网络软件辅助侵害行为。首先就现有数起非法获取微信账号案例来看,“小兵软件”、“直登小号”、“微信扫号”等微信账号筛选软件反复出现。这意味着获取这些软件的渠道很多,此类软件具有潜在的普及性可能。同时,被告人受教育程度初中文化的占比79.3%,这反映出被告人普遍在并没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情况下,仅仅通过辅助软件就能大规模非法获取他人微信账号信息。此类软件一旦大规模蔓延,其后果显而易见。
二是涉案网络软件运行原理具有泛用性。就目前查获得几种涉案软件来看,其普遍采用“撞库”手段来获取微信账户信息。信息技术专业人士介绍,“撞库”手段既通过获取账号等已知信息,利用软件对相关账号进行模拟登陆,从而非法获取整个账户功能。同时,可以利用非法获取的账号及密码通过软件对受害人其他账户进行筛选比对。简单来说,假设公民单组账号、密码被他人非法获取,极有可能威胁其所有使用相同密码账户的安全。在信息网络普及的情况下,尤其是目前移动支付在我国发展迅猛的趋势下,大部分移动支付手段需要将银行账户与支付平台进行绑定。在这种情况下,如此高泛用性、强破坏性的技术手段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影响都是可以预期的。
三是大量被非法获取的账号其倒卖方向和用途引人担忧。从新北法院审理的案件来看,已知被非法获取的微信账号共计101757余组。如此巨大的账户数量被非法获取并进行交易,分析其用途极有可能是用于网络诈骗、网络赌博、洗钱等非法活动,若不及时进行查处,将会对社会秩序带来严重影响。假设涉案微信账号的买受人是基于准确获取他人账号信息,从而利用“撞库”手段入侵微信账号使用人其他账户的目的来进行账号收购的。那么此类案件的发生对公民个人网络信息安全乃至全社会金融活动的安全都是致命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