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区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决落实省委、市委各项部署要求,攻坚克难、凝聚合力,自觉当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力军”,聚力推进“三大工程”,匠心打造“六张高新名片”,奋力书写“万亿之城再出发”高新答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平稳向好。
一、综合
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234.5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6.2%,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1.2、0.4和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74亿元,较上年增长0.3%;第二产业增加值1146.55亿元,较上年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1067.27亿元,较上年增长6.3%。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调整为0.9:51.3:47.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上年提升0.8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24.7万元,较上年增长5.9%。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1.0亿元,较上年增长4.6%,占GDP的比重为6.8%,其中税收收入133.5亿元,较上年增长0.9%,税收占比为88.4%,占比高于全市平均4.3个百分点。从税收收入主要构成看,增值税(50%)58.5亿元,较上年下降1.2%;企业所得税(40%)32.9亿元,较上年增长5.3%;个人所得税(40%)8.4亿元,较上年下降1.3%;契税收入6.3亿元,较上年下降19.7%。发行新增一般债券0.5亿元,新增专项债券29.09亿元,增发国债0.69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1.23亿元。
人口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区常住人口90.51万人,较上年增长0.24%;全年出生人口0.57万人,人口出生率6.26‰,人口自然增长率0.86‰;城镇化率88.84%,较上年提升0.33个百分点。全区户籍人口64.23万人,较上年增长0.52%,其中男性30.89万人,女性33.34万人,分别较上年增长0.28%、0.74%。
就业创业大力推进。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68万人,支持成功自主创业1885人,创业带动就业8134人;新建高校引才工作站20家,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416人次,新增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备案企业18家,全年引育各类人才2.8万人;开展线上线下招聘对接活动123场,提供就业岗位5.9万余个。发放富民创业担保贷款近1.6亿元,惠及企业794家;发放稳岗返还等补贴9600余万元,惠及企业1.7万余家。招录事业单位人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卫健系统人才461人。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经济保持平稳。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0.5%,其中,农业产值18.8亿元、林业产值0.7亿元、牧业产值3.0亿元、渔业产值7.8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9亿元。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3.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0.5%,其中,农业增加值14.4亿元、林业增加值0.4亿元、牧业增加值1.4亿元、渔业增加值4.6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3.0亿元。
农业生产能力提升。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1.8万亩,较上年增长2.2%;粮食总产5.3万吨,较上年增长2.1%;粮食亩产451公斤,较上年下降0.1%。全年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5.4万亩,较上年下降0.1%;产量13.3万吨,较上年增长1.9%;亩产2484.1公斤,较上年增长2.0%。全年生猪出栏量达6.6万头,较上年增长62.2%,猪肉产量增至0.5万吨,较上年增长60.7%。全年建成高标准农田6750亩,完成养殖池塘提升改造724亩。
耕地保护严格落实。全年耕地总量实现“两连增”,累计增加1.5万亩,恢复整改1.3万余亩,累计耕地面积已达16.3万亩。在全市率先编制完成《新北区耕地保护专项规划(2021—2035年)》,建成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1310亩、耕地保护千亩示范区1个。沿江片区国土空间生态整治一期工程2200亩批而未供土地全部复耕复种,形成1103亩占补平衡指标并入库,产生直接经济收益超3.1亿元。圆满完成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试点工作,总结的2个典型案例被自然资源部在全国推广。
乡村发展韧劲增强。推进建设农业农村重大项目16个,完成年度投资8.25亿元;招引投资1000万以上农业农村项目5个;新增市级龙头企业4家。强化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完成4个省级产业体系验收;创成市级特色农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2家;建成省级“五有标准”废旧农膜回收点1个;新北区农业生产信息数字化管理平台入选全省智慧农业典型案例;开发推广智慧渔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新建数字渔场16家;新北软米、新北江水蟹两个品牌入选2024年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全年村集体平均经营性收入489.63万元,较上年增收33万元;新增集体经营性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村6个、1000万元以上的村1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量增质稳。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585.3亿元,较上年增长2.9%;产品销售收入4721.7亿元,较上年增长0.6%;利润总额433.8亿元,较上年下降5.7%。其中,1588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935.6亿元,较上年增长3.0%;产品销售收入4156.7亿元,较上年增长0.4%;利润总额338.4亿元,较上年下降6.6%。主导产业占比提升,全年1033家规上“四新两智”产业企业实现产值3199.4亿元,较上年增长2.5%,占规上工业比重达81.3%,占比较上年提升1.0个百分点,拉动全区规上工业产值增长2.1个百分点,其中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600亿元大关,较上年增长13.6%,高于规上工业10.6个百分点,拉动全区规上工业产值增长1.9个百分点。
发展能级不断跃升。“1115”大企业集团矩阵持续壮大,全年新增开票销售超10亿元企业3家、总数突破60家。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集群入选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新增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累计8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5家,累计60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68家,累计376家;新增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61家,累计493家。全区819家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实现产值2788.2亿元,较上年增长2.1%,占规上工业比重达70.8%,对全区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为48.9%;195家规上高技术企业实现产值587.2亿元,较上年增长3.9%,高于规上工业产值增速0.9个百分点,对全区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18.9%。
数智融合绿色转型。加快企业“上云上平台”步伐,首次开展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微焕新提升项目超700个;新增线上线下免费诊断企业218家,累计1795家。首次新增国家级5G工厂3家;分别新增省级、市级智能制造工厂(车间)34家、84家,累计分别达95家、216家。新增江苏省星级上云企业338家,累计872家,其中五星级上云企业21家,累计36家。加快绿色制造工程进度,分别新增国家级、省级、市级绿色工厂2家、23家和40家,累计分别达5家、37家和91家;新增国家级节能装备4项,累计16项;首次新增国家级节能技术1项、市级近零碳工厂2家;新增列入市级新型智能微电网示范场景库项目4个、首批市级近零碳园区试点2个;新增光伏并网容量217兆瓦,较上年增长41%,累计并网工(商)业及户用光伏3706户,全年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电量5.25亿千瓦时,较上年增长60%。
建筑业发展平稳。全年176家列统资质建筑业企业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08.3亿元,较上年增长1.9%,其中建筑工程产值191.7亿元,较上年增长1.7%;实现营业收入198.2亿元,较上年下降6.0%;实现利润总额4.6亿元,较上年下降35.5%。完成房屋施工面积1015.6万平方米,较上年减少7.8%。建筑业按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51.8万元/人,较上年提升10.3万元/人。全年引进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6家、专业承包一级资质企业4家,新晋升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3家。高铁新城“双碳先导区”初显雏形;区“两馆两中心”成功取得三星级绿色建筑运营标识;区足球训练基地成为省级绿色专项资金光伏产能与建筑微网应用单项示范;区领航大厦、国际人才广场获评全市首批绿色建造评价示范项目。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稳中有增。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增长5.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较上年增长3.0倍,第二产业较上年增长9.6%,第三产业较上年增长0.4%;分主体看,国有投资较上年增长1.6倍,民间投资较上年下降1.3%且占全部投资比重较上年下滑4.7个百分点,外商港澳台投资较上年增长30.9%;分领域看,制造业投资较上年增长5.4%,基础设施投资较上年增长39.1%,高技术投资较上年增长22.4%且占全部投资比重较上年提升3.2个百分点;分规模看,计划总投资500-5000万元项目投资较上年下降20.4%,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较上年增长8.1%,其中计划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投资较上年增长8.5%、10亿元以上项目投资较上年增长15.4%。
房地产市场低位运行。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较上年下降10.8%,其中住宅投资较上年下降9.3%,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上年的27.5%降低至23.2%。商品房新开工面积41.0万平方米,较上年下降65.3%,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27.3万平方米,较上年下降54.6%。根据区住建部门房产信息系统统计,全年新建商品房成交69.3万平方米,较上年下降8.7%,其中商品住宅成交39.1万平方米,较上年下降10.6%;年末商品住房累计可售余量为82.8万平方米,占全市余量的16.0%,去化周期约25.4个月,低于全市周期。
重大项目有序推进。8个省重大实施项目全部开工建设。88个在库市重点项目累计完成列统投资148.9亿元,其中新入库项目42个,新开工项目36个,竣工项目27个。获“2024年度重大项目投入奖”项目5个,占全市比重56%。迭代打造“招推服一体化”2.0模式,“新北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平台”正式上线运行。
五、服务业
消费市场平稳向好。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4.4亿元,较上年增长3.1%,其中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9.7亿元,较上年增长1.0%。伴随“以旧换新”政策和其他配套促消费活动逐步落地见效,今年以来家电类商品消费增长迅猛,全年限上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50.2%,拉动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个百分点。消费维权力度持续加大,全年发布消费提示类案例剖析96篇,受理投诉举报26643件,为消费者挽回直接经济损失约390万元;全年新发展ODR企业(在线消费纠纷解决企业)40家,累计ODR企业160家;新签订“线下购物无理由退货承诺”1100家,累计4270家。
现代服务业彰显活力。全年445家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81.5亿元,较上年增长12.2%,行业大类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势抢眼,实现营业收入81.2亿元,较上年增长42.3%,其中人力资源服务、综合管理服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5.3亿元和12.7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4.7%和46.6%。全年获市级总部企业认定15家;获市级现代服务业示范集聚区、活力企业、平台服务商等相关认定企业9家;获评市级供应链创新应用示范企业2家,累计已达5家;获评市级示范物流企业3家,累计已达9家;获评市级物流公共信息服务业平台1家。
全域旅游提档升级。持续推进环球恐龙城提档升级,打造沉浸式地史数字科普馆等重点项目,“中华恐龙园虚拟管培生小天”获评江苏省2024年度旅游景区智慧旅游创新发展案例;持续培育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汉江路国际旅游休闲街区;持续推进东南村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培育建设;江南环球港提交第四批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验收申请;建立健全旅游酒店服务管理机制,区内2家星级酒店入围2024年全国星级旅游酒店服务技能竞赛总决赛;以“‘新’动向北”为主线,持续打造“潮起高新”艺术季、“BOOK思议”读书季、非遗“开XIN”季等主题活动,不断扩大“中华恐龙园”、“江南环球港”两大特色文旅品牌效应。
金融市场运行稳健。2024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234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398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3.57%、7.61%,其中制造业贷款余额516.55亿元,新增制造业贷款67.64亿元,较上年增长15.06%。优化升级“园区保”银政担合作方案,目前累计合作银行已达10家,2024年末在保余额9.06亿元,在保户数228户,累计支持企业474家,累计放款金额达55.79亿元,产品规模列全市第一。龙城金谷(北区)新增入驻各类机构158家,新增认缴注册资本116.4亿元,累计招引机构634家,累计认缴注册资本达651.83亿元。
股改上市克难求进。新增北交所上市企业1家,占全市比重20%,连续6年均有企业成功上市,累计北交所上市企业4家,占全市比重57.14%,数量列全市第一。新增A股申报企业1家,全市唯一;新增辅导企业1家,完成辅导验收1家。新增股改企业7家,数量创四年来新高。新增基础层企业3家、创新层企业5家,数量均列全市首位。入选全市“龙腾行动计划”上市后备企业名单172家,其中重点后备企业70家,占全市比重30%,列全市首位。
六、开放型经济
外资招引持续深耕。招引总投资超10亿元或1亿美元项目20个,其中百亿项目2个,常州历史上、江苏近年来单体投资最大外资项目——安米新能源软磁材料成功落户,当年实现到账外资2.5亿美元;瑞士中心(常州)正式开幕并已入驻企业3家;认定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家,全市唯二;核定省级、市级外资研发中心各2家,数量均列全市第一;引导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工作入选江苏省外资利润再投资典型案例。全年实际使用外资5.2亿美元,其中高技术产业使用外资2.54亿美元,利润再投资使用外资2亿美元,总量均列全市第一,占全市比重分别达38%、50%、49%。
对外贸易稳中提质。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327.9亿元,较上年增长2.0%,总量连续11年列全市第一,占全市比重达40.6%,人均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列全市第一。其中,高技术产品出口额达3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3%,占全区出口额比重为22.6%,占比列全市第一;新能源汽车出口额较上年增长16%;对美出口额较上年增长16.7%,对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出口额较上年增长20%以上。开展2024年常州市商务发展专项资金申报,下拨省、市外贸资金共计3155.69万元。
跨境电商全力突破。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带”特色发展,全区汽配零件跨境产业带获央视媒体关注报道。新增省级重点跨境电商出口品牌5个,培育全市首批跨境电商白名单试点8家,数量均列全市第一;全年完成跨境电商进出口额6.6亿元,总量、增速均列全市第一。外汽星豪成为全市首家二手车出口资质企业,全省首个全流程二手车出口服务点揭牌投用。突破保税维修新业态业务,罗勒科技率先开展旧轧辊保税维修,累计货值近9000万元。
七、科技创新
创新主体多元培育。全年新增潜在独角兽企业4家、独角兽及潜在独角兽企业累计已达22家;新增瞪羚企业33家,累计达196家;高新技术企业数突破1550家,列全市第一;招引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97家;完成“三高一资”项目落户83个;引进落地合成生物项目30个,累计合成生物企业(项目)已达61家;引进“龙城英才计划”创业类项目104个,创新类项目26个;获得重大科技项目立项202个,其中国家级10个、省级19个、市级173个,向上争取资金共1.94亿元。申报“江苏精品”企业15家;入选江苏制造业企业发明专利百强榜企业4家;入选省第二批创新管理知识产权国际化标准实施试点企业16家。
创新载体蓬勃发展。新增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数量列全市第一;新增省级工程研究中心5家,累计已达39家,新增市级工程研究中心8家,累计已达43家;长三角碳纤维中心科创工场初步建成,获批主持“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课题2项;天汇空间与童庆禧院士合作的院士工作站获评成立,全区院士工作站数已达6家,数量列全市第一;南师大合成生物研究院获批江苏省合成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园、西夏墅工具产业创业服务中心获评省级标杆孵化器,占全市2/3;常州三井微谷众创社区获全市唯一省科技计划专项立项;常州三晶科创综合体获市级认定。
创新要素有力保障。推进科技创新积分与金融深度融合,全年通过科技创新积分担保贷款为科技创新积分企业授信2亿元,合作银行通过科技创新积分为科技企业发放信用贷款4.4亿元;健全优质项目快速拨付机制,全年累计拨付人才资金1.12亿元。与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工信部火炬中心进行战略合作签约;牵头举办2024“顶尖科学家江苏行”(常州站)、合成&工业微生物学研讨会等高能级活动10场。全年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33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B类(WR计划)2人、省“双创计划”人才16名,入选数均列全市第一;全年入选DF计划1人、省人才攻关联合体1家、市战略人才2名,均包揽全市总量。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制定《新北区公平竞争审查会商会审和协助审查工作办法》等制度,查处不执行政府定价案5件、虚假宣传案件25件、传销案件2件。推动省合成生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落户新北。累计修订各类国际标准19项、国家标准395项、行业标准298项;组织申报省级标准化试点6个、省地方标准5项。累计帮扶299家企业修复完成失信信息384条,实现高频失信主体清零,一般失信市场主体占比全市最低。在全省率先设立区级知识产权行政裁决所;全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首次破万件,达11036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23件,数量列全市第一。
八、教育、文体和卫生
教育事业聚力提升。全年推动实施学校新建、改扩建项目13个,其中6个项目已年内竣工,新增学位3000余个;规范零星工程管理26个,推进“校安工程”建设5个;新增省优质幼儿园3所、市新优质学校4所。对38所公办中小学音体美劳科等学科专用教室进行提档升级,下达补助资金800余万元;对35所中小学进行电力扩容、线路改造和空调购置安装,为近1300间教室安装空调2500余只。部署消防“除患治违”专项行动,拆除56所学校防火窗3000余个,更换或维修21所学校防火门121扇;充分落实“1530”安全教育机制,开展各类应急演练活动800余场。做好学科类隐形变异查处、非学科类机构审批监管和校外培训机构安全监管,全年取缔机构5家,责令整改4家。公开招聘编内教师230名、聘用制教师26名、“优才计划”57名;申请优秀教育人才资助经费560余万元、覆盖优秀教师675人次。创成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龙虎塘实验小学获评常州市示范教科研基地,6所学校入选2024~2027年常州市教科研基地;创成常州市第二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7所;三井实验小学、奔牛实验小学分别获评省、市思政育人特色学校。
文体工程惠民加码。推进常州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发布核心区规划和“常小豚”IP形象,形成《常州长江文化传承发展“谱系图”》研究成果;申报市“五个一工程”项目8个;联合出品国漫电影《雄狮少年2》;开展文化进万家活动、群众文化“百千万”工程近700场;进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1522场;举办市、区道德讲堂总堂活动50场。全年区图书馆总分馆借还图书150万册次,累计新增持证读者2000人,本馆接待到馆读者30万人次,较上年增长20%,开展各类文化推广活动100余场;区文化馆举办各类文艺活动40余场,送戏300余场,馆内外开展成人公益培训246节,举办各类展览27场,惠及群众约5万人。区图书馆、秋白书院(道乡馆)、万慧科创园成功入选省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培育对象;奔牛戏迷锡剧团和区戏剧曲艺协会入选省级“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培育对象;万慧科创园获评第七批常州市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卓谨信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江苏印象乾图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获评常州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完成青年体育公园、三江口运动公园健身步道建设;更新全民健身器材200套;举办新北区半程马拉松;举办纪念“发展体育运动,增加人民体质”题词72周年暨“活力春江 动健未来”新北区江堤全民健步行活动。
卫生事业阔步向前。全区年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20个,其中三级肿瘤专科医院1家、精神专科医院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院12家,拥有床位3059张、卫生技术人员530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201人、注册护士1884人。奔牛人民医院、孟河中医医院通过二级甲等评审;奔牛人民医院消化内镜诊疗中心、薛家人民医院口腔(五官)诊疗中心获评“江苏省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十大相关功能中心”;薛家人民医院呼吸内科获评“江苏省基层特色科室”,全区累计已建成省级基层特色科室4个、市级基层特色科室28个;省内首条5G-A医联体常态化医疗物资航线在市一院和三井人民医院之间开通运行;春江人民医院建成首批江苏省慢性病筛防中心;三井人民医院建成全市首家视觉健康智能管理中心;累计建成名中医工作室基层工作站和学术传承工作室15家,新建五级中医馆2家。成功举办“高铁新城养生季、‘膏’效见真章”秋冬中医养生系列活动;在全市首创并举办首届孟河药食同源养生宴比赛;在全市率先开展“益企健康行”活动,累计服务重点企业17家。
九、民生与社会保障
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058元,较上年增长5.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257元,较上年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062元,较上年增长5.6%,城乡收入比为1.78:1。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455元,较上年增长3.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5401元,较上年增长3.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589元,较上年增长5.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26.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1.0%。
托育颐养精心布局。新建改扩建普惠托育机构2家,创建省普惠托育机构2家,培育市级普惠托育机构4家;全区提供托育服务机构已达81家,可提供托位4030个,每千人口托位数4.5个,机构备案率达100%,备案率列全市第一。新建奔牛、魏村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2家;新建老年助餐点7家、乡村睦邻点2家,提升改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0家、助餐点20家、乡村睦邻点4家;新北区入选省民政厅“第二批省级标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地区”。
社会保障有效兜底。全年新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6万人、累计在职参保人数43.76万人,累计工伤保险按单位参保人数40.65万人;全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26万人,基础养老金提高至每人每月490元;全面完成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集体补助工作,覆盖106个村(社区),补助人数1.37万人,补助金额28.5万元。全年新增残疾人托养45人,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训练403名,无固定工作残疾人体检2250人,实现辅助性就业残疾人308人、加工收入413万元;确保低保对象、困境儿童、困难残疾人保障率100%,本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供养费、残疾人两项补贴资金等7216.9万元;开展应急救护13196人次,累计建成红十字博爱家园12家。新建“德康驿站”1家,累计达5家,创成省级示范点3家。落实区政府储备成品粮950吨、社会责任储备粮(折合原粮)1000吨和冻猪肉200吨保管和轮换。
社会治理成果丰硕。优化社区布局,撤销村委会7个,新建村委会1个、居委会2个,调整社区范围2个;新建或改造党群服务中心10个,其中市重点项目3个。推进“三治”融合,开展推进江湾社区全国完整社区建设、三井街道省级“五社联动”、龙虎塘街道省级智慧社区等建设试点。扩量提质“两企三新”党组织,区从业人员100人以上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单建党组织比例分别达92.51%、100%,从业人员50人以上非公企业、30人以上社会组织有党员比例分别达96.26%、100%;在“常州小师傅”设立全省首个网约家政平台党支部。完善社区工作者全链条管理机制,新增专职工作者120名,新增持证社工170名。指导成立小区自治组织32个,其中业委会8个、物管会24个;住宅小区公共收益平台公示率100%,公共收益阳光账户开通完成率100%。
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全年完成重点企业工伤事故深度调查68家,诊断高风险岗位135个,受理工伤认定案件4343件,实现同类工伤事故发生率较去年下降35%;扎实开展劳动保障监察行政执法,投诉举报案件按期结案率100%。劳动仲裁案件调处质效显著提高,劳动争议结案率98.49%,调解成功率达81.26%。新增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12家、村(社区)劳动争议调解组织10家,建立常州市首家新业态劳动争议企业调解组织。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智能化建设走在全市前列,成功获评“江苏省智能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示范称号。
十、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资源要素有效保障。全年完成7个片区8379.48亩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审批,保障用地5305亩、用林452.2亩,均列全市第一。全年供地4615亩、合同总金额114.89亿元,居全市前列。全年处置批而未供土地2663亩,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4391亩,“常州市维尔利环保科技集团总部中心改造项目”入选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第一批典型案例。统筹推进龙江路以西产业园区新桥片区住宅、春江路、赣江路等项目,全年完成签约住宅721户,非住宅14户,总面积33.93万平方米。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紫金山路、港西大道等一批主干道路建成通车;湘江路(嵩山路-泰山路)、奔牛运河景观生态廊道三期工程等项目建设完成;完成第二工人文化宫、第一人民医院新北院区设计方案和规划许可审批;德胜河魏村枢纽顺利通过交工验收并正式通航,打通内河水运通江达海“最后一公里”;完成市级民生实事春江路新建、河海路惠山路交汇口改造;新改建口袋公园4个。持续开展生态绿城建设及生态缓冲区项目建设,全年排定生态源保护、城乡公园绿地、特色主题建设等绿城工程项目7个,实现增核180亩,扩绿150亩。全年新建市政污水管网6公里,完成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3个,完成省级、市级民生实事项目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26个;全区78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100%,自然村治理率达80%。
生态治理成效显著。新孟河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建成骨干幸福河湖1条、市级示范幸福河湖2条、市级幸福河湖管护样板1条,打造幸福河湖17条;建设11条共29.88公里农村生态河道;完成农村河道清淤16万方,整治问题小微水体220个,创建区级小微水体河长制示范村5个,其中3个村获评市级幸福小微水体示范片区。推进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在全市率先完成1.49万亩省级公益林落界工作。全年完成造林绿化面积2700亩,新建湿地保护小区4处、面积1.86万亩,湿地保护率从15.3%提高至32.3%,较上年增长113%。8个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连续八年保持 100%,优Ⅱ比例连续四年达87.5%;PM2.5浓度为33.4微克/立方米,较上年改善4.6%,连续三年达国家二级标准,为监测体系建立以来历史最好水平。完成长江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系统搭建,录制到江豚声纳音频信号及影像,长江生物资源逐步恢复、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高新区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基地入选全国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全省唯一。
宜居环境持续打造。建设省级绿美村庄2个;建设省级和美乡村9个、市级和美乡村10个,市级和美乡镇1个;完成市级重点村建设任务134个,确认区级重点村137个。改造陈旧垃圾房(亭)303座;新改扩建农村公厕19座,取缔整改有害化旱厕900余座。提升改造老旧小区13个,惠及居民2万余户,其中列入中央老旧小区改造项目3个,全年批准实施加装电梯14台。在建安置小区4个,完成安置1121户、面积约20.27万平方米;研究出台房票制度,共计发放房票499户,发放金额11.53亿元;全年完成及开工现代化宜居农房1650户;西夏墅东南村李家村通过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现场验收并完成创建申报。
安全生产治本攻坚。“深度体检”危化企业60家,发现并督促整改隐患2910项;推动19套老旧装置更新改造验收,并对到期续用的48套开展评估排查。加深工贸领域整治,将1384家出租方和3867家承租方纳入系统管理,拆除整治违法建筑106处、7.7万平方米,统一安装“一键响铃”1384家、5005套;清查涉粉企业319家,累计退出涉粉工段97家,铝镁粉尘企业均达“九个应”标准,173家其他粉尘企业均达“六个应”标准;排查并完成金属熔融、有限空间等企业一般隐患整改1002条,重大隐患整改23条,试点推进“有限空间作业非法闯入”智能监管。加大消防隐患排查,联合检查企业38609家次,拆违289家、拆违面积19.0万平方米,增设喷淋118家,增设“一键式”报警装置5005套;全面排查住宅小区247个,发现整改问题隐患2438处;检查社会场所3121家次,拆除妨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防盗窗4615处、广告牌2.19万平方米;排查电动自行车店259家,整改违规停放充电行为102项。排查点状“危污乱散低”问题企业488家,完成治理376家;“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做法入选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正面典型案例。
注: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除注明按可比价格计算外,均按现行价格计算。
(此件公开发布)
下载本信息公开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