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19专题 > 新北区建设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 > 内容
一、背景简介
常州国家高新区是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2002年4月在高新区基础上设立了常州市新北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管理体制。全区面积508.9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8.98万人,下辖7镇3街道,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一个综合保税区,共有58个行政村和76个社区,其中,分布在7个镇的行政村为58个、社区为51个。
2017年底,新北区入选首批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北区将实验区建设作为实现人民生活高质量的重要平台和关键抓手,全面加强了城乡社区治理工作。
二、主要做法
自入选“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以来,新北区围绕实验任务和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目标,着眼“服务体系、服务能力、服务活力和服务设施”四大提升,探索“3+3”模式(三“重”三“强”),全面推进社区治理创新。
(一)重统筹,系统思维统筹推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区、镇两级城乡社区工作委员会,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建立了工作例会、指导督查、考核评比三项制度。二是注重顶层设计。区委、区政府将实验区建设作为改革攻坚重点任务纳入议事日程,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和网格化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统筹推进,制定了《三年行动方案》,并将城乡社区治理成效纳入镇(街道)和区各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在全区农村社区党建经费、工作经费、村(社区)干部待遇得到保障的基础上,区政府还设立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实验区建设工作。以2018年为例,区级财政在区级和谐社区创建、农村社区服务设施改造、实验课题开展等方面投入1502万元,镇(街道)、村(社区)配套资金3500余万元,全区财政资金总投入达5000余万元。
(二)重协同,多方参与整体联动。全区形成了党组织领导下村(居)委会、社会组织、社工、居民群众等多方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一是突出党建工作引领。大力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城乡社区建设中的领导作用,选优配强村(社区)党组织成员和村(居)民委员会成员。建立“两委”人选负面清单和联审制度,坚决杜绝“涉黑涉恶”“村霸”等人员进入“两委”班子。二是推进“两网”高效融合。全力推进社区治理“网格化+网络化”,建立“村居综合服务一体化平台”,与“网格化社会治理联动指挥平台”互融互通、数据共享,及时向居民发布社区工作动态、活动公告、五务公开等内容。居民可通过网络反映需求,村(社区)在第一时间作出处理或上报至镇(街道)、区和市相关部门,完成“四级联动”响应。一年多来,平台共受理四级联动事项13万余件,办结率99%以上。三是深化三社联动机制。鼓励和支持社工领办社会组织,社区为社会组织开展服务提供支撑,社会组织发挥专业优势,有效融合居民群众、农村经济组织等社区治理主体,实现农村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三)重人才,聚智聚力专业发展。一是内培强基础。连续五年组织开展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考前培训,提升社工专业素质;通过组织镇(街道)和村(社区)负责人赴社区治理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提升社区治理创新能力。二是外引促提升。先后邀请民政部专家库中唐忠新、陈荣卓教授和乡镇论坛杂志社顾问米有录、执行主编张宝珠等来我区指导工作、传经送宝;积极与上海恩派社会创新发展中心、常州大学、常州工学院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来我区开展业务讲座、现场指导、项目策划、评估考核等工作。三是政策保持续。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将社工人才纳入全区人才工作考核体系,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工作人才引育的实施办法》,制定了激励措施和奖励办法,对持证社工给予一次性奖励并按月发放补贴,引导社工人才投身农村社区治理实践。
(四)强产业,富民增收夯实基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振兴产业的同时打造美丽宜居环境,实现富民增收、景美人和,村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全区形成了一批以特色产业促进社区治理提升的典型。如东南村,通过成立有机稻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将原先分散种植的2000亩土地集体流转,产业化经营实现高效益,达到了盘活村级经济与保障农民利益的双赢目的。梅林村依托当地田园、水系等自然资源和孔庙、古戏楼等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草坪产业和休闲旅游业,激活了村集体经济。新市村根据产业发展规划,采取增减挂钩、功能置换、资产再利用等方式,积极盘活各类土地,通过农地股份合作社集中经营,形成规模高效设施农业,把各类成片、成方的农业产业规模化、休闲观赏化、采摘游乐化,初步形成农、文、旅新型乡村格局。此外,还有齐梁文化、孟河医派等特色文化产业也在不断加强。
(五)强组织,大力发展激发活力。将社会组织作为提升社区服务供给能力、创新社区治理的重要一环。出台了社会组织评估等级资金扶持办法和社会组织服务平台运营扶持办法,建成各级平台12个,其中8个设在农村社区;全区形成了以区级北斗星公益园为中心、镇(街道)级平台为支点的“一星多点”社会组织综合服务体系,建立了联动机制,聚力农村社区治理。举办了北斗星社会创业大赛、社会创业训练红杉营、社区社会组织能力提升营、“北斗星社创+”活动等,支持社会组织成长提升和品牌打造。广泛开展社区提案大赛、金点子大赛、公益创投等活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激发社会组织活力。2018年以来,区级投入社会组织专项资金740万元,全区各级各部门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资金超过2000万元,共孵化培育社会组织52家,优先对接落地农村,有效促进了全区社会组织发展。
(六)强自治,依靠群众增进参与。在全面推行村民自治、居民自治基础上,建立健全自治体制机制。注重发掘群众骨干。按照“重点发动、广泛动员、严格把关、公开透明”的原则,广泛选拔“心术正、能力强、呼声高、影响大”的精英人士,通过教育引导成为群众自治骨干。积极推进“微自治”。推进村民小组自治、楼道自治、网格自治等工作;建立民主议事机构109家,通过民主决策会、矛盾调解会、民事协商会、民情恳谈会、民主听证会、多元共治会、19点议事厅等,广泛开展协商工作,共同研讨社区发展,促进社区资源共享,化解社区矛盾,解决基层治理难题。全面完善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引导农村社区针对重点问题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设,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三、工作成效
在推进农村社区治理进程中,新北区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居民需求和群众期盼,以“3+3”模式促进了农村社区“四大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居民满意度显著提高。
一是服务能力提升。充分发挥了全区农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作用,带领村(居)民委员会、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经济合作社、物业服务单位和有关组织,共同治理社区、服务居民;加强了网格化和网络化融合,提升社区服务供给能力;社工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不断加大,全区社工整体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快速提升。
二是服务体系提升。建立健全了以区、镇两级社工委牵头负责,各级各部门积极参与的农村社区治理体系,政府购买服务推动社区治理成为常态且力度持续加大,农村社区服务已涵盖党建宣传、矛盾调解、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残联、环境整治、农村经济、精神文明等内容。
三是服务活力提升。民主协商制度、“微自治”、村规民约等自治内容和社会组织、社工等共治主体较好融入到农村社区治理中,农村社区自我管理、教育、服务与多方参与、多元共治有机结合,形成了和睦相处、邻里互助、协商共治、成果共享的良好氛围。
四是服务设施提升。围绕居民公共服务需求、活动需求和议事需求,农村社区基本标配了便民服务中心、惠民服务中心、村民议事中心三类服务设施,普遍建立了居民休闲长廊、文体活动广场等,部分社区还设立了居民服务点,为本村民小组居民活动、议事、学习提供优良场所和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