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视界 > 部门动态 > 教育局 > 内容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的推进,数字赋能教育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关键方向。2025年4月2日,教育部课程所国家级课题《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方式变革研究》系列研修活动在常州市新北区新桥第二实验小学成功举办。本次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刘琴老师主持。深度结合新桥第二实验小学“学习空间融合视域下小学学科实践的探索”这一常州市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项目展开。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蒋敏杰、朱洁如、朱志刚老师,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周文荣、张爱娟老师等专家与众多教育工作者汇聚于此,围绕“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方式变革研究”展开研讨,力求借助数字技术,探索学习方式变革新路径,落实方案精神,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注入新活力。
常州市新北区新桥第二实验小学以“慧创,让儿童牵手未来”为课程理念,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与跨学科实践,打造更具活力的学习生态。语文学科江燕老师、数学学科穆丹老师与新桥初级中学地理学科乔娜老师和新桥二小的六年级学生共同呈现了《我们的母亲叫中国》跨学科学习,通过线上跨国对话、VR地形模拟及平板协作探究,构建了以问题驱动为核心的学习场景。学生在真实任务中完成文化认知进阶:从地理空间的可视化理解,到平板探究比例尺的计算与运用,再到语文表达的创意输出,最终形成跨文化对话能力与全球视野。这种技术赋能的深度学习模式,不仅突破了学科边界,更实现了从知识传递到素养培育的全面转型,全方位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为了让与会教师全面了解课程实施的背景、整体设计及教学思路,江燕老师以《素养本位:整本书阅读的项目化创新实践》为题,从“项目驱动:学科实践 素养提升”“目标驱动:整体架构 系列推进”“任务驱动:合作探究 协作育人”三个方面,与现场的专家、老师们进行课程设计思路分享。江老师认为本次整本书阅读项目化课程之所以能够高质量实施,得益于学校各学科骨干教师共同进行顶层架构、设计推进,并且通过落地的学科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新桥第二实验小学始终坚持“规划引领、项目驱动、质量为本、文化立校”的发展策略,在不断的创新变革与实践探索中,致力于实现面向未来的文化转型。学校慧创校本教研,强化学科实践,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刘琴老师与金珂老师分别进行了深入的专题分享。
刘老师以《“慧创”——新质校本教研的实践路径》为题,分享了学校校本教研的教育创新与实践。学校以“慧创”文化为指引,全方位开启教研革新。通过搭建创新教研机制,打破传统壁垒,激发教师参与活力;从多元维度丰富教研内容,创新教研方式,让教学研究更具深度与广度;精心构建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为教研效果提供精准反馈。未来,学校将以教育现代化为导向,以机制完善为支点建构教研体系,以“慧创”教研为内核深化课程改革,以协同发展为目标促进优质均衡。通过校际交流、联合教研和课程共建等举措,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育人质量,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范式。
金老师分享了主题为《数字赋能:学习空间融合视域下的学科实践》的探索之路。学校以“办一所看得见未来的学校”为办学愿景,通过构建复合多变的开放学习空间,致力于培养“创造未来的世界新人”。学校打破传统空间限制,将学科与空间相连接,运用先进的技术赋能,重构学习空间。从功能重构到技术赋能,实现“空间即课程”的理念。在学习方式上,从“教为中心”转变为“学为中心”,构建了“慧创课堂”新范式,注重素养导向、灵活开放的教学内容和变革创新的教学方法。同时,学校还致力于全人格关照的评价改革,构建无界互联的发展体系。常州市新北区新桥第二实验小学正以科技为助力,探索未来教育的新模式,为孩子们创造更加丰富、有趣且高效的学习环境,点亮童年的魔法棒,绘制属于未来教育的温暖画卷。
在本次“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方式变革研究”系列活动中,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蒋敏杰老师、朱洁如老师,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周文荣老师对活动进行了深入点评与指导。
三位老师高度肯定了本次活动在推动虚拟现实技术与学科融合上所取得的显著成果,亮点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借助虚拟现实等技术,打造了沉浸式学习场景,充分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实现从传统学习模式向科技融合新范式的转变。同时,将学习与生活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设计情境化任务,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实现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以整本书阅读为切入点,有机融合多学科知识,精心设计综合性任务,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运用能力。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灵活调用多学科知识,实现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效对接,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参与热情高涨,极大提升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与民族自信。
然而,教学探索之路永无止境,为了让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更大价值,三位老师也从专业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极具建设性的宝贵建议:
1.精准定位,优化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应围绕特定主题展开,明确精准的学习目标,提升教学针对性。聚焦核心任务,引导学生在深度探究中形成系统性认知,深化主题学习内涵。
2.完善体系,促进有机交互:构建完整系统的课程体系,从前期学习中巧妙引出核心问题,为后续学习预留拓展延伸空间,实现学科融合在不同阶段的自然过渡与紧密关联。强化学生互动交流,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3.深化融合,提升学习实效:在运用虚拟现实等技术赋能教育时,注重技术与学科内容的深度融合,切实让学生在技术支持下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双重提升。推动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常态化应用,同时丰富实践活动形式,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本次“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方式变革研究”系列活动,凭借多维度的深度交流,充分揭示了虚拟现实技术于教育教学领域所蕴含的巨大应用潜力。活动期间所展示的案例,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价值,有力地推动教育改革迈向新高度。展望未来,常州市将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虚拟现实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促进教育信息化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协同共进,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这些举措,为教育改革提供更多行之有效的策略,为培育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贡献力量,助力新时代教育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