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奔牛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中心任务,把依法治镇作为“第一保障”,将法治思维融入党委决策、政府工作、社会治理,为奔牛镇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持续转变政府职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是护航重点产业法治保障。结合本地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实际,根据企业自愿原则,在全镇范围内遴选出常牛机械有限公司、鑫牛线缆有限公司、众杰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三家企业作为市级涉企行政检查监测点,加强行政检查行为监测,实现涉企行政检查规范化、系统化。二是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奔牛事·奔跑办”营商环境服务品牌,在全区率先开展“一窗通办改革”工作,全面推进“综合窗口”迭代升级,创成江苏省“暖心居保”服务品牌试点单位。镇社会事务办、司法所协调联动,深入企业开展法治宣传,就农民工工资、劳动合同签订、工伤待遇等热点问题进行讲解,促进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强化司法惠企实效。三是有效规范重大行政决策。坚持每年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编制工作,总结一年的总体情况、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收到和处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情况、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等。加强对《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的学习和培训,围绕深化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推进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严格执行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制度,进一步提升年报质效。
(二)加强党的领导,健全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机制。一是单位负责人履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全面落实上级关于法治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将学法纳入日常工作,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内容,多次组织领导班子法治专题学习活动,贯彻将镇党委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列入年终述职内容的准则,坚定履行领导班子述法职责。二是完善政府立法协商制度。在镇矛调中心大厅设立立法民意征集区,发挥政府立法基层联系点作用,提升“法治民意直通车”应用实效,广泛吸纳社会各界和基层群众意见建议,2024年开展《常州市餐饮业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常州市机动车停车设施管理办法(草案)》等意见征集8次。三是提升人民群众法治政府建设获得感。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优化政风热线机制,进一步拓展12345热线运用。2024年共办理12345工单2900件,其中省工单50件,即时办结率100%,省工单回访满意率96%。
(三)深入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一是加强联动执法。由镇综合行政执法局、交警部门、市场监督管理局共享信息,按照责权明确、衔接有序、协作有力、运行顺畅的原则,建立权责一致、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协作通畅、权威高效的综合行政执法协调联动机制。通过交通管制、部门执法,共同处置垃圾偷倒问题,防止滞后执法。二是强化规范执法。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行政执法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开展行政执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和专项监督。2024年6月底前完成全镇行政执法队伍的全员轮训。12月底前完成执法类电子技术监控设备清理、规范工作,及时停止使用不合法、不合规、不必要的监控设备。在安全生产、生态环保、城市长效管理等领域,多次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根治“多头管理、相互推诿”的难题。三是强化安全生产监管。积极开展粉尘涉爆企业、“厂中厂”、住宅小区等重点领域安全检查工作,加强“厂中厂”安全专项整治,全镇目前共有“厂中厂”出租方125家,承租户229家,督促出租方每月定期开展全面协调检查,完成“厂中厂”示范点建设5家并持续推进。大力开展“畅通生命通道”专项检查,累计检查单位603家,发现并完成问题隐患整改805条,拆除影响人员疏散和消防救援的防盗窗32处。
(四)创新政府治理方式,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一是建立矛盾纠纷联动化解机制。启用大调解机制,推动形成设施联建、资源共享、矛盾联调、社会联防、法治联建的工作模式,邀请“三官一律”专业人员为纠纷化解提供咨询服务和法律建议,提升非诉化解矛盾纠纷效率,促进矛盾纠纷依法有效化解。加强跨部门联动协作,加大跨区域、跨领域矛盾纠纷联动攻坚,形成全程协同、全力防控的工作格局,坚决把重大矛盾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二是完善矛盾纠纷周期管理。定期召开全镇矛盾纠纷排查会议,分析研判矛盾纠纷。村居每月报送矛盾纠纷排查情况,深度排查纠纷线索。对可能引发大规模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信息,及时进行分析研判,采取应对措施,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当地、解决在网格。2024年以来,全镇各级各类调解组织共组织排查纠纷475次,受理纠纷137件,调处137件,调解成功129件,调解率为100%,成功率为94%,涉及金额约429.2万元。三是强化创新特殊人群管理。秉持“牧心如牧牛,矫治先矫心”的服务理念,积极引入第三方心理咨询服务,定期组织特殊人群参与心理教辅活动,探索精准矫治、智慧矫正的工作模式,实现特殊人群防控维稳,帮助特殊人群顺利回归社会。目前奔牛镇社矫对象在册30人、后续照管对象在册20人,安置帮教对象在册127人,未发生脱管、漏管和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案件。
(五)巩固三治融合成果,提升普法和依法治理质效。一是开展法治宣传活动。积极开展“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4.8”(司法日)、“4.15”(国家安全日)、“6.26”(禁毒日)、民法典宣传月等法治宣传活动,联合“三官一律”在校园开展普法讲座,在五兴苑社区开展“12.4”国家宪法日集中宣传活动。2024年以来共开展法治宣传活动10场次,分发宣传品、宣传资料3000余份,覆盖人数600余人次。二是创新公共法律服务。以东桥村法律援助联络点为试点,秉持一室多能的工作思路,以功能最大化、效能最优化为工作理念,充分整合村居法律顾问、人民调解、援法议事、“法律明白人”、普法宣传等司法资源,打造多位一体的法律援助站点。2024年以来,镇法律援助工作站提供法律咨询120余人次,东桥村法律援助联络点提供法律咨询60余人次,五兴苑社区法律援助工作站提供法律咨询60余人次。三是提高村居自治水平。大力推动“援法议事”机制的普及和宣传,目前已搭建“吾心愿”援法议事厅、“传法递情暖心屋”、相辅“巷陈”等议事平台,累计召开援法议事会15余次,圆满解决居民急需解决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6件。五兴苑社区“吾心愿 议事厅”改造安装小区充电桩的做法成效入选市援法议事优秀案例。落实“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共计培育“法律明白人”308名。
二、存在问题
(一)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建立后缺乏宣传,群众对法律援助和法律咨询的站点位置了解不够。村(社区)法律顾问每月打卡逐渐流于形式化,法律顾问开展法治讲座、普法服务积极性不高。
(二)普法宣传氛围不够浓厚,各村(社区)的法治宣传栏更新不及时或被占用,法治文化长廊、法治书屋等法治阵地缺乏氛围布置,群众对参与普法活动缺少积极性。
(三)部分功能区、功能室缺少面向群众的广泛宣传,群众对远程公证、线上诉讼立案等新系统、新功能了解不多,需要加强对功能室、联络点的线上和线下宣传。
三、2025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思路和重点举措
(一)完善“共建+共享”服务机制。深化“一站式”平台建设,一体化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非诉讼服务中心和人民来访接待中心,实现办理业务和接受服务“只进一扇门”。发挥“龙城e诉中心”站点作用,实现案件分流、诉调对接,提高诉前诉中调解质效,形成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工作合力,从源头上降低群众的诉讼成本,减少诉讼增量。宣传和推广远程公证系统应用,满足群众在家门口办理公证服务的需求。贯彻落实市区对智慧镇街工作的部署要求,将网格治理、基层法律服务、矛盾化解融合进平台,让群众以更便捷更高效的方式获得服务。
(二)织密“司法+网格”工作网络。持续推行“犇犇护万家”项目,全面推进“一网格一支部一阵地”建设,以网格“串起”基层治理“千条线”。以从源头预防风险隐患为目标,以网格化管理为载体,直面基层纠纷源头,将调解资源延伸到社会治理最小单元,激活社会矛盾化解“神经末梢”,深化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就地化解,有效发挥人民调解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三)加强“线上+线下”宣传力度。围绕“矛姐说法”服务品牌,依托“银杏·护航”青少年服务驿站,积极开展校园普法宣传和法治实践教育,全面覆盖宪法、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结合防范欺凌、网络诈骗、人身侵害和人口拐卖等与青少年成长息息相关的内容,线上+线下同步宣传,全面铺开校园法治宣传矩阵。充分利用好奔牛镇优质教育资源,深化依法治校,切实加强师生法治教育,强化学生守法意识和用法能力,营造崇法守法的教育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