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公开 > 信息公开专栏 > 信用建设 > 内容
农贸市场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因为那里有扑面而来的烟火气,是距离生活最近的地方,也是展现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小小“菜篮子”,连接大民生。在舒适、敞亮、整洁、卫生的环境中买菜,让文明“走进”农贸市场,是每一个市民的期待。
据悉,全区目前有34家农贸市场,其中主城区(包括三井、龙虎塘、新桥、薛家)有17家,9家为民营市场。近年来,新北区持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结合文明城市建设工作,通过整治一批、提升一批,切实改善农贸市场环境卫生,让百姓放心“填满菜篮”。据悉,年内将完成7家农贸市场的提升改造。
汇丰农贸市场:“老大难”华丽转身
2010年底投用的汇丰农贸市场是一家民办农贸市场,周边小区聚集,人流较多。但经过多年运营,市场路面瓷砖破损、电线老化等问题突出,存在不少安全隐患。再加上停车难,市民购物体验感很差。为了节约成本,市场经营方一直没有下决心整治提升。在文明城市考评中,汇丰农贸市场经常被扣分,成为“老大难”。
通过区、街道有关部门反复做工作,提供指导服务等,今年,常州汇丰农贸市场有限公司终于“痛下决心”彻底整治。目前,来此买菜的市民都会发现,市场内,此前坑坑洼洼、一不小心就会踩到“地雷”的路面铺上了新的地砖,各摊位的店招也统一整齐了,桥架等也都刷了新漆,照明也更换了;市场外还整理出了一块停车场,有32个车位。
“这次改造我们都是自己买材料,一些基础的活也是自己动手。成本核算下来比外包节省了10万元左右。改造中我们也是一点一点做,改好一块地方再换下一个,尽量不影响商户的正常经营。”市场负责人杨耀志介绍,通过改造提升,目前人流量也增加了20%左右。75号摊位前,买菜的市民络绎不绝,摊主文女士开心地说生意比之前增加了三分之一。
东海综合市场:菜香里浸润着书香
走进东海综合市场,可能会有不是菜场而是商场的错觉。在这不仅能买菜,还可以读书。
东海综合市场始建于2008年,2018年市场改造时,C区改建为旺也美食广场,除了水产、菜、肉、禽类等摊位,还设有可直接加工菜品的中央厨房以及可直接就餐的美食广场。
市场负责人詹伟军是宁波人,来常州已经十几年。他热爱文化,喜欢阅读。适逢市场改造,他便想着,如何让农贸市场呈现出“市井文化”。“现在生活节奏加快了,电商迅猛发展,让买菜这件事都可以足不出户。但是逛菜场这件事,在很多年前却是慢慢悠悠的,折射的是一种生活的腔调。”詹伟军说。
经过前期的接洽和筹备,詹伟军引入了樊登读书会。去年5月,市场内的樊登读书区正式启动,在原先的美食广场辟出一块阅读区,先期由市场购买了3000册图书,供市民阅读。“现在我们提倡‘全民阅读’,阅读这件事,不是只能在书店、在综合体,菜场也可以有这样一片书香之地。”
玲珑农贸市场:“互联网+”智慧菜场
位于龙虎塘街道的玲珑综合市场,目前正在进行整体的改造提升,经营户都搬到了市场的地下车库进行临时经营。
据了解,玲珑综合市场于2012年1月6日正式营业。近年来,玲珑综合市场一路蜕变、一路提升,成为了市民心中名副其实的“安心菜场”。
而此次提升,一方面着重于硬件环境,整个市场将加装中央空调系统;另一方面,升级智慧菜场系统,则主要通过“一关”“一网”“五功能”体现,“一关”即云中心——菜场物联网网关,“一网”即菜场内部网络,“五功能”即规范经营公示、客流采集分析、称重交易溯源、规范经营监管、市场公共服务等五大功能。
据悉,玲珑综合市场整体提升改造工程将于9月底完成,通过智慧菜场的打造,让市场经营管理再上一个台阶,成为示范引领的标杆,让消费者吃得放心,用得明白。
“像汇丰这样的民营农贸市场,我们鼓励他们因地制宜,围绕环境、安全,做一些实用性的改造提升,给市民打造一个舒心放心的购物环境;而像玲珑这样的公办农贸市场我们主要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加装空调、打造智慧化系统等,创特色、树品牌,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让全区农贸市场都有一个大的提升。”区商务局市场处负责人施建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