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到来的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面对压力、考验和挑战,新北区市场监管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市场监管工作的新部署和新要求,围绕持续推进市场监管强局建设这一主题,突出抓好五大重点工程,确保各项工作高起点开局、高标准起步、高质量推进。具体来说:
一、切实抓好法治市管工程,着力提升队伍专业能力
作为一个行政执法部门,依法行政和法治建设是市场监管的生命线。2020年我局正式启动“市场监管法治化建设”三年提升计划,重点推出了“四个一”活动,即编制了一本执法工作手册、举办了一场执法理论研讨、组织了一次现场模拟竞赛、开展了一回执法安全评审,应该说取得较好的成效,快速、有效地提升了基层执法人员的专业水平。2021年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三年计划,强化市场监管基层基础基本功,为市场监管打造一支符合需求、结构合理、能力出众的规范化、法治化、专业化队伍。一是突出制度建设,加快建立完善统计年报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司法衔接制度等制度性文件,进一步规范执法过程、执法文书和执法措施,确保有章可循、有制可遵。二是突出教育培训,转变传统的粗放式培训模式,通过定制个性课程菜单,引入专家培训团队,强化考核奖惩机制,逐步构建系统化、定制化、小班化的培训体系,同时继续完善执法手册,编写应知应会手册和类型案卷范本,帮助基层执法人员从熟手到能手再到强手的快速转变。三是突出法治宣传,对内强化人人参与普法,对外深度挖掘“品牌金管家”“标准50”“药械沙龙”及“新市管”“新北消协公众号”等平台载体的宣法作用,在餐饮服务、药品销售等领域探索开展“准入前法律教育”和市场主体学习积分制,切实提升市场监管法治环境。
二、切实抓好科技市管工程,快速提升监管创新能力
监管创新是我们市场监管系统成立以来的主旋律、主基调。今年以来,围绕省“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创新试点,我们强力推进大数据监管创新工作,通过架构数据分析模型、搭建信用评价平台,基本形成了一个智慧化指挥中心、一个数据化分析平台、一张网格化监管地图、一个移动式执法终端的“四个一”工作架构,有力提升了监管工作的精准性和靶向性,试点成果在全省现场会上现场交流,《新华日报》专题报道,并由省“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联席会议办公室书面通报推广。不过路漫漫其修远兮,目前我们非现场监管才刚刚起步,“科技换人”步伐还不够快,数据清洗提纯还任重道远,社会协同机制也缺少有效交互,等等。上周我们专门组织前往南京江北新区市场监管局学习调研,受益匪浅。2021年,我们将继续坚持创新理念,将“用科技换人”作为市场监管创新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一是不断完善“移动监管平台”,坚持“问题导向、风险导向、有用管用”原则,加快开发任务模块、互动模块、指挥模块、统计模块等二期功能,探索对接“江苏省市场监管信息平台”、直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抽查系统,为市场监管的科学化、精准化、高效化、专业化提供有力支撑。二是持续推进大数据监管创新,加快推进“电梯物联网”建设,不断挖掘“阳光餐饮”运用,探索推行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运用人工智能和AI技术实现对不规范行为的识别、抓拍、预警,运用人工智能和AI技术加快开发非现场监管影像数据的类型化、数字化、可识别化,积极探索跨业态、跨条线、跨部门的综合信用数据模型,加快推进涉企数据清洗和提纯,推动大数据在“集中风险区域、缩小风险范围、预测市场风险”上发挥更大作用,实现市场监管智能化、精准化、现代化,做到“一次抽查、全身体检”。三是积极引入专业技术服务,不断优化“检测随行”,深化覆盖区、镇、市场“三级检测机制”,突出技术检测的针对性、靶向性和有效性,增加食品药品安全和质量安全的风险监测批次,引入专业第三方全程参与风险评估,有效推动监管关口前移,从重事后处罚和惩戒向重事前风险防范转变。
三、切实抓好本质安全工程,不断提升民生幸福水平
防范化解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安全风险是市场监管的首要职责。2020年,我们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明确镇、街道食品安全工作责任的通知》和《事权清单》,党政两位一把手领导共同督查并作出专门批示,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进一步加固;专班推进医疗美容机构全覆盖规范整治,开展“守护婴幼儿健康”和学校卫生室防疫专项检查,药械安全防线进一步巩固;以国家、省、市、区四级督导为契机,突出涉危化品特种设备、大型游乐设施和压力管道检验登记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加快推进民生实事“电梯物联网”建设,特种设备安全底线进一步牢固。2021年,我们将紧紧围绕防范化解风险隐患,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安全监管、质量监管,通过最广泛的宣传、最严密的监管、最有力的处罚,与社会各界共同督促生产经营者牢牢树立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切实担起主体责任。一是在食品安全方面,全面落实“四个最严”精神,着力突出“党政同责”要求,积极开展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和综合治理,做好学校食堂、集体配餐单位等重点领域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积极推广学校食堂标准化管理体系和企业食堂五常管理体系,引导支持食品生产经营者投保食品安全责任险,开展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全面提升食品安全管控能力。二是在药械安全方面,突出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不断强化分级分类监管机制,着力加大对个体诊所检查力度和化妆品专项整治力度,尤其要重点做好新冠疫苗运输、仓储、使用管理,确保用药和疫苗安全。三是在特种设备方面,重点做好“一降两升三提”。“一降”即持续推进超期未检清零行动,切实压降超期未检率。“二升”即提升在用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率和压力管道定检率。“三提”即提升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提升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安全作业技能和提升社会工作安全意识。四是在质量安全方面,探索开展重点企业质量诊断,加大自我声明产品抽检力度,做好辖区4000余张强制性认证证书从第三方认证到行政监管的有序过渡。五是在消费安全方面,围绕“高新消费,消费高兴”品牌,深入实施放心消费工程,重点聚焦房地产、教育医疗、美容健身等民生消费领域,大力实施网络消费监测,全面推广经营者首负责制和先行赔付制,积极探索消费维权适老化改造,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切实抓好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提升产业发展优势
2020年,我们聚焦高质量发展考核,以质量提升为引领,将品牌、标准、专利等工作聚合成全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优势。成功举办常州新材料产业质量提升暨江苏精品培育活动,天马集团荣获首批“江苏精品”认证,技术标准制修订保持高速增长,新增37项国家标准、14项行业标准,质量提升和标准领跑计划写入全会报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9.6件,PCT168件,位居全市第一,新北万达广场获评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2021年,我们将进一步以系统化思维统筹推进,在市场监管服务地方发展的全领域、全链条、全过程发力见效,充分发挥质量、标准、品牌、知识产权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支撑和促进作用。一要加快标准领航步伐,开展“企业标准领跑工程”,积极鼓励我区企业制定和实施标准,大力推动优势产业技术标准成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积极寻求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分会、工作组)新突破。把标准规则国际对接作为促进市场监管现代化的重点领域,积极探索外资企业标准化工作,瞄准国际标准提升水平,全力支持标准国际化,以标准“走出去”带动产品、技术、装备、服务“走出去”。二要聚焦产业质量提升,有序推进规上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加大质量标杆宣传推广力度,因势利导激发企业质量创新和质量提升的积极性,鼓励支持企业积极参与质量奖、江苏精品等高品质评选,推动中华恐龙园、西夏墅工具基地参与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三要深挖知识产权价值,聚焦产业优势和现实基础,加强与苏州审查协作中心、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沟通协作,畅通绿色通道,缩短审查时间,加快培育一批高价值专利。鼓励支持天合光能、星宇车灯建立高价值专利示范中心,用心培育驰名商标和地理标志,大力推进薛家外资小镇、龙虎塘传感小镇等区域品牌集群建设。做精做实“一带一路”涉外知识产权服务工作,引领自主品牌走向高端化、国际化,不断提高“新北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切实抓好执法铁拳工程,系统提升公平竞争环境
执法是市场监管的拳头,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监管,是市场监管权威和地位的重要支撑。一直以来,我们聚焦主业,严打重处,2020年共查办各类案件557件,罚没1200余万元,不仅持续保持了对商标侵权、质量不合格、不正当竞争等传统类型案件的高压态势,还立案查办了转供电加价违法案件、哄抬教材价格、从无资质单位购进药品等新领域案件,特别是查办了哄抬口罩价格、非法添加罂粟粉、假冒辉瑞公司“健豪宁”生长激素等一批大案要案,取得了较好的执法成效。2021年,我们重点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讲话精神和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关于建设竞争充分、秩序规范的市场环境,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重要精神,突出重点,出剑亮拳,在执法方向上坚持“四聚焦”:一是聚焦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安全,对涉及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安全等方面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从严从重查处,坚决“一案双查”,既要处罚企业,也要处罚相关责任人,追责追到个人,形成有力震慑,切实督促生产经营者牢牢树立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二是聚焦知识产权保护,加大侵权假冒惩戒力度,尤其是对农村市场“山寨食品”和电商平台侵权商品等保持高压态势,持续推进知识产权保护“铁拳行动”,在原驰著名商标保护名录基础上建立全区知识产权重点保护名录,探索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监测,积极配合开展专利侵权执法。三是聚焦民生消费领域,要认真开展好上级部署的各类专项整治行动,特别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强研判分析,整合执法力量,避免“查而不究”,加大转供电环节违法行为的查办力度,着力查处保健品虚假宣传,教育医疗等领域乱收费、房地产格式条款等突出问题。三是聚焦不正当竞争领域,在防疫物资、互联网、电子商务、直播平台、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等重点领域,进一步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规范市场竞争秩序,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同时进一步细化优化执法裁量,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勇于尝试柔性审慎执法,对不触碰安全底线,诸如首次、轻微等违法行为,合理把握执法尺度,大胆试用“首犯免罚”“优先从轻”“依法减轻”等举措,适应“六稳六保”形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