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19专题 > 新北区建设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 > 内容
一、社区概况
东南村于2004年由午桥村委与韩村村委合并成立,因村庄位于西夏墅镇东南方位而得名,东接政泰路,南连沪宁高速,西靠新孟河及239省道,辖区面积3.72平方公里,下辖17个自然村24个村民小组,892户2625人,党员114名。
近年来,东南村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以被纳入常州市美丽乡村“两区七点”示范建设为契机,重点打造大薛家自然村,充分利用老砖老瓦等乡土材料,完好保留原有的树木植被,精致打造村内丰盈的水系,深度挖掘流传民间的老故事,形成了“爷爷家的老瓦”等7个精品点,重点打造稻米产业示范区、蔬香村色体验区、稻田公园区、形象展示区、特色蔬果采摘区“五个区”。2018年村启动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项目,2019年东南村以共建共治共享为主题,进一步升级打造景美人和“新东南”。
二、主要做法
2018年村委引进常州市新北区树美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发动村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自觉地保护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真正实现美丽乡村长治久美,力保美丽乡村“容颜不老”,最终实现景美人和、同治共富。2019年村深入开展项目,不断提升农村社会治理能力。
1.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农村发展之速。东南村是西夏墅唯一保持传统农业耕种的行政村,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充分利用农田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生活、生态平衡发展。一是成立合作社。2013年,东南村领办成立了稻米合作社和农机合作社,我们从一无所有到现有合作社基地3800㎡,现有农机具38台,设施一流的加工设备2套,烘干设施5台,总投资1600万。集体流转了650户农户共2000亩土地,改变了一家一户的分散式的种植方式。向产业化经营要效益,让富民的目标有基础、有发展后劲,实现盘活村级经济与保障农民利益的双赢。二是提升品牌。坚持精品意识,与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王才林所长签订了技术对接协议,严格实施标准化种植、生产和加工。通过六年努力,2000亩水稻分别通过了绿色、有机认证。我们注册的夏墅牌东南软米获得了知名商标,被评为江苏省名优产品,合作社被评为江苏省示范合作社,省创牌立信示范单位。三是三产融合。以稻米产业为基础,结合美丽乡村、东南小菜园建设,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开发系列农产品,实现产品多元化,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开发稻田民宿群落、稻田景观台,建设自然农业科普教育、体验、旅游为一体的休闲农业精品点,发展美丽田园经济,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加快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2.构建淳朴乡风文明,盛开群众人文之花。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设好“美丽乡村”,就要用文明乡风扮靓美丽乡村。东南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行区示范点,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精心设计活动载体,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推出各具特色的文明示范线,扎实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不断提升乡风文明和新农村建设水平。一是民主协商。村级建设发展过程中,村两委主动集思广益,征求群众意见。尤其在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中,村两委通过召开两委会、党员干部会、村民代表会等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征求大家意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村民是创建工作的主体,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好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群策群力,协力推进,共建共治,改变过去由村干部包揽村政村务的做法,通过党群议事会、民主恳谈会等措施,变“干部主唱”为“群众主演”。二是营造氛围。以党风带动村风民风,把“党群心连心,有事我帮您”作为我们的服务宗旨,强化党员学习教育,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争先创优积极性,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力人才支撑。每年开展评比好媳妇、好儿女、孝亲敬老等活动,身边好人、道德模范不断涌现,村民周岳松被评为常州市优秀好儿女。成立慈善助学基金会,每年发放鼓励奖和助学金,六年来累计发放21人次共35000余元。在群众中开展亮家风、寻找最美家庭活动,激发群众共同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三是丰富活动。大力推广农村广场舞、健身操,进一步丰富农村广场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利用重大节庆日举办各具特色的节庆文化活动;组织基层文体团队广泛开展“文化走亲”活动,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地域接近、特色浓郁的乡土文化。
3.维护社会秩序安定,营造和谐友善之风。近年来,由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用“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新发展,把村党总支作为基层党员群众的主心骨,在社会管理方面,依靠党组织龙头引领、党员示范带头、群众积极参与,实现景美人和新东南。一是推行民主管理。认真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全面加强村监委建设,严格按照程序公开党务、村务和财务,确保群众在村党总支领导下,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自觉拥护党、跟党走。不断加强对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兴经营主体的组织领导,健全村级组织工作规程、村规民约等制度,由村党总支委员兼任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严格执行三重一大等监督机制,保障村级组织规范运行。二是凝聚党群合力。深入开展“民情直达、心牵万家”活动,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村党总支班子成员包片到组,主动与党员群众、村民组长、企业主沟通交流,讲政策、送信息、解难题,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真正把党心民心凝聚到干事创业中来,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合作社土地流转过程中,在党员干部带领下,仅用2个月时间,650户农户就自愿流转了2000亩土地,为农业产业化经营铺平了道路。三是推进网格治理。推进网格化党建,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认领任务最艰巨的网格,设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党员示范岗,组织党员干部重点开展绿色环保、卫生清扫、矛盾调解等服务,通过书记带班子、班子带党员、党员带群众,在基层治理上下足功夫,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风民风持续好转。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把东南村的心凝聚到了一起,村党组织真正成了群众的“主心骨”。
三、取得成效
走在东南村中平坦笔直的道路上,满目天蓝水清草绿,微风吹动稻田一浪接着一浪,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稻花的香气。近年来,我们紧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坚持“支部带动、产业促动、村社联动”发展模式,曾经地处偏僻的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精美乡村,堪称西夏墅的“后花园”。一是经济收入显著增加。村集体固定资产达1910万,五年翻了三番;年收入突破150万,增长近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万提高到2.4万,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2019年村集体资产达3623万元,村集体种植水稻、小麦收入已经达到了360万元,村民收入显著提升。二是品牌形象逐渐树立。随着全国实验区项目实施,现期参观来访不断增多,平均每周三到四个团队,全年参观人次达到2000余人次。特色活动获得媒体关注,例如开学第一课、丰收节等活动受到镇级、市级平台报道多次报道。东南村目前经营有机水稻田500多亩,绿色稻田500多亩,种植各种优选水稻10种。注册了“夏墅”商标的东南村有机稻米,目前市场价每500克22.8元,绿色稻米的价格是每500克8-12元,即使是普通稻米,因为采用了生态安全的生产方式,每500克能卖到3元。2019年大米总销售额达到223万元,比往年增长73万元。三是文明程度显著提升。东南村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民主法治村”、“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休闲农业精品村”、“江苏稻米产业强村富民典型”、“常州市生态文明村”。现在的东南干净整洁,面貌焕然一新,百姓安居乐业,乡风淳朴和谐,真正让美丽乡村回归田园风光、回归自然生态、回归乡村百姓的生活生产需要。
四、经验启示
1.党建引领是关键。村党总支是党的基层组织,在乡村发展和治理的各项工作中起着把方向、管大局、谋大事的重要作用。在项目实施中我们突出党建引领,发挥村党总支统揽全局作用,整合各方资源优势、汇聚群众力量,推进共建共治共享主题的进一步深化,实现景美人和“新东南”新目标的实现。同时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抓好党员示范带动效应,让党员的身体力行来感染群众,让党员的言传身教来促进群众的良性互动,把“单打独斗”变成了“协同作战”。
2.村民参与是基础。村民是美丽乡村建设最大的受益者,同时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真正的主体。如果不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自上而下地推动,势必会在农村中造成新的矛盾。美丽乡村建设,参与是关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村社合一让村民变成股东,让村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直接的内生动力。建设氛围的营造激发村民建设热情,引导村民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
3.深化宣传是推手。美丽乡村不仅仅是生态美、环境美更要产业美、群众富,也只有给村民带来真正的实惠,带来收入的增加,村民才会真正的认可美丽乡村建设、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东南村稻米公园、小菜园、特色民宿等相继建成,村内景色怡人,夏墅牌软米被认定为常州市名优农产品、常州市十大名产品知名品牌,在今天信息化时代,必须巧妙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推介和宣传,创新营销模式,进而打造东南美丽乡村品牌,做优稻米产业。
五、项目展望
1.盘整现有资源,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进一步探索“党总支+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努力创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头衔。通过“合作社+科研单位”、“合作社+高等院校”、“合作社+农业人才”等,寻求技术、政策、人力和项目支持,做实做大“夏墅”优质大米品质品牌,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基础。以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为契机,以“夏墅”系列大米为基础,全力推广“夏墅”牌紫云英蜂蜜、白酒、稻田鸭、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丰富产品,延伸产业链。深化农村改革,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土地整合梳理、复垦指标增减挂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和村民闲置资产等工作,让更多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进一步整合资源,盘盈资产,做到发展的手中有物可抓,积极流转新孟河沿线红线范围外的土地,精准规划,储蓄发展动力,盘盈老午桥小学校舍,高效配套合作社发展需要,进行再利用,再创收。
2.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做好乡村旅游新版块。坚持项目带动,创新发展,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契机,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因地制宜,注重挖掘村庄古文化内涵,延伸到韩村的“两颗百年银杏树”、“十八私塾先生”等,打造符合乡土文化的东南文化苑、流金祈福地、东南书舍广场等农村景观,建设休闲度假、农业体验、旅游增收为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进一步发挥一二三产融合示范项目实效,加快闲置农房改造,南北呼应,形成稻田精品民宿群落,实现“盆景”变风景,进一步提升和扩大配套服务设施和服务空间,承接各类团建、家庭聚会等活动。绘制主题七彩稻田画,谋划创意农业的田园新景,加强田园经济发展,打造全过程、多阶段、立体化的文化艺术活动,重点推出“搬秧体验”、“水稻收割体验”、“饭团制作”等乡村亲子游活动菜单,供学校、旅游公司、家委会等按需选择,按场次收取活动服务费,同时扩大东南村“夏墅”系列优质大米知名度,发展美丽经济,挖掘农耕文化。
3.强化网格化管理,确保各项工作稳推进。创新网格化管理,不断强化社会治理,切实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进网格化党建,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认领任务最艰巨的网格,设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党员示范岗,组织党员干部重点开展绿色环保、卫生清扫、矛盾调解等服务,通过书记带班子、班子带党员、党员带群众,在基层治理上下足功夫,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风民风持续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