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区农业农村局将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总抓手,围绕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水利稳建设等重点工作,积极探索智慧农业、智慧水利发展新思路,以数字化、信息化手段为农业赋智、为农村赋值、为农民赋益、为水利赋能,为农业农村水利现代化提供高新支撑。
一、点燃智慧产业新引擎,描绘现代农业“数字化”图景
1.先行先试,搭建数字农业全链发展平台。优化资源配置,以“数字+”撬动生产方式变革,优选部分蔬菜、水果、渔业、畜牧基地,加强智能化环境感知、数字化生产信息集成、智慧化管理控制建设,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有力的智慧化农场、渔场、牧场等,实现数字化赋能,提升生产管理和质量安全水平。
2.集中力量,培优育强项目推进产业升级。创新农业农村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增强各类主体投资活力,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加大扶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大项目,持续提升其强基扩能、提质引领作用。拓展农业生态功能,发展智慧农业、创意农业、休闲旅游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市场化运营推动机制,促进与资金、资源、人才对接,实现现代农业高质高效融合。
3.立足禀赋,提升优质农业品牌核心价值。加强“新北软米”“新北江水蟹”两个子品牌的宣传推广,打造完整内容链条,让消费者参与品牌成长。举办电商培训,建立品牌传播机制,创新“新农金手指”“丰收日记”“新农人”等栏目。丰富数字农业营销新业态,新农优品荟小程序开发线上“新北农业地图”,可视化呈现全区优质农产品产地、采摘线路、销售渠道等信息,方便消费者一键查询购买,加强全产业链透明化。
二、集聚要素资源新质力,催生提档升级“多样化”动能
1.运用高新技术,跑出农业生产“加速度”。全力提升全区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支持设施农业、畜牧业、渔业、林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发展,巩固提升全区稻麦全程机械化水平。加快“互联网+”“北斗导航”等高科技技术的应用,推进“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促进智能化、信息化与农机装备、作业生产、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
2.深化融合发展,激发示范建设“潜动力”。全力打造全区第五个一万亩,把沿江农文旅融合示范项目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匠心打造万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重点围绕一园(常稻公园)、一岛(德胜岛)、一湾(淘乐湾)三大功能板块,打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构建市场化运营推动机制,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者协调。
3.推进水利建设,写好系统发展“水文章”。围绕新北区智慧水利“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实施智慧水利平台建设工作,落实重要水利节点设施监测监控设备全覆盖,构建多目标统筹“四预”一体化系统。加快推进新孟河主线影响水系工程及涉铁工程、祁连河延伸工程、扁担河疏浚整治工程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三、蹚实共同富裕新路子,开启和美乡村“慧农化”生活
1.持续发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拓展“区块链+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服务平台功能,涵盖经济合同关联支出、村级用工在线派工及支付闭环管理,破解农村集体“三资”监管难题。推进村集体经济增收激励政策落实,充分调动村干部增收创收激情。计划新增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3个,实现全区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数量比2022年翻一番,全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平均超500万元。
2.强化保障,护航改革成效落地。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管理平台,提升土地延包数据信息化管理水平,与不动产登记部门实现“合同+颁证”信息互通共享。持续推进土地延包试点工作,扩大试点范围,全面开展整镇整村延包工作,保障农户土地承包权益。
3.厚植沃土,助力经营主体培育。高质量提升区级及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加强走访指导,改善生产设施条件,激发农业经营活力,促进农业产业新格局与新模式的发展。积极发掘本土企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完成省、市级龙头企业认定工作、市级龙头企业监测工作。
四、探索数字管理新路径,打造高效服务“便捷化”模式
1.育强数智农人,让队伍更优化。加强与周边南农、扬大等院校的合作,打造“学校+政府”的培训模式,构建“学校+基地+田间”三级农业科技培训体系。依托“头雁”培育、高素质农民培训、三区科技人才培训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培训工作,为乡村人才振兴添新引擎。
2.构建智慧场景,让生产更精准。继续完善新北区农业生产信息数字化管理平台,开发高标准农田管理模块,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流程信息管理、“一张图”数据查看。加快智慧渔业平台建设,推动现代物联网技术和智能装备在种养殖业各环节应用。
3.创新监管模式,让服务更有力。建立智慧监管、智慧服务体系,推进农药经营信息化,推广应用省数字农药监管平台和省农药经营电子台账管理系统。开展禁捕无人机巡飞巡航,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形式搭建监管模式,确保在常州长江水域做到快速反应。推广使用无人机、智能监控等高科技设备,提高执法效率和精准度,加强对近年执法案件数据的统计运用,通过数据分析提前预判潜在违法行为,为执法工作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