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全区人社系统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人民生活高质量”专项行动要求,抓牢抓实“八条线”,为高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一)“稳进”向好,抓实就业创业“底线”。始终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积极开展企业用工调查和人才需求调查,组织开展各类专场招聘活动115场,4201家企业共提供岗位8.8万余个,其中提供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8192个。举办区级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班7期,组织三产服务业就业技能专项培训26期,开展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5015人,GYB、SYB创业培训888、133人。常州拨云科技有限公司获评市创业孵化基地,常州天使城创业服务有限公司获评市大学生创业园。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1207人,失业人员再就业6265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791人,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284.48%、133.3%、158.2%。
(二)“量质”并举,抓实人才引育“主线”。统筹推进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修订《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加快产业紧缺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技能人才引育实施办法》《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高技能人才项目建设实施办法》。积极举办“博揽人才,集聚新北”人才引育活动41场,顺利开展区第四届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全年引进各类人才8601人(高层次人才667人),新增专业技术人才7227人,新增高技能人才2400人。江苏维尔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入选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江苏众红生物工程创药研究院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全省示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单位,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入选6人、省“双创博士”入选3人,入选人数均位列全市第一。获评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家、市级企业首席技师3名、市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1家、市级高技能人才示范基地1家,张永洁技能大师工作室被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三)“点面”结合,抓实社会保障“防线”。落实社保降费减负政策,深入推进全民参保工作,全年新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26283人,净增缴费14592人,完成目标任务的729.6%。持续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成全区206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准备期费用清算工作。出台《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业务经办规程》,全面完成各镇(街道)劳动力年龄段保障对象参保补缴工作。率先实现企业退休人员体检定点医院全覆盖,藻江社区“人社之家”退管服务项目被评为2019年度市人社局创新创优项目。
(四)“和谐”稳定,抓实劳动关系“红线”。完善《新北区预防和解决企业欠薪问题专项工作实施意见》,深入开展建筑工程领域专项大检查。奔牛镇、龙虎塘街道(光伏产业园区)省级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园区创建顺利通过中期评估,省、市、区三级联动的劳动关系监测预警维权调度指挥中心投入使用,“劳动保障监察投诉维权直通车”项目实现辖区内全覆盖。全年共受理工伤认定案件2520件,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421起,劳动争议案件较去年同期增长28.95%,有效化解了光阳摩托、井关农机、金刚文化等企业发生的群体性争议。
(五)“破立”有度,抓实人事管理“准线”。积极破解我区编外用工瓶颈,着力构建“3+3”用人体系。印发《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区级机关事业单位特需雇员管理办法(试行)》《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区级机关事业单位员额制用工管理办法(试行)》和《关于进一步规范区级机关事业单位现有社会化用工管理的实施意见》,从岗位确定、招聘方式、考核管理、薪酬制度、退出机制等方面规范用人管理,2019年成功招聘员额制用工141人。用人制度综合改革被评为“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集成改革优胜项目”。
(六)“示范”引领,抓实民生养老“专线”。深入推进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建设,高标准完成罗溪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试点,完成河海、三井等2个街道“一站式”受理平台建设,完成新桥江湾社区等6个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改造工作。积极举办2019年“北斗星•社创+”活动,全力支持社会组织成长培育。出台《关于构建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的意见(试行)》,制订社区工作者招聘转聘、薪酬待遇细则,进一步规范社区工作者管理。实验区建设成效获民政部专家高度肯定,在《乡镇论坛》《中国社区报》等报刊宣传推广,新北区作为江苏省唯一代表在全国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培训班上进行交流发言。出台《新北区养老援助服务暂行办法》,优化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全年新增鼎武三井分院养老机构1家,新增江湾社区、桑榆堂等日间照料中心4家,新增百丈社区、汤庄桥社区等老年人助餐点7个,设立兰翔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万家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康复辅具租赁点4个,新增护理型床位145张,完成800户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程,为全区12家养老机构安装电气火灾隐患监管系统,将为民办实事项目落到实处。“聚力‘品牌化’引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项目、“薛家镇‘19:00议事厅’微自治模式”项目被评为2019年常州市现代民政建设创新成果。
(七)“精准”发力,抓实扶贫帮困“长线”。建成全区首家农村留守和困境儿童“关爱之家”,将低保对象全部纳入大病补充保险,全年发放城乡低保居民保障金1772万元,发放困难残疾人“两项补贴”4687万元。推进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工作,304名残疾人参与辅助性就业,实现加工收入238万元。完善《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办法》,为全区388名14周岁以下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救助。实施“防残助残·光明行”白内障脱盲复明工程,“融合驿站”精神残疾社区康复新模式被江苏省残联授予2019年度创新创优项目。推进省、市级博爱家园项目建设,区红十字会举办应急救护培训40场、普及性应急救护培训6486人次。
(八)“智惠”兼修,抓实服务效能“一线”。建设区行政服务中心(人社分中心),推行行政服务事项“只进一扇门”,实现版块“一窗式经办”,全年现场办件量达6.4万件。完善网上服务平台、手机移动客户端和自助服务终端“三位一体”模式,大力推广常州人社APP等自助经办渠道,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推进人社基层平台规范性建设,奔牛镇人社所荣获“全市人社系统2018-2019年度优质服务窗口”称号,薛家镇为民服务中心建成全市首家“阳光社保零距离综合服务直办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