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公开 > 信息公开专栏 > 信用建设 > 内容
一起伪造虚假病历、企图在某社交筹款平台发起筹款的案件近日被破获。这是自去年以来,联手公安机关共同打击的第9起涉嫌违法犯罪的筹款案件。
大病社交筹款平台,随着受众的增多和需求的增长,以及平台功能的扩展,一些不法者伪造虚假病历,在筹款平台上恶意筹款以获取不当得利的行为,开始浮出水面。让恶意筹款者无以得逞,受到法律应有的制裁,既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题中之义,也是保护社会良善的必然之举。
公益慈善是一道底线,是大众在危难时刻互帮互助、守望相助的实现路径。利用大病筹款机制,那些处于危重险难之际的病人和家庭,等来了最急迫的“救命钱”。然而,平台和机制被不法者利用,通过“谎称患病、伪造病历、虚假筹款、挪用款项、拒不退款”等蓄意骗取行为恶意筹款,利用平台的慈善功能和社会善心获取非法利益。
一个大病社交筹款平台的恶意筹款乱象越多,慈善公益的价值就越低,就会失去自身存在的意义。对恶性筹款等非法行为,若不能及时发现和依法治理,就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纷纷效仿和跟风下,互联网公益生态也会加速恶化。
像守护眼睛一样去保护整个慈善生态,不仅是维护平台信誉和权威的内在动力,也是保护慈善和呵护公益的外在要求。如果说电商平台采取强力措施打假,保护消费权益是其必须承担的法定责任,那么慈善平台充分履行自身责任,让恶意筹款行为无处藏身,则具有了更高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要求。
保护慈善就需要固守底线,净化大众筹款生态,让善意在安全中体现、在精确中释放,是平台公司的优先义务,也是第一责任。
从技术手段上来说,建立完善和严格的真实性审查机制,再加上诚信黑名单和法律后果的加持,恶意筹款难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因把关不严导致善心被利用,我们有过多次教训。比如今年5月,一德云社相声演员突发脑出血,家人发起筹款100万,但网友发现他在北京有两套房、一辆车,却声称自己是“贫困户”。随着一系列把慈善当生意的丑闻曝光,对网络众筹平台如何监管,成了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从信息审核到公开捐助明细,再到提现请求公示,除了要求筹款平台要严格执行一系列的内控体系外,引入第三方机构监管,并实现过错连带机制和优先代偿制度,才能更好监管筹款平台,给互联网慈善一片明亮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