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视界 > 部门动态 > 宣传统战部 > 内容
全省首批“百名示范”村支书中,有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支书特别引人注目,她就是西夏墅镇东南村党总支书记兼主任兰红娟。
她还曾荣获江苏省“吴仁宝式”村书记、全省村庄环境整治先进个人、常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范带头人等,所在村获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江苏省优秀示范村、江苏省绿化示范村、江苏省生态村、常州市最美乡村、常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高科技+绿色种植 合作化+产业化
她带领乡亲们跑出现代农业“加速度”
村民们都说,是兰红娟让他们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农民的尊严和激情,让他们种出“江苏最好吃的大米”。
东南村,因位于新北区西夏墅东南方向而得名,是西夏墅镇唯一保持传统农业耕种的村子。2004年前,全村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仅为13万元,而全村农民年均收入只有10030元,是新北区的贫困村之一。在为村里经济寻求发展道路的时候,兰红娟2006年上任伊始就意识到,农村的根本立足点就是生态环境和现代农业,农业要想走的远和稳,要从以往解决吃饱问题的观念转变为追求绿色安全健康的食品思路。
她说:“农村,有的就是土地和农民,我们有地就要种,不仅如此,还要种好!”于是,在反复的调研和两委班子的商讨下,坚持“支部带动、产业促动、村社联动”的工作思路,从生态、生产、生活三维度立体化地考虑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本村基本农田的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创新“村社合一”发展模式,开辟一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途径和新路子。
2013年,在兰红娟推动下,东南村委相继成立了“常州市东南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和“常州市东南有机稻米种植专业合作社”,购置了育秧流水线、收割机、插秧机等各类农机具,流转了16个村民小组650户村民的2000亩土地,农户以土地入股,采用“保底收益 + 二次分红”的分配模式,发展绿色有机稻米。将农户零星种植转换成适度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将农民卖稻谷转变成卖产品,把农业做成产业。
稻田养鸭、绿肥还田、人工拔草、太阳能诱虫灯杀虫等,确保了稻田生态环境。2016年,全村取得了1500亩绿色认证、500亩有机认证的稻米检测报告, 他们生产的有机、绿色、生态系列软米在全省创出了自己的“夏墅”品牌,荣获了常州市“知名商标”、常州市“名优农产品”和江苏省“名优产品”等称号。
近几年,依托“村社合一”的新模式,发展了村集体经济,增强了造血功能,提升了农村农业水平,也吸纳很多农村闲散劳动力进合作社,成为水稻种植管理、生产加工人员,既充分利用好他们的农业技能优势,又为他们二次就业和增收创造机会。至2016年,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带动村民增收850元/年。
蒸蒸日上的合作社极大地凝聚了人心,也实现了增收。有人原本不太愿意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现在主动找来了;合作社长期聘用的农民,年收入都达6万元以上;一些五六十岁不在外打工的村民,农忙时帮着合作社打打零工,一天也可挣80元。大家都盼着合作社越办越好。
农耕+文化 百姓富+生态美
她带领乡亲们打造出一片“田园综合体”
2006年5月,担任东南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后,兰红娟暗下决心不仅要让这个贫困村走上富裕路,还要让家乡呈现出江南田园的生态之美。
她设想要把稻田变成风景,要充分发挥离城仅10多公里的后花园地理优势,通过乡村旅游带动有机稻米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勇于开拓的她,说干就干!她上任时,东南村没有一条贯通的主道,村级内部大道也都是泥石路,全年村集体自由资金收入只有13万元。因为村里一直没有工业,当时被规划为农业生态区。兰红娟很清楚,被规划为农业生态区,说到底就是没有其他任何发展优势。
不管怎么样,要发展必须先解决交通出行问题。兰红娟一方面争取村里企业主、老党员、老干部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支持,先修建了贯穿全村的民心路,贯通了村与镇、组与组的相通之路;另一方面,抓住各种有配套政策的项目,积极实施了“三清一绿”和“五好三有”等一系列村庄改造整治工程。全村绿化总面积达193亩,绿化覆盖率达26.7%。
坚持三四年有机种植后,东南村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原来庄稼从育苗到收获,前后要洒十几次农药,稻田里已经罕见青蛙等生物。现在,春耕时,鸟儿会跟在翻土机后面啄小虫;夏天又能听到蛙鸣、见到黄蟮。面对日益稀缺、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以及越来越方便的交通,兰红娟又大胆启动了稻田公园项目:保留原有稻田肌理基本不变,把整个村庄通过石板路、木栈道等游览线路分成北面的稻米产业示范区、中部的稻田公园区、南部的民俗美食体验区和东部的形象展示区四部分。稻田、居民生活区布置农村动物小品,如青蛙小雕塑、稻草人、鸭子坐凳等,与农耕剪影相互穿插。村里鱼塘也将连通、梳理,并将原有的堤路打开,局部形成半岛和岛屿,形成景观效果较好的水面,种植低矮花灌木,设置临水平台和钓鱼平台。白墙黑瓦的民居山墙上,也呈现出农耕主题的彩绘。
实干最真,为民最美。实践中,兰红娟始终坚持“生态+产业+文化”的发展理念,把发展产业作为工作主线,围绕美丽乡村规划,加大美丽田园建设力度,彰显农业发展的活力,建设形象展示区、稻米产业示范区、蔬香村色体验区、稻田公园区、特色林果采摘区,衍生休闲观光业,发展东南稻田游,弘扬农耕文化,挖掘原生态系列农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夏墅”牌有机软米知名度,实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切实有效增加村级收入,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指数,让东南村真正成为离生态很近、距幸福不远的幸福村。
到了秋收时节,兰红娟带领村民种下的彩色水稻,已呈现出令人怦然心动的丰富色彩。他们围绕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农耕文化等主题,发展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形成了农耕与自然风光、生态人文于一体的五彩田园新景,打造出独具魅力的创意农业、景观农业的田园品牌。做精、做深了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了“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新东南”。
服务百姓零距离 + 公而忘私全身心
她是乡亲们致富奔小康的领头人
“干干净净做人,明明白白做事”是兰红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作为一名 “三农”战线的共产党人,长期以来她都恪守着“追求永无止境”的人生格言。在工作作风上,她每逢重大事项,召开会议集体研究,不独断专行,不搞强迫命令。在工作中能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把各项工作做好。在廉洁自律、廉洁从政方面,她始终牢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的古训。作为领导,要求其他同志做到的,首先她自己做到,在工作、生活中,能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从不利用职权谋私利,自觉做好表率。
兰红娟扎根基层的20年,她心系百姓、带领群众艰苦创业,在工作岗位上她始终如一,严谨务实、踏实苦干,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优异的工作成绩,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在兰红娟的带领下,东南村实现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环境绿化全覆盖,硬是将一个地处偏僻的贫困村建设成远近闻名的精美乡村。
民有所呼,必有所应。兰红娟把村民的心声看得格外重:今年6月22日, 一位村民给西夏墅东南村村支书兰红娟留言,反映 “人工湖观景台栈道地面被污染”等问题,言辞比较激烈。针对村民提出的问题,兰红娟通过微信“秒回”,持续解答并立刻布置了整改。得到回复的村民在网上公布了他和兰红娟的微信聊天记录,感慨道: “我们往日穷乡僻壤面对黄泥背朝天的乡下佬,今天终于也享有了不亚于现代化城市天堂般的生存环境,获得了城里人一样潇洒的生活权利和条件,这不得不让我内心深深为乡亲们生活在这里而庆幸和自豪!”
兰红娟说,“村民满意不满意,是衡量我们工作最严格的尺子。”她用她的人格魅力,带领着整个团队,用她对农村事业的执着,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她身上虽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感人事迹,但是用自己的努力工作,推动了全村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她用开阔的思路带领群众逐步走向富裕;她用无私的情怀给每一名需要关心的群众带来温暖和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