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视界 > 部门动态 > 教育局 > 内容
春光作序,万物和鸣。2025年4月23日,常州博物馆内正涌动着一场学习变革的热潮,教育部课程所国家级课题《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方式变革研究》系列研修活动在此拉开帷幕。本次活动以“妙趣虫生 生命礼赞”为主题,由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常州博物馆、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协办,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承办。
瞧,一场奇妙的“虫林盛会”正悄然上演,法布尔的《昆虫记》从书页间苏醒,化作一幅幅生动展板,细述着甲虫的铠甲、蝴蝶的羽衣与蚂蚁的王国。玻璃展柜里,螳螂挥动镰刀般的双臂,宛如微型武士;锹甲虫顶着威武的犄角,仿佛披甲出征。学生们制作的昆虫琥珀、黏土昆虫摆件等文创作品童趣十足;小讲解员们绘声绘色地分享着萌宠饲养的趣事,养护观察记录表工整记录着六角恐龙的进食规律、螳螂的蜕皮周期,引得参观者频频驻足。自然的野趣、求知的甜,就这样在博物馆里漫溢开来……
新北区教育局副局长蒋辉、常州博物馆党支部书记兼副馆长施建刚、副馆长路亚北、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前院长孙汉群、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徐文娟、常州市语文教研员朱洁如、常州市地理教研员朱志刚、常州市科学教研员瞿晓峰、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教师发展科科长张爱娟、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书记徐燕娟、校长王宣艳出席了本次活动。同时国培计划的新疆初中地理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班、江苏省朱志刚网络名师工作室、常州市左文飞名师工作室、新北区解丽优秀教师培育室的老师们全程参与了此次活动。
在常州博物馆三楼少儿自然博物馆内,三井实验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们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自然探索之旅。在博物馆昆虫专家与学校教师的协同指导下,学生们驻足于形态各异的昆虫标本前,或凝神观察鞘翅的纹路,或低声讨论触角的构造,在学习任务单上仔细记录下昆虫特征与发现心得。
孩子们在真实场景中建构知识,馆内的探索学习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让静态的博物馆资源“活”了起来——甲虫的色泽、蝴蝶的鳞粉、螳螂的拟态,都成了最生动的教材,而博物馆也在互动中焕发新的教育活力,真正诠释了“场馆即课堂”的育人新范式。
理论支撑实践,智慧引领方向。王宣艳以《馆校协同:构建实践育人新样态》为题,从课程体系、育人方式、资源供给三个方面,阐述了学校在“场馆+学校”双向赋能机制下的顶层设计。王宣艳还对未来教育生态作出展望,期望构建开放包容的实践育人新格局,充分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助力学生在实践与创新中实现全面发展。
三井实验小学课程教学处解丽以《学科实践赋能,文化生态共融》为题,深度解读跨学科实践的设计理念,回溯课程开发的漫长历程,分享研究成果的广泛辐射价值。她提出,要在“学科实践赋能”中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推动学习从理论走向现实,让知识在真实场景中自然生成。
地理教师赵文娴于说课环节,依课标之规,深入解析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思路。从目标锚定至教法革新,从规划全貌到任务架构,再及多元评价,系统阐述如何借助虚拟现实技术突破时空限制,助力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构建跨学科知网络。
来自国培计划培训班的新疆教师代表们现场分享观课感悟,对“技术赋能跨学科深度融合”与“馆校资源创新转化”的实践成果给予高度赞誉,并与执教者聚焦教学疑难问题,展开热烈研讨。思想在交流中碰撞,智慧于辨析中升华,会场处处涌动着创新思维的活力与教育智慧的光芒。
朱洁如结合三井实验小学的全息阅读实践,言明阅读教学要义:倡适切,重学生兴趣特点;依典型,使阅读与年段目标契合;据成长,炼文本阅读策略。同时,朱洁如也对未来的教学研究方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提出要开展多师型复合式课堂教学研究,发挥教师群体优势;要细化各学段不同学科输入输出标准,增强教学精准性。
瞿晓峰结合跨学科的实践课堂,强调教育教学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主张借场馆、关怀、技术之力,消弭学科藩篱,激活教育生态。其言如炬,为科学教育及跨学科实践点明价值追求与实施通途。
朱志刚强调,人工智能时代应着重培养学生复杂情境处理、共情与创造力等核心素养。新课改背景下,需积极探索跨学科实践模式,教师既要拓宽视野,突破学科界限,又要提升信息技术能力,以更好地赋能教学创新。
孙汉群立足地理学科本位,深度阐释人与地理的内在联系。他着重强调推动素养导向的教育目标扎实落地,致力于达成“知识于实践中焕发生机,能力在应用里稳步成长”,为地理教学及跨学科融合筑牢理论根基、明晰实践路径。
蒋辉对本次活动给予高度评价,重点肯定了四大实践亮点:知行合一与具身体验实践学习的真实发生、“策展+文创”的融合创新、学校教育与场馆资源的有机联动,以及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与区域文化传承的深度整合。同时,蒋辉就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深化VR技术教育应用、构建智能化互动教学平台、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实施路径。
当虚拟现实技术赋能学习场域重构,当学科实践推动知识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当馆校协同创新育人模式,我们更加明晰教育的终极意义是回归“人的全面发展”。此次研修活动既是“技术赋能教育变革”的前沿探索,也是“学科实践深度融合”的创新示范,更是“馆校协同育人机制”的生动实践。
站在教育现代化的新起点,愿全体教育同仁凝聚技术赋能之智、深化学科实践之效、拓展馆校协同之路,共同谱写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为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汇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