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公开 > 信息公开专栏 > 信用建设 > 内容
由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组织,2020年全国银行业保险业“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周活动业已启动。今年的活动旨在“以金融消费者为中心助力疫情防控”。 自年初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以来,消费者对线上渠道的使用意愿有了明显的增长。APP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中无法脱离的一部分,渗透至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因此在疫情期间,更需要警惕假冒APP的金融骗局,防止个人资产的流失。
据媒体报道,近年来,有部分平台戴着“普惠金融”的假面行掠夺诈骗之实,这严重侵害了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2019年假冒借贷APP电信诈骗分析报告》统计,2019年9月起,假冒借贷APP骗局呈直线高发趋势,在10月其增长率甚至上升至223%。根据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底,互联网金融仿冒APP有2801个,累计下载量3343.7万次。在假冒、山寨APP的背后,高仿APP的制作逐步形成了一条隐秘的产业链。由于部分假冒APP的图标、名称、甚至用户体验都与正版APP的相似度很高,让不少用户难以识别。
近期陆续接到消费者反馈自己遭遇到的网络上伪冒诈骗事件,总结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 用户通过收到的提额短信、诱导下载链接,下载了伪冒APP,在APP中会继续诱导客户通过缴纳工本费、保证金等方式骗取钱财,这类便属于“钓鱼APP”;
2. 其名称、图标虽不完全与正版APP相同,但极其相似,这些APP通过发送广告、收集用户隐私的方式赚取广告费以及用户数据;
3. 在搜索引擎出现伪冒网站,诸如标题为“普惠金融-欢迎咨询”“金融普惠-平安客服电话”等。
据了解,如果APP要上架主流应用商店,需要有软件著作权以及遵守不违反应用商店的相应规则,因此导致了“钓鱼”APP基本无法在应用商店上架,只能通过电信诈骗发送链接的方式让用户下载。其实,登录正版平安普惠APP即可发现,在首次安装打开后就会弹出“关于谨防欺诈敬告客户书”,其官网地址则应该是www.ph.com.cn。广大客户需仔细核实可疑网站、APP、短信的真实性,对任何声称可以通过提前支付费用来获取借款或提高借款额度的行为,都不要轻信;在下载APP时一定要选择正规官方平台,不要轻易点击来历不明的应用供应商、链接以及二维码下载安装软件。平安普惠提醒消费者,在进行网络贷款时,谨记以下顺口溜,防止被骗:短信链接辨真假,病毒木马盗信息;网络平台辨真假,认准知名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