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视界 > 部门动态 > 教育局 > 内容
时值四月芳菲季。4月18日,新北区初中语文“初高衔接作文教学研讨”活动在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举行。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原初中语文教研员段承校,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初中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王小东,常州市教科院副院长、常州市初中语文教研员刘高平以及新北区各初中语文教师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由新北区初中语文教研员姚振平主持。本次活动通过课例展示与专家引领双轨并进,探索初高中写作教学衔接新路径。
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黄佳倪老师以《望高倚肩学立意》为主题,以作文立意探索为中心,带来了一堂精彩的作文升格讲评课。课堂伊始,黄老师以“登山式”的巧妙比喻,通过“素材相似但立意分层”的对比分析,让同学们在习作比较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到亲情类作文得分差异的关键所在,为整堂课铺设了清晰的认知路径。课堂创新之处尤为突出:一方面巧妙整合教材资源,以《背影》《台阶》等经典文本为范例,提炼“以小见大”的立意范式,将亲情叙事升华为生命哲思、时代关照等层次;另一方面聚焦“细节描摹”与“卒章显志”两大技法,通过当堂修改实践,解决了学生“立意多元但表达模糊”的痛点,同时黄教师以评分标准为支架,通过师生共评、教材比照等策略,将抽象立意训练转化为可操作的写作行为。
常州市高中语文兼职教研员、北郊高中语文教研组长陈浩老师以《在肩膀上眺望》为示范,带领同学们踏上了一趟探索议论文之妙的精彩航程。课堂起始,陈浩老师以“议论” 一词切入,让同学们在生活化场景中组词造句,于交流间初步形成“什么是议论”以及“我们会对什么人或事议论”的意识,轻松自然地迈入正题。紧接着,学生们被引导去寻找一个值得议论的问题,写作的对象意识得到深化。讨论环节,同学们畅所欲言,对例句的剖析潜移默化间暴露了同学们写作的共性问题。陈浩老师的这堂作文指导课,如同一幅精心绘制的思维蓝图,从生活场景出发,层层递进,引领同学们逐步掌握议论的技巧与精髓。
段承校在评课时指出,语文教学当如“双线并行”——素材积累为基,思维提升为魂,二者相辅相成,方能载着学生驶向语文素养的深处。他强调,教师应精选一些文质兼美的散文,通过持续阅读引导学生体悟文本中对生命与人生的思考。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浅表化倾向,他特别强调文体意识的重要性,主张区分散文的抒情本质与小说的叙事特征,反对将文学文本简单处理为应试材料。在写作指导方面,他提出要突破“实写”局限,注重虚实结合的手法训练,认为真正的写作能力源于对经典文本的深度解读和生活感悟的真诚表达。
王小东在点评时提出,作文教学应当“理法”交融,相得益彰。一堂作文课,唯有将道理和方法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在理解本质的同时,更能掌握实践的路径,真正实现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跨越。除此之外,作文课堂如同写作本身,要做到立意鲜明,中心突出,每一步要都紧扣目标,毫不松散。
刘高平在总结时强调,作文教学要“术道并重”,关注全人发展。“道”是写作方法的指导,更是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于课堂中,不仅传授写作之“道”,更要以教学之“道”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教师需在导写作之法、施教学之道时,敏锐捕捉学生思考轨迹,呵护其情感体验。在讲话的最后,刘高平还建议教师们要善于使用AI赋能写作教学,积极尝试作文批改的新视角。
此次研讨活动不仅搭建了初高中作文教学衔接的立交桥,更在每位语文教育者心中播撒下创新求变的种子。期待全区语文教师以此次活动为起点,在守正创新中培育写作素养,于深耕精研里收获满园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