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晓毅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因地制宜建设常州市绿道工程的建议》收悉,经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绿城办沟通,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全市绿道规划情况
自2011年起,我国绿道(慢行系统)规划建设进入蓬勃发展期。
2012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编制了《常州市慢行系统规划》并于2013年底完成,规划从区域、城市两个层面梳理了城市慢行系统的框架:区域层面主要考虑与省级环太湖绿道、沿长江绿道、沿京杭大运河绿道的衔接,城市层面形成八大精品线路,通过主要河流水系和风景路将我市主要的历史文化、山水景观资源等串联起来,集中展示我市的城市文化和特色。2014年,《常州市主城区社区慢行系统建设规划》编制完成,在《常州市慢行系统规划》的框架下,完善了“市域—市区—社区”三级慢行体系,让城市慢行系统更加网络化、纵深和精细化,更加贴近广大市民的需求。
我市生态绿城建设于2014年全面启动。在常州生态绿城建设这项工作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重点为常州“生态绿城”建设提供相关的规划技术支撑和服务,先后组织编制了《常州“生态绿城”建设规划(2014-2016)》《常州生态绿城建设深化规划》《常州市健康绿城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编制成果均已转化至年度建设目标和具体项目中。
根据建设规划提出的三大措施六大工程,绿道建设就是“六大工程”之一。
为规范我市绿道建设,提高绿道建设水平,《常州市生态绿城建设——生态绿道系统建设导则》于2014年5月由常州市人民政府发布。该导则重点对绿道中的慢行自行车道、慢行步道、标识系统和附属设施等内容加以规范。广大市民通过颜色和地面标识就可以加以区分:墨绿色的是慢行自行车道,车道中间有自行车标志;暗红色的则为慢行步道,步道中有大人手牵儿童的标志。在导则编制过程中,为更好推广我市绿道的形象、提升绿道的系统管理和服务水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通过各大媒体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常州绿道标志LOGO,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踊跃参与。最终以“CZ”为设计主要构成元素的树叶造型的绿道LOGO被广泛运用于绿道的标识系统中。
后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继续强化规划引领,做好相关规划服务工作。
二、关于全市绿道建设情况
常州市生态绿道建设自2014年起至今已经历7个年头,重点实施了一批位于城市居住区周边的生态绿道,直接服务了周边数百万居民百姓。常州市生态绿道建设出台了相关导则进行指引,主要类型可以归纳为2类:
一类是依托滨水的独立绿道,如横塘河、藻江河、童子河、老运河、环钱资湖、环长荡湖、宋剑湖周边地区等;
另一类是依托城市道路两侧绿化带进行建设的绿道,如环高架、东方路、大明路、延政大道等,这其中包括利用人行道板划线的方式建设的绿道,这主要是因为道路两侧绿化带无法满足建设独立绿道的情况下,为了绿道系统的连通而做出的退而求其次的方法,比如通江路局部路段绿道的建设就是此种类型。
市绿城办正组织编制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常州市生态绿道建设总的原则还是优先建设依托滨河或者依托道路绿化带的独立绿道,对于人口特别密集、对绿道需求比较大、建设条件受限的老城区域,将结合社区生活圈建设,通过对现有道路的微改造来实现绿道的相对独立的环境,具体做法是以设施带改造的形式,用设施带隔离机非车道,保障步行绿道的独立性、连贯性、安全性和舒适性。
三、关于新北区绿道建设情况
新北区非常重视人居环境品质的提升,并响应生态城市创建要求,积极建设绿道慢行系统。自2013年以来,分批建设了藻江河两侧绿道(龙城大道—森林公园南界,长度约16km)、东支河绿道(河海东路—辽河路,长度约4.5km)、飞龙片区环线绿道、北部新城绿道系统(约48km)等,利用绿道将原有公园、绿地进行串联,并结合绿道新建、改造了多个沿线公园、绿地,目前新北区绿道慢行系统已初具规模,并不断延伸完善。
关于将自行车道和人行绿道并列的方式,我区在长江路西侧嫩江路至辽河路段采用了该方式,改造长度约1公里,改造后自行车道上以人行为主,基本没有自行车使用。考虑到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并列设置的安全隐患,以及自行车道实际使用频率较低的情况,我区将对现有存在此问题的绿道进行排查改造,取消自行车道的标识,安装隔离墩,防止非机动车进入人行步道带来安全隐患。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绿道的建设标准和要求不断提升,绿道建设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完善。我区将结合已建绿道的使用情况,充分吸收采纳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今后绿道建设进一步调整完善,并在规划及新的建设导则指导下,因地制宜,建设更加怡人、舒适、安全的绿道慢行系统。
常州市新北区人民政府
2021年5月19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