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2专题 > 锚定“三区”新定位 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 内容
借助腾出来的绿色发展空间,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坚持做强载体、筑巢引凤,围绕常州高新区“两特三新一智能”产业,精准集聚重大项目,聚力打造新材料、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6月15日,走进位于滨开区的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科创港二期项目建设现场,6栋厂房的钢结构主体已经完工,工人们正在进行外墙板的施工。该项目总投资6亿元,占地152亩,计划建设8栋厂房和3栋研发车间,目前项目有序推进,预计年底前竣工投用。
常州滨江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建设部负责人狄银国介绍,该项目将为国内外碳纤维企业提供研发、生产场地,形成项目研发、中试生产一体化产业孵化基地,同时引进科研服务平台,形成产学研强力助推效应,有利于提升高新区碳纤维产业的发展。
相距不远的中瑞产业园一期项目,已建成高标准厂房载体25万平方米,目前园区建设进入收尾阶段。项目吸引21家优质企业入驻,入驻率超80%。其中,外资项目14个,主要涉及智能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精密仪器、航空航天等高端产业,累计总投资超5.3亿美元。
“项目厂房都已经出租出去了,很多企业都抢着要。”滨开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陈宇锋说,载体是项目入驻、人才引进非常重要的环节和因素,滨开区今年还计划新建新材料科创中心,预计明年下半年竣工。“我们不断推进科创载体的建设力度,把梳理出来的载体资源作为数据库,给好的科技项目、重大项目去选择使用。”
目前,滨开区有中瑞国际产业园、滨江国际企业港、智能装备企业港等8家重点产业载体,先后吸引莱尼线缆、德国亮智集团等一大批高端优质企业入驻。此外,还有科创港二期、中瑞产业园二期、滨江国际人才中心等在建、拟建专题园区和人才公寓项目7个,将陆续投运近20万平方米的载体,吸引更多优质产业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入驻。
作为以化工产业起步的园区,16年来,滨开区在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稳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编制转型升级规划,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重点招引培育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创新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提高沿江区域发展“含金量”,努力实现经济总量和质量的双提升。今年1-6月,滨开区顶住疫情影响的压力,积极采用“屏对屏”+“面对面”模式,预计招引高质量项目10个,总投资超105亿元,其中大部分都围绕新医药、新材料产业展开。
“今年我们把低质低效资源重整盘活,并提出全年提质增效1200亩土地的目标。”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赵文君介绍,为推进园区转型升级,滨开区对村级工业园区全部进行整治提升,同时引进更多的优质项目,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进行转型,倒逼低质低效、危污乱散低的退出,让更多的空间和资源赋能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