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财政工作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全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强化重大战略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严格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加强预算收支管理,强化财政资源统筹,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效能。
一、坚持科学统筹、多措并举,做好开源生财文章
一是持续培育壮大财源。进一步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紧抓“新能源之都”核心区建设机遇,充分释放产业发展红利,助力培育更多更稳固的经济增长点和财源贡献点。二是加大收入组织力度。科学开展收入形势分析研判,动态掌握经济税源底数和结构分布情况,深入挖掘增收潜力点。健全完善上下联动、横向互动、多方协同的税收协同共治机制,全过程、全环节抓好收入组织。加强非税收入征管和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做到规范征收、足额入库。三是全力争取上级支持。准确把握政策要求,聚焦国家政策支持投向和领域,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全面分析新北区项目储备短板,不断提升项目策划水平,以项目成熟度提高资金争取成功率。
二、坚持加力提效、激发活力,做好发展聚财文章
一是支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抢抓新北区新能源汽车、智慧能源等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扩张期,积极抢占产业新赛道,前瞻谋划布局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支持推动引进一批高成长性、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推动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集群,支持中小企业走好“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二是促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保持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加强科技、人才专项资金管理,增强创新“第一动力”,厚植人才“第一资源”,不断释放知识、技术、劳动等生产要素活力,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打牢基础。三是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效能。完善建立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银”合力搭建银企融资对接桥梁,帮助小微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做优做强“园区保”“科创积分贷”等普惠金融产品体量规模,发挥融资担保、保险机构风险分担作用,满足企业个性化精准融资需求。
三、坚持以人为本、绿色发展,做好为民用财文章
一是聚力保障改善基本民生。加强民生支出统筹管理,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足额保障就业资金,支持企业稳岗扩岗、个人就业创业,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帮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城乡低保标准,加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统筹安排资金支持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保障、文化惠民、社会治理等民生事业发展,持续擦亮“幸福高新”名片。二是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健全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持续构建完善乡村振兴战略政策体系,着力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池塘生态化改造、扶持村集体增收等重点工作开展。做好农业保险机构遴选,推进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实施。落实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三是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保持财政投入力度,培育绿色低碳转型内生动力,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研究落实绿色采购各项政策要求,加大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力度。四是助力区域安全水平提升。足额保障安全生产经费,支持“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支持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为“平安新北”建设提供财政支持。
四、坚持建强机制、提升效能,做好依法管财文章
一是深化预算管理改革。积极推进“零基预算”改革,以零为起点,打破支出基数、完善支出标准、整合项目清单,着力支持合理且必要的资金需求。持续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和票据电子化改革,加快区“直达快享”平台建设,以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提升财政协同管理能力。二是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注重结果导向、强调成本效益、硬化责任约束,加强绩效工作各关键环节管理,确保绩效目标设置科学合理、运行监控严密有效、重点评价客观公正。三是推动政府投资基金管理转型。严格落实政府投资基金“募投管退”全流程管理规定,加强预算管理,规范政府投资基金投资运作,建立健全基金风险控制体系,组织开展全过程绩效管理,依法依规做好信息披露和报告。四是持续深化国企改革。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各项任务高效完成,修订国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制定区属企业重大事项报告工作规则,研究区属企业发展方向,加快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全力推进国企风险事项处置工作,开展亏损企业治理工作。五是全面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推进国有资产清查利用,全面摸清“家底”、壮大“家业”、盘活“家产”,积极探索数据资产盘活运用路径,提升国有资产资源管理利用水平。
五、坚持底线思维、深化监督,做好规范理财文章
一是保障基层平稳运行。始终把“三保”摆在财政工作最优先位置,强化财力保障、加大财力下沉、科学调度库款,常态化做好运行监测和风险预警,确保“三保”不出问题。二是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持续压降隐性债务规模,加大隐性债务置换力度,缓解政府化债压力。进一步加强融资平台经营性债务管控,做好融资平台数量压降和归并工作,推动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严防融资平台风险、金融风险向财政传导集聚。三是健全财会监督管理。完善财会监督体系和工作机制,推动财会监督计划有序实施,注重财会监督成果运用。紧盯政策制定、项目审批、资金管理等关键事项、关键环节,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切实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坚决防范业务风险和廉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