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北区市场监管局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建设市场监管“强局”为目标,积极探索以智慧监管和信用监管为抓手的市场监管新模式,深耕标准、质量、知识产权专业服务,严守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安全防线,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党建统领,群团聚力,打造团结向上的队伍强局
(一)党的建设为统领,切实提升队伍执行力。坚持将党的建设摆在核心地位,坚持党领导一切,坚持把履职尽责摆进党建,把工作推进摆进党建,压实党建责任,压实纪律作风,为市场监管事业提供坚实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障,把党建工作打造成各项工作的孵化器和推进器。
(二)工青妇团齐上阵,切实提升队伍凝聚力。进一步发挥工青妇团等群团组织作用,全面播撒“开心学习、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理念,继续开展演讲、辩论、体育等各类比赛、社工志愿活动、新春文艺汇演等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团活动,将“敬业、进取、活力、和谐”新北市场监管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全面提振团结向上精气神。
(三)专业能力传帮带,切实提升队伍战斗力。持续优化新市管大讲堂,着力推行“传帮带”导师机制,积极引入APP学习平台、总局网络课堂、微信群等在线培训手段,开展有针对性、有区分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专业知识培训,尤其对新招录的员额制人员,强化知识培训和人员管理,确保快速上手,尽早进入角色,不断提升基层监管执法专业化、规范化、法制化水平。
二、智慧引领,提升质效,打造简约高效的监管强局
按照十九届四中全会部署和要求,加快构建简约高效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切实管出公平、管出效率、管出活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转变监管理念,坚持主体责任落实和协同共治相结合。当前的市场监管,仅靠市场监管部门一家包打天下,显然已经力不从心。要转变传统监管理念,充分发挥经营者主体作用和群众监督作用。一方面要通过强化宣传引导、规范信息公示、督促自查自纠等方式,进一步建立完善市场主体首负责任制,督促经营者落实好在安全生产、质量管理、公平竞争等方面的法定义务。另一方面要以开放创新的思维引入群众监督,畅通监督渠道,在“阳光餐饮”等监管APP中开发和运用群众参与模块,同时积极引入会计、法律、检验检测等专业第三方参与监督。
(二)转变监管方式,坚持智慧监管和信用监管相结合。加快科技换人步伐,坚持“问题导向、风险导向、有用管用”原则,探索推行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加快开发任务模块、互动模块、指挥模块、统计模块等二期功能。同时,继续推进“一个平台管信用”,纵深推进跨行业、跨领域、跨部门失信联合惩戒,不断完善市场主体信用“黑名单”制度。探索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运用大数据精准定位风险点,提升监管的靶向性水平,以数据化推动市场监管智能化、精准化、现代化。
(三)转变监管手段,坚持随机抽查和重点监管相结合。摒弃原有的全过程、全覆盖的“巡查式”监管,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科学确定抽查比例,不断完善抽查机制。继续推进集成监管改革步伐,全面梳理监管事项,合理归并监管任务,统一安排监管计划,实现一次检查全身体检,做到基层压力和企业负担双下降,监管效能和企业评价双提升。对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特种设备等直接涉及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要严格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系统推行分级分类监管,科学筛选重点监管对象,牢牢守住质量和安全底线。
三、聚焦主业,严打重处,打造规范权威的执法强局
执法工作是市场监管工作的拳头,是监管的后盾,权威的来源,地位的支撑,可以说打造公正严明、公开透明、规范权威的执法强局是建设市场监管强局的关键一役。
(一)强化问题意识,突出执法重点精准化。切实抓好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等重点领域、重点产品、重点时段的专项整治,对涉及安全底线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从严从重查处,该立案的一定要立案,该处罚的决不能手软,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形成有力震慑。既要处罚企业,还要处罚相关责任人,追责追到个人,切实督促生产经营者牢牢树立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
(二)强化规范意识,突出执法过程精准化。针对执法中存在的不足,要进一步发挥好稽查处牵头抓总作用,理顺执法职责分工,优化执法运行机制,将执法工作中的“人、案、物、场所、卷宗”等核心要素有机融合起来,实现执法办案精细化管理;切实强化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落实,着力抓好执法记录仪、询问室的使用纪律,做好执法影像资料的整理、存档、保管;不断加强案件流程管理,构建闭环式执法体系。
(三)强化法治意识,突出执法尺度精准化。执法工作不是“1+1=2”的机械适用,它也是一门艺术,要宽严相济、张弛有度。当前整体经济下行风险加大,要顺应国家支持和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形势,兼顾原则性灵活性,决不能为了处罚而处罚,对诸如首次、轻微等违法行为,合理把握执法尺度,积极探索指导、建议、提醒、劝告等非强制性方法,绝不能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四、瞄准需求,优化供给,打造专业贴心的服务强局
把标准、质量、知识产权等服务“融合”成一套组合拳,进一步盯准服务需求,深挖服务资源,不断提高对企业需求的响应能力。
(一)加快标准领航步伐,继续做大做强做优“标准50”品牌,引导行业“隐形冠军”、“行业小巨人”等优质企业积极投身标准化战略,推动“两特三新”产业标准化战略顺利实施。
(二)推进产业质量提升,以系统化思维统筹布局质量提升工程,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重点推进光伏产业、刀具产业和生物医药产品质量提升,加强质量帮扶和监督检查,引导规模以上企业积极导入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提升企业质量发展水平。
(三)深挖知识产权价值,围绕区域、产业、创新、生态等关键环节,聚焦产业优势和现实基础,加快培育一批高价值专利和商标。积极引入优质专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加快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健全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做精做实“一带一路”知识产权服务工作,更好地支持企业知识产权“引进来”、“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