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区财政工作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紧扣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532”发展战略,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动态调整财政政策,深入推进改革创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更好发挥财政在资源配置、财力保障方面的基础作用,为推动我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财政力量。
(一)以增收节支为重点,努力实现财政运行稳定
一是注重税源培育。完善财源培植体系,拓宽招商引税渠道,做好财源税源谋划,加强重大项目财税预测分析,为财政增收提供源头活水。二是加强收入组织。密切关注宏观形势变化对财政政策和财政收支的影响,加强财税运行情况监测分析,持续完善税收保障机制与协税护税体系建设,抓好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税收征管,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全力抓实土地收入,统筹土地供应规模、结构和时序,加快重点地块出让。三是优化支出结构。更加突出“以收定支”,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做到有保有压、有促有控,把宝贵的财政资金更多用于为发展添后劲、为民生雪中送炭。密切关注板块“三保”支出风险,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努力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四是硬化预算执行约束。强化部门预算支出管理,严控预算调整和调剂事项。综合运用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加强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强化财政库款管理,提高财政库款保障水平,确保库款运行安全。
(二)以服务发展为根本,助力经济发展迈上新水平
一要持续推进减税降费。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把该减的税减到位,把该降的费降到位,助力企业轻装上阵、更好发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二是着力增强经济发展动能。全力保障重大项目实施,深入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两特三新一智能”产业和“十大人才工程”项目实施,促进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发展。三是完善财政政策体系。持续优化财政支持科技创新、经济转型升级、人才创新创业、乡村振兴、文化发展等政策体系,提高财政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四是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打好财政金融组合拳,综合运用贴息、以奖代补、担保补贴、风险补偿等方式,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服务实体经济。优化科创基金运作管理方式,引导科创基金加快投资,更好发挥科创基金对实体经济、科技创新、重大战略实施的撬动作用。
(三)以富民惠民为己任,切实保障改善社会民生
一是持续加大财政教育投入,根据创建教育现代化的总体要求,积极做好资金统筹协调和管理,支持各类学校新建、改扩建,推动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二是支持推进健康新北建设。完善卫生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常态化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支持区疾控中心等项目建成投用,推动医疗资源布局优化、能力提档。三是着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突出精准发力,持续加大财政“三农”投入,积极争取上级各类专项扶持资金,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保障、引领、撬动”作用,研究财政支农扶持政策精准投向,着力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粮食安全、农业产业现代化、乡村治理等重点领域,全面提升我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四是聚力办好“民生实事”。聚焦民生重点,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突出短板,统筹安排资金支持为民办实事项目实施,重点支持农房改造、老旧小区整治提升、人才公寓建设等惠民工程。严格落实各类优抚对象的财政补贴政策,继续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保资金保障后续工作。五是持续支持美丽新北建设。围绕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做好资金保障工作,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创建长江生态优先发展绿色示范区。六是全力保障社会安全稳定。切实履行财政职能,足额安排资金,支持我区综合治理能力提升。
(四)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不断优化体制机制建设
一是优化调整财政体制。根据上级财政部门工作部署,做好新一轮体制调整调研,理顺区与园区、镇(街道)财政关系,科学谋划新一轮财政管理体制。二是继续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加强三本预算统筹衔接。探索公共服务领域支出标准化建设。根据省、市要求,做好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运行工作。三是高水平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扩大绩效管理范围,建立财政运行综合绩效管理机制,实施全口径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推动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强化绩效目标对预算编制的指导作用。四是持续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改革,逐步将区级行政事业单位全面纳入电子票据使用范围,稳步推进园区、镇(街道)开展电子票据试点工作。五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以新一轮国企改革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为契机,围绕服务全区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推动同类平台公司兼并重组,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实施区镇企业联动改革,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持续优化国资监管方式。六是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完善采购人主体责任,强化政府采购支持企业政策功能,健全完善支持科技创新、中小微企业发展、节能环保、贫困地区农产品等方面的采购政策,夯实政府采购信息化支撑,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
(五)以标本兼治为导向,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
一是抓实隐性债务化解。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优化化债方案,坚决落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用于化债资金比例要求,确保债务风险指标值稳步下降。二是严格控制债务总量。着力抓好平台公司经营性债务风险管控工作,推动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平台的关系,规范平台公司投融资行为。严把政府投资项目决策和审批关,严防新增隐性债务风险。三是做好融资成本“削峰”工作。以“挖潜减支,降本增效”为目标,稳妥出清高成本融资工具,严格限定信托、融资租赁等非标类融资工具使用范围和总量规模。用好用足现有政策空间,持续优化债务结构,落实省政府“短变长、高变低”要求。四是强化政府债券管理工作。建立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储备库,加强项目审核把关,力求精准申报、合理申报、高效申报。加强债券资金支出管理,督促资金使用单位加快项目推进,防止债券资金沉淀在部门单位。五是多措并举落实监管责任。利用债务监管平台,加强对债务规模、结构、成本动态监控,发现隐患及时进行预警提示。强化“红线”思维,完善政府性债务管理考核办法,持续开展督导检查,压实各板块政府性债务管理主体责任,严防变相新增隐性债务。
(六)以监督管理为抓手,确保财政资金安全高效
一是加快法治财政建设。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部门制度体系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和制度监督,推动政务公开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二是强化财政监督职能。切实加强对重点专项资金、重大建设项目、重大政府采购项目、重要政策措施等方面的监督检查,科学制定实施年度监督检查计划,拓展监督范围,改进监督方式。三是管好用好直达资金,加快推进直达资金指标分配下达和资金支出进度,建立完善全覆盖、全链条转移支付资金监控机制,强化直达资金监控监管,确保第一时间将资金直达基层、惠企利民。四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完善资产配置标准,积极探索资产调剂和共享共用,严格各类资产登记和核算,确保资产安全完整,高效利用。规范运作企业国有资本,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做好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工作。五是夯实财政管理基础。进一步梳理部门、岗位工作职责,科学确定责任边界,优化财政业务流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基层财政分局指导,提升财政部门工作效能、管理能力与服务水平。六是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完善政府投资项目与资金管理、政府采购管理、预算绩效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等系统建设,构建业务规范、运行高效的财政管理与服务新模式。
(七)以从严治党为保障,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
一是坚持政治引领。加强党对财政工作的全面领导,综合运用专家辅导、专题研讨、支部集体学习等形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党中央和省、市、区委决策部署在财政部门落地落实。二是落实支部标准化建设要求。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围绕财政党建品牌,探索建立党建工作任务清单,丰富党建活动内容与形式,提升党建工作质效。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履行好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定期开展廉政警示教育,强化特殊时点、重点人群和关键岗位的教育,积极配合派驻纪检监察组开展工作,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四是加大财政宣传力度。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党建阵地建设,统筹运用各类媒体资源和平台,多渠道、多层次展现新北财政系统工作成果,树立财政良好形象。五是提高干部队伍综合素养。加强干部日常考核管理,优化财政干部队伍结构,严格按照组织程序推荐选拔领导干部,加大轮岗交流力度。主动适应财政改革发展新要求,加强财政干部教育培训,提升财政干部服务大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