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书写“万亿之城”新图景的元年伊始,也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攻坚之年。全区经发系统将在市发改委的坚强指导下,系统谋划、扎实推进明年工作,力争在打基础、利长远、求实效上下好先手棋、打好组合拳,争取更多第一唯一。
(一)产业层次再提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打造更高能级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强化集群发展思维,着力补链延链强链,推动新能源汽车、智慧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延伸产业链,全力支持产业链企业申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省市级工程研究中心,力争“两特三新一智能”主导产业实现产值超过3200亿元。二是打造更具特色的产业标杆。进一步突出五大重点产业战略地位,重点结合产业发展定位和发展趋势,聚焦政策制定、载体建设、品牌打造、基金运营和项目管理等方面,研究制定《支持五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扶持政策》“工具箱”,加快打造高新区更具优势、更有特色的产业名片。三是打造更为协同的产业生态。持续办好“链上有约 邻里配套”产业沙龙,推动内外资、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推动形成“楼上楼下”“左邻右舍”的本地配套服务圈,支持传统汽车配套企业向智能视觉、智能座舱等领域转型发展。四是打造更加丰富的产业场景。进一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全面落实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大行动”,深入推进《全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鼓励传统产业进行全链条数字化改造,支持传统大企业加快推进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助力传统中小企业不断聚焦智改数转和星级上云。五是打造更加融合的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整体能级,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进一批科技孵化、检测认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人力资源、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围绕数字经济、科技服务、创意文化等领域,打造更多服务业示范试点项目。六是培育更有竞争力的产业动能。进一步推进未来产业做响做亮,重点培育合成生物、第三代半导体、氢能制储运用、通用智能、元宇宙等新兴产业,着力打造创新策源、转化孵化、应用牵引、生态营造的产业链条。
(二)项目推进再提速,持续迭代招推服一体化工作体系。一是前瞻性谋划。不断深化“招推服一体化2.0”机制建设,向项目招引前端延伸,联合商务等部门优化完善项目预评价机制,以高质量、全覆盖的项目预评价实现“签约即准入”,在预评价阶段实现政策系统解读、要素提前保障、方案全面指导、问题超前解决。二是系统化推进。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要素评估,集成板块和部门服务资源,积极对接资规、生态环境、供电等部门,持续攻坚涉林报批、环境容量、项目供电等关键环节,确保相关资源要素优先保障优质重大项目,努力实现“开工即送电”。三是信息化提升。建设完善“招推服一体化2.0”信息服务平台,为项目个性化制定建设推进“作战图”,让项目信息在区级部门之间实现无缝衔接,及时发现、提醒、预警、解决项目推进中的痛点、难点、堵点,分秒必争跑出项目推进加速度。四是常态化考评。进一步细化年度考核评优机制,将节点指标延伸到投资完成率和全生命周期服务,建立从项目入库、开工建设、实施推进、竣工验收到项目投产的动态信息库,健全日常巡查、月度点评、现场办公和季度督查机制,切实压实各主体责任。
(三)企业培育再提质,多维助力大企业小巨人发展。一是推动龙头企业“上台阶”。科学研判龙头企业走势,帮助企业制定“上台阶”近远期目标,引导企业瞄准自身主业和市场热门契合点,将自主扩大规模能级和借力本地配套优势相结合,有效缩短“谋、投、建、产”周期,将项目的高投入尽快转为效益的高产出。二是推动中小企业“强筋骨”。紧盯“专精特新”总方向,精准指导中小企业成长,引导企业经营理念向现代化转变、生产设备向高端化转变和主打产品向领先化转变。推动智改数转赋能、创新载体建设、核心技术攻关、绿色制造体系等专项工作,实现传统企业快转型、科小企业快产出和小微企业快升规,力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突破60家,星级上云、智能工厂、绿色工厂等认定数继续位居全市前列。三是推动资本赋能“聚合力”。攻坚开展“龙腾行动”计划,重点关注具有国产替代、细分潜力龙头和“专精特新”等企业,高质量建设上市后备梯队。深度实施《北交所上市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强化推进协调机制,切实加快企业上市步伐,积极争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试点示范。统筹开展“服务企业上市”和“服务上市企业”工作,鼓励区内优质上市公司通过兼并重组、再融资等方式进一步做强做大。
(四)工业用地再提效,积极赋能要素资源保障。一是坚持底数清晰。进一步做好调查摸底,明确各园区功能定位、产业结构、用地规划、建筑布局等相关要求,统筹谋划编制专项区域规划方案,做到“一板块一规划、一园一产业、一企一方案”。二是坚持系统谋划。在“4+13”综合评价办法基础上,重新构建“质效优先、科学精准”为导向的综合评价机制,完善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调查全流程,研究制定工业用地盘活利用、创新发展的综合政策措施,探索推行电价、水价、气价、污水处理等差别化政策。三是坚持分类施策。加大对A、B类企业的激励力度,深化对C、D类企业的全覆盖闭环准入,坚持将产业方向、投资强度、亩均税收、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等关键指标作为项目准入的硬性门槛,引导土地资源向优质企业配置,杜绝在低效用地上再上低效项目。四是坚持配优资源。狠抓载体建设项目竣工,确保前两年开工建设的载体项目在明年全部竣工。加快老旧厂房改造,通过以点带面,引导国有平台、“链主企业”、行业龙头、上市企业等通过兼并收购盘活园区低效土地、厂房,进行土地连片更新。
(五)重点工作再提优,扎实推进绿色融合发展。一是坚持聚焦绿色转型。将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作为“双碳”工作重要抓手,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绿色化、生产方式数字化“六大转型”。深入开展能源审计、节能监察、清洁生产等工作,加强先进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积极创新行业管理和服务手段,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和标准体系,多举措聚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全力促进新能源领域应用“三率”稳步增长,充分利用政策引导支持,推动新能源应用示范场景建设,以新机制、新政策、新服务探索形成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新亮点。二是积极落实能耗管控。严格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有关要求,加强节能评估和审查,切实做好项目审批。进一步落实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强化能耗强度降低约束性指标管理,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弹性,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三是不断深化区域融合。抢抓2025年常泰大桥建成通车契机,组织开展跨江融合专题研究,牵头谋划推进多领域合作,围绕营商环境、创新创业、普惠公共服务“三个无差别”,加快推进交通互联互通建设,促进两地市场相通、人才互通,努力达成两地之间更多元更深层的交流合作。不断扩展与新疆乌恰对口支援,持续深化与紫阳、岚皋等地区的对口交流协作。四是持续推进军民融合。密切关注全区军民融合企业产业化、科研项目建设动态,积极组织申报上级资金和专项荣誉。
(六)服务管理再提标,不断放大便民惠企实效。一是切实加强人防工程监管。完善专家论证程序,严格审批及验收流程,规范人防工程平时使用,坚决杜绝安全隐患。修订全区人民防空方案,加强国防动员宣传,做好警报维护,参与专项演练,不断强化国防动员体制机制。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全面做好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整改落实,做到隐患销号、问题清零。二是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全力抓好粮食收购和轮换,扎实推进粮食储备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强化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执行,动态管理“2+2+21”应急保供全链条体系。三是稳步开展价格工作。稳妥审慎做好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收费定调价,完善房价联审联办机制,办实办好平价商店,做好农产品初加工用电认定,实现价格惠民惠企提质增效。四是不断提升信用体系综合效能。建强事前事中事后约束机制,深化“信易+”应用场景,积极宣传信用政策法规、动态举措和典型案例,打造高新“信用名片”。
(七)攀高逐新再提神,着力锻造经发干部队伍。一是当好发展“参谋员”。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全面启动“十五五”规划编制,明确规划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工作等相关内容。深化细化龙江路西侧万亩产业园产业规划,不断优化“2+2”产业发展布局。加强对经济运行分析的跟踪研判和科学调度,不断提高数据及时性、问题精准性、对策有效性。二是当好考核“督导员”。进一步搭建好、完善好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考核“活”动力。完善经济运行管理,做到弱势指标重点监控、深入分析、及时预警,优势指标持续关注、争先进位。三是当好管理“守门员”。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科学制定年度计划,加强政府投资项目、房屋征收计划、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统筹协调,推动一批政府投资项目建成投运,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硬件配套。四是当好先锋“服务员”。高举“政企直通车”服务旗帜,弘扬“四敢”担当精神,锻造一支争当“金牌店小二”的经发先锋队,做到政企直通“零距离”、解决问题“零耽搁”,努力争取更多资金资源、第一唯一,以攀高逐新的劲头,笃行实干打造发展改革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