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区生态环境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以防控生态环境风险为底线,以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为载体,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着力守护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一)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我局始终坚持标准不降、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聚焦长江大保护,以硬措施完成硬任务,全力巩固提升水质。今年1~5月,“水十条”考核断面达标率为100%。制定并下发《常州市新北区水质异常波动联防联控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职责,加强水质异常处置能力。一是开展排涝泵闸站专项整治。对直接入长江以及位于新孟河、澡港河、德胜河河道上的所有泵闸站等水利设施开展第二阶段专项排查。同时,区政府出台《新北区沿江排涝泵站排水管控办法》,明确沿江泵闸站建立长效监测机制,针对发现水质异常的泵站,及时应急处置,确保入江水质安全。二是开展重点断面达标整治。今年彻底解决水质不稳定达标现象,联合环科院、春江镇采用无人船、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手段开展全面调查摸排,梳理整治任务清单,编制德胜河东潘桥断面整治提升方案(2020-2025年),对沿线村庄、集镇分三批开展污水管网建设。同时,开展应急处置,对东潘桥断面东北侧直排口实施应急截污工程,对沿河其他排污口进行封堵,降低点源对德胜河水质的影响。三是扎实推进长江大保护。全面排查化工园区土壤及地下水情况,园区公共区域第一阶段调查已结束并完成报告编制,第二阶段已完成补测点位的采样工作,目前进行数据分析,报告编制。开展园区和企业水平衡核算工作并建立管控平台,已完成滨江化工园区首批企业的现场核查,并形成“水平衡”分析报告初稿,后经专家会审后提交正式报告。系统谋划开展园区层面“水平衡”测算分析,做到以点促面,推动滨江化工园区“水平衡”分析工作由精心栽培“盆景”向全力打造“风景”的转变。
(二)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一是深入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整治。组织全区重点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编制一厂一策整治方案;完善化工园区统一的泄露检测与修复(LDAR)管理系统,纳入园区环保监控管理平台。持续开展工业企业治污设施提标改造、挥发性有机物(VOCs)整治、净味行动等专项行动,着力打造“无异味”园区。二是推进臭氧管控攻坚战作战。加大对储油库和加油站的抽查抽测频次,确保油气回收设施正常使用。开展餐饮环保专项整治回头看,对重复投诉多的餐饮企业实施强化整治。严格查处未安装、不正常使用油烟净化设施和排放不达标等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实施锅炉整治。在全面淘汰10蒸吨燃煤锅炉基础上,对全区剩余10—35吨燃煤锅炉实施了全面淘汰,全区燃煤锅炉彻底清零。同时逐一梳理辖区燃气锅炉使用现状、排放情况,督促企业明确改造方案,特别对重点区域周边加大摸排调查力度,全面推进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压降氮氧化物排放量。
(三)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土壤孕育万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直接影响着群众的“菜篮子”和“米袋子”。我局以迎接全国人大《土壤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为契机,提前布置,进一步摸清家底、防控风险、稳步修复,确保土壤生态环境安全。一是加快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完成信息收集和风险筛查质控工作;全面推进重点监管企业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和厂区土壤、地下水自行监测工作。强化重点行业企业遗留地块土壤污染防治,建立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地块清单,制定落实调查工作计划。二是开展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全面实施《拆除企业污染防治备案制度》,特别是针对滨江化工园区企业拆除,严格落实拆前备案,坚持生态复绿与土壤风险管控并行实施。严格对照新《土壤法》要求,一步不落。建立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实行联动监管,加快推进空间信息整合,尽快形成“新北区土壤一张图”。三是加快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组织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调查,编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争取到2022年,全区行政村和规划发展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全覆盖,已建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率达90%以上;到2025年,主要入江河道沿线100米、沿江1公里以及国省考断面周边1公里范围内村庄生活污水收集全覆盖的目标。
(四)稳步推进示范区创建。全局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高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一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生态红线保护区域校核论证报告已由省政府确认,完善生态保护红线长效监管机制,严肃查处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违法违规行为。二是推进生态绿城建设。完成沿江生态廊道、景观工程,长江大保护一起项目全面开展苗木种。三是深化环保改革。通过强化党政领导责任、板块属地责任、企业主体责任、环境监管责任,着力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切实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排污许可证全覆盖,加强环境信息公开,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环境治理体系初步形成。
(五)治理能力明显提升。我局始终坚持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针对长江大保护、环境监测、环境执法等工作,常做常新,更上一层楼。一是监测能力,优化现有区控站点数据联网分析,对重点行业推进在线监控设施安装。二是执法能力。加强环境智慧监管,构筑新北“1+1+N”监控平台,打通大屏、中屏、小屏移动执法平台。配齐配强一线环境监管执法力量,规范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有序开展太湖安全度夏等专项执法行动,坚持对环境违法行为出重拳、用实招、零容忍。三是宣传能力。我局结合六五世界环境日、普法日等重要节点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鼓励公众参与,践行绿色生活理念。推出了“环保管家”和“生态绿盒”小程序,让企业更好的了解项目审批、排污许可等方面的管理规定和办理流程,做到线上答疑解惑,少跑冤枉路。推出了“美丽生态之乡愁之旅”主题车站及列车,打造一个让市民在大都市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移动绿色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