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视界 > 部门动态 > 教育局 > 内容
为深入贯彻新时代美育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名师团队专业引领与协同创新效能,4月3日,飞龙实验小学承办了常州市中小学教学李鸣楼非遗传承名教师工作室第九次活动暨新北区小学美术“名师进课堂”专题研修活动。此次活动以“非遗传承·美育共建·区域共研”为核心主题,吸引了新北区美术教师、工作室成员齐聚一堂共研共育。通过课堂展示、学术研讨、非遗工作坊等多元形式,构建起传统文化与现代美育深度交融的立体教研场景,为区域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篇章一:课例深耕:让非遗技艺在课堂“活”起来
工作室三位成员执教的三节承载非遗基因的美术课例依次登场,展现不同技艺的教学转化智慧。飞龙实验小学金波老师以常州“动态风筝”非遗传承人徐利民的视频寄语开篇,执教三年级《风筝——非遗技艺的空中诗行》。课堂上带领学生观察国家级非遗“常州风筝”的竹骨扎制、绢面彩绘技艺。课堂上,孩子们借助AI技术,用彩笔在空白风筝面绘制“龙城符号”——红梅阁、文笔塔、运河浪花。学生们真切感受到“非遗既是文化,更是生活”。
龙城小学金佳竹老师以常州博物馆彩陶中的纹样为素材,执教《重复的形——纹样里的千年密码》。课堂上,带领学生穿越千年时光,探寻新石器时代先民在陶器上创造的“重复之美”。金老师借此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我们用重复的形装饰T恤,和古人装饰陶器,本质上都是在用图案讲述生活。”这种跨越时空的设计思维对话,让学生在掌握美术技法的同时,触摸到非遗文化中“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本真价值。
郑陆实验学校丁莉老师将省级非遗“常州端午习俗”搬入课堂,执教《探秘端午非遗——香囊里的草木芬芳》。桌面上有晒干的艾草、薄荷、丁香等中药材,让学生通过“看、闻、摸”多感官体验香囊文化。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她简化传统香囊的刺绣工艺,改用安全绣针和彩色棉线,引导学生探究香囊上的色彩和纹样。当孩子们戴上自己制作的香囊,跟着方言童谣《端午粽》哼唱时,非遗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可感知、可参与的节日记忆。
篇章二:深度研讨:共绘非遗美育发展蓝图
课后,全体教师参观了飞龙实验小学“非遗工坊”,这里设有刻纸体验区、泥人展、艺术展厅,展现了校本课程的实践成果。在随后的研讨会上,副校金波长主持了以“非遗融入美术课堂的三重维度”为主题的讨论。首先,三位老师就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阐述。随后,老师们各抒己见,进行了评课议课。钟楼第二实验小学的副校长方雯婷提出,在教授非遗技艺的同时,更要挖掘“纸鸢寄情”的文人精神、“鹞儿经”中的民间智慧。飞龙中学的宦小勤老师分享了“非遗元素校本化改造”经验,如将留青竹刻转化为校园竹艺社团项目,通过拓印、拼贴降低操作难度。飞龙实验小学的徐文英老师认为非遗美育应建立“过程性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文化理解、创意表达、合作探究等方面的成长,而非单纯的技艺习得。讨论中,教师们还围绕“跨学科融合”“非遗传承人进课堂”等话题展开头脑风暴。
工作室领衔人李鸣楼副院长总结时强调:“非遗教育不是简单的技艺传授,而是要构建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意义连接。当学生能用数字技术重构传统纹样,用环保理念创新非遗工艺,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承。”
非遗进校园是深化学校“五育并举”“美育浸润”的重要实践,后续学校将开发非遗资源,设计特色课程,助力学生素养培育。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教学研讨,更是一次文化自觉的唤醒——当非遗以“可触摸、可参与、可创新”的方式走进课堂,美育才能真正成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