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视界 > 区内要闻 > 内容
明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12月28日召开的中共常州高新区工委(扩大)会议暨常州市新北区委五届九次全体会议明确明年重点工作。
固营商环境之优,乘产业跃升之势,持续催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聚焦“四新两智”主导产业靶向发力,加大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力度;放大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关键牵引作用,打造产业能级更高、企业质地更优、配套融合更深的新能源之都核心区;深入实施“1115”大企业集团培育,办好“链上有约 邻里配套”产业沙龙,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贯通、产供销配套、大中小协同;深化“智改数转网联”,帮助企业用好用足设备更新政策资源,打造市级以上智能工厂矩阵。
营造便利化的投资环境。抢抓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机遇,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加速产业跃升、倍增区域能级的制胜一招,聚焦运营成本最低、办事效率最高、贸易投资最便利、发展预期最稳定“四个最”目标,优化“招推服一体化2.0”工作机制,常态化实现“拿地即开工”“竣备即发证”。加强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指导服务,持续巩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厚植赋能化的创新沃土。协同推进“三招三引”,开展“百场招商活动”;支持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擦亮长三角合成生物港名片,清单化集成初创企业亟须的服务,推动更多优质项目“慕名而来”;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靶向引聚引领型、应用型人才,持续开展人才公寓赋能提升行动;完善一母多子、多方联动的基金矩阵,厚植催生新质生产力的肥沃土壤。
提供精准化的要素保障。高水平规划龙江路西侧万亩产业园,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定制厂房、复合载体、中试平台,引导工业上楼、停车登顶;聚焦“工业用地提质增效一万亩”,确保实现亩均税收翻番目标;深化“369”滚动用地储备,有序开展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让“成熟土地等优质项目”“稀缺资源配优质企业”成为常态;积极落实各级便企惠企、减税降费政策,帮助企业提振发展信心。
扬交通区位之优,乘融合蝶变之势,持续彰显高质量发展新成果。
建设规划更优的品质之城。创新“规划留白+动态利用”管控模式,推动站南片区城市更新,驱动嫩江路以北片区有序发展,有力夯实高铁新城片区、万亩产业园等核心区域空间保障;坚持“多规合一”,聚焦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真正把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扎实开展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试点,推动城乡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盘活利用。
建设能级更高的融合之城。抢抓常泰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历史机遇,放大跨江融合桥头堡区位优势,提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一区三港”联动优势,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推动高铁新城核心区存量载体盘活利用;持续加大低密度、高品质住宅供给;高质量建设市一院高新院区,鼓励采购区内企业优质医疗器械产品;集中力量培养一批名师、办好一批名校,以点带面提升全区教育品质。
建设面貌更美的智慧之城。将美学理念融入城市建设,精心打造乐山路城市中轴,匠心实施环新龙湖景观提升;打好疏堵“组合拳”,下大力气破解“停车难”“停车乱”;统筹优化交通组织,努力营造顺畅、安全、舒心的出行环境;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实现城市管理人员更精简、管理更精细;持续深化“城市大管家”,有序拓展“物业+”服务,不断提高品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
建设活力更足的魅力之城。持续优化消费环境,多措并举提振消费活力;加快市第二工人文化宫建设,着力打造开放共享、多元互动的核心文化载体;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加快集聚一批特色品牌店、运动体验店、消费潮玩店,打造环新龙湖片区微度假领地;高质量举办半程马拉松、省级足球联赛等大型赛事,不断擦亮新龙音乐节、汉江路国际美食季等文旅品牌,常态化组织亲子互动、运动体验、社交会展等惠民活动。
拓体制机制之优,乘政通人和之势,持续筑牢高质量发展新支撑。
打造绿色发展的样板。巩固拓展长江大保护成果,高标准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全景再现“春江花月夜”诗意画卷;把沿江农文旅融合示范项目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化运作万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做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后半篇文章”,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纵深推进“危污乱散低”综合整治,加快金属表面处理循环产业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
打造本质安全的样板。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构建系统化、综合化、全面化的城市安全发展体系;深化工业厂房“先审后租”、餐饮场所“先验后批”、化工园区安全总监“园企共管”,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全面压实“五个责任”,确保企业安全风险持续减量;推进粉尘涉爆企业整治、“厂中厂”治理、“除患治违”等专项行动,坚决防范遏制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扎实推动安全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
打造安居乐业的样板。着力推进富民增收,探索“政府+国企+社会资源”模式,保障就业“大民生”;完善以社会保险全面统筹、社会救助精准兜底、慈善帮扶有效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全力压降养育成本,引导社会力量开办普惠托育机构,加快完善“15分钟托育服务圈”;有序开展优秀退休教师返聘,集中资源提供优质服务;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孟河医派”脱虚向实,拓展智慧居家养老场景应用。
打造和谐稳定的样板。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深入学习“儒林经验”,实施“精网微格”精准增效工程,推动区镇村三级综合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全覆盖”;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努力将各类矛盾纠纷处置在早、解决在小;持续深化建筑企业“黑白名单”管理,用制度护航全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确保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