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视界 > 区内要闻 > 内容
异地就医是指社会保险参保人员在参保统筹地区以外的其他地区发生的就医行为。主要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一次性的异地医疗。包括出差、旅游时的急性病治疗以及病人主动转移到外地就医。二是中短期流动、工作岗位不在参保地的人员的异地医疗。包括单位在各地的派驻人员、派驻机构在当地的聘用人员,大学生寒暑假回原籍居住。三是长期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的医疗。包括退休后户口从工作地迁移到安置地的人员,也包括托靠子女无户口迁移的人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加之人民群众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长的追求更好的医疗条件和更高水平的医疗技术的医疗需求,广大参保人员异地就医需求急剧膨胀。我市医保管理部门主动作为,积极响应国家、省异地就医工作部署,多措并举,推动异地就医待遇更加均衡公平,推动异地就医结算由住院向门诊延伸,推动备案方式由线下向线上线下多渠道拓展、强化责任及时化解联网问题,极大的方便了广大参保群众的待遇需求、结算和异地就医备案。
一是推动异地就医待遇更加均衡公平。参保人员按规定办理异地居住就医手续或异地急诊发生的医疗费用,医保基金支付比例与市内相应医疗机构支付比例一致。参保人员按规定转诊到市外医疗机构继续就医发生的医疗费用,医保基金支付比例在市内相应医疗机构支付比例的基础上降低5个百分点;未按规定办理转诊手续到市外医疗机构就医发生的医疗费用(限住院、特定病费用),医保基金支付比例在市内相应医疗机构支付比例的基础上降低20个百分点。推进了不同情况下异地就医待遇更加均衡、公平。
二是推动异地就医结算由住院向门诊延伸。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住院全国跨省联网结算的基础上,于2019年实现了长三角地区门诊联网结算。今年,我市再次扩大跨省直接结算范围。作为试点城市,2月1日起,依托国家异地就医结算系统普通门诊费用(不含门诊慢特病)跨省联网结算范围已拓展至全国27个省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福建、江西、山东、湖北、广西、海南、陕西、青海、宁夏、新疆。这意味着我市参保人经备案后在上述省区市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发生的普通门诊费用可持卡直接结算。自2月1日试运行以来,常州市参保人员跨省门诊联网结算4583人次、基金支付55.89万元。我市共有184家医院开通门诊跨省联网结算功能。其他省市的参保群众共1618人次持医保卡在我市享受门诊跨省联网结算便利。截至6月底,常州市异地就医门诊联网结算率为85.38%,极大地方便的参保人员异地就医结算。
三是推动备案方式由线下向线上线下多渠道拓展。在常州参保或者退休的人群,在其他城市就医的,只需提供社保卡、身份证以及异地居住证明材料,就可申办“异地就医”除了可在市、区及乡镇“15分钟医保服务圈”示范点各个经办窗口办理外,还可在医保局网上办事大厅、“常州医保”微信公众号、“我的常州”“江苏医保云”“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常州医保”“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微信小程序上进行备案登记。极大的方便了参保人员的手续办理。
四是强化责任,及时化解联网问题。组织异地就医联网报错专班,对异地就医产生的各类联网问题进行实时处理,保障患者异地就医刷卡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