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公开 > 信息公开专栏 > 信用建设 > 内容
在社会上,存在一个“偷窃视频”的收集和售卖团伙,当通过非常便宜的价格拿到大批量监控视频后,他们会按照敏感程度、隐私程度明码标价,将这些视频打包出售给以“色情网站”为主的其他黑产团伙。对个人而言,一旦摄像头被非法入侵,就会造成“个人隐私”的大规模泄露。
一份摄像头安全报告显示,在中国有165万个摄像头设备是直接公开在互联网中的,任何人,只要连接到互联网,就都可以随意访问到这些摄像头的设备。也就是说,所有摄像头能成为一双“色眯眯的眼睛”。一些犯罪团伙在获得上游提供的技术后,开始大批量攻击摄像头,当成功获取了摄像头标识ID后,便批量廉价出售,执法部门就曾发现有人198块钱打包出售500个摄像头ID号。
如何才能规避“信息泄露”的风险?针对黑产团伙“利用摄像头漏洞窃取隐私”的行为,专家建议:第一,修改原始密码,尽量使用复杂的密码,并且养成定期修改的习惯;第二,摄像头建议不要放在特别私密的地方,尤其是别对着床、浴室等私人空间;第三,睡觉或更衣等时候,记得将摄像头关闭遮挡。这样的办法,固然能够降低“摄像头风险”,问题在于,对“摄像头黑产业”就只能如此无力?监管“摄像头”需要更多“大眼睛”。
其一,要有技术的“大眼睛”。黑客的技术固然是高超的,但是我们的技术研发也应该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面对黑客的“魔”,研发人员必须是“高一丈的道”。
其二,要有法律的“大眼睛”。也就是说,执法人员必须练就火眼金睛,要能在网络平台上,要能在朋友圈里,要能在微信群里,发现非法交易,并且第一时间查处。在查处的时候还需要提升打击标准。
其三,要有管理的“大眼睛”。应该说,“摄像头黑产业”是借助了一些违法破解设备而实现“视频窃取”的。那么,这些违法的产品何以能够销售?管理的“大眼睛”明亮了,才能少些黑色产业。
更值得一说的是,在打击“摄像头黑产业”的时候,不能只是打击“盗窃视频”的,“倒卖视频”的,还应该打击“观看视频”的。看过一篇有意思的文章,说是一个“观看者”买了一段视频,回家一看竟然气疯了,视频竟然是“自己家卧室”的。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没有龌龊的“偷窥者”,也就没有了“黑产业”。其实,找到花钱“偷窥者”并不复杂,只要依据“销售者”就能找到“购买者”。
别让摄像头黑产业背后那一双双“色眯眯的眼睛”跑了。“购买者”也要狠狠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