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常州市委员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数字赋能推动长江大保护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长江大保护工作中的广泛运用,近年来,我区积极配合市级海事、水利、交通、农业、生态等部门,联合各企业在对生态环境数据的采集、维护、共享、应用、公开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探索与研究,初步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智慧长江常州段大数据信息平台,并不断深化提升数字化、信息化运用水平。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打造“水陆空”一体化生态监测预警智慧平台
我区于2015年成功申报滨开区为国家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建设试点单位,并启动环保和安全监控预警应急一体化平台建设工作,于2018年11月通过生态环境部专家验收。2019年起,实施平台综合运维提升工程,现已建成全面覆盖园区及沿江区域的“水陆空”监控网络,打造集安全、环保、应急救援、封闭化物流管理、网格化管理、辅助决策、智慧办公、舆情监控、公共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智慧管理平台,并成功开发智慧长江综合管理系统。智慧长江综合管理系统运用大数据技术对饮用水源地、污水处理厂、排涝泵站、生态湿地进行实时的全面监控,并接入海事部门长江常州段化学品船只航运信息,同步监控监管常州段江面生态环境风险因素。同时结合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建设,不断扩充内容丰富,增设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地理信息、社会经济4大主题库,累计接入1.77亿条生态信息数据。该系统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卫星云图、雷达等技术以一张图汇聚展示长江岸线监测和管理情况。
(二)构建“全要素”统分结合联动保护机制
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全面推进智慧技防设施建设、全域视频资源整合、后台支撑平台开发,与涉江职能部门共享一套感知设备,共建一个长江专题数据库,共用一个人工智能调度平台,形成协同共管、统一作战机制。一是联通优化跨区域管理。因本市饮用水源地位于长江干流上游的魏村断面,为全面了解流域水质变化,我区积极主动对接下游江阴临港开发区,及时获取西石桥断面水质监测数据情况,强化长江常州段上下游水质数据分析、预警机制,不断提升长江大保护常州担当。二是集中力量统筹化调度。我区配套成立长江大保护工作专班,全面统筹各级攻坚力量,扎实推进长江流域禁捕退捕智能化防控系统建设。该系统利用公安部门人车结构化摄像机、全景AR视频监控等智能化视频监控设备,联网整合高清视频,配合打造具备视频图像巡查、重点人员预警、可视指挥调度、综合执法应用、数据在线展示等6大功能模块70余项子功能的工作调度平台,与“我的常州”APP数据传输通道接通,具备禁捕退捕宣传、违法线索举报、法律法规查询于一体的专题功能模块,为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定期联动全覆盖履职。我区严格落实长江禁渔战略,结合江岸巡查和公安、海事、渔政、市场监督等多部门联动,广泛调动区域内各类视频监控系统,进行联动管理,并配套AI机器视觉识别能力,动态监控监管渔船入江、禁渔区人员闯入和违规钓鱼捕鱼等行为。同时关注沿江生态岸线打造与管护,增设清退复绿任务督导管理系统,实时管控每个拆除地块项目实施进度,坚决防范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环境风险,实现环境风险和危害处置的有效闭环管控。
(三)建立“数字化”入江水系排口监测溯源体系
我区以保障长江于流及饮用水源的水质安全为前提,学习借鉴泰州等典型范例的经验,对德胜河、新孟河、澡港河等30余条河道及沟渠进行系统排查,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有效整合水系、污染源、排污管网、入河排污口等信息数据,完善排污口电子档案,逐步建立从污染源到长江干流完整的水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当前滨江新材料产业园内企业污水全部实现100%达标接管、动力外排,并全部配套建设了出水在线监测与留样装置;一旦企业排水超标,系统平台可自动切断外排水泵和阀门,并留样备查,同步通知企业回抽处理。化工园区专业污水处理厂经过提标改造,已能稳定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有效缓解了化工产业发展对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同时配套了主排口及其下游1km处的水质在线监测、污染溯源自动站,实现环境精细化管理,夯实园区最终排水对长江的安全责任。
(四)探索“立体式”长江大保护法规宣传推广
深入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指示精神,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依托长江大保护党群服务中心和长江大保护展示区,打造党建引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教育示范基地。通过展示馆的丰富内涵,立体、全面宣传《长江保护法》。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我为长江出份力”为主线,组建党建联盟释放引领力、开展益企行动创造服务力、组织志愿服务催生凝聚力、强化学习交流激活内生力,为长江大保护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截至目前已接待访客近600批次,服务覆盖达1.3万人次。同时,沿江岸线宣传还充分利用江堤监控点位的蓝牙音箱设备,加强《长江保护法》《防洪法》《江苏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引导群众共护长江美。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区将紧紧围绕创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智慧化工园区、绿色化工园区目标,不断探索推进长江生态治理的科学化、数字化的创新举措,为大数据赋能推动长江大保护提供常州经验、常州模式。
(一)持续强化智慧平台“云上”基础建设
将运行维护好现有平台系统,确保运转稳定、图像清晰、全时可用,全天候为长江大保护提供可视化支撑。同步启动智慧平台升级提档工程,优选专业第三方运维团队,加大软硬件设备更新换代力度,完善更新沿江区域三维建模和2D地图,全面增设企业边缘一体机和雨水排放口反控系统,强化重点场所、重点设施在线实时监测、动态评估和及时自动预警,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先进过程控制等技术应用,全面整合信息化资源,加快形成“线上+线下”数字园区管理模式,打造集安全、环保、管理于一体的园区“智慧大脑”。
(二)建立健全长江大保护“协同”共管机制
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的联动联勤工作机制,加强与沿江上下游政府职能部门的资源共用、数据共享。同时,积极整合本区域公安、生态环境、水利、海事、大数据管理中心等部门资源,完善联动会商制度,推进信息化与环境监测、生态修复、退渔禁捕、水利防汛、航运管理等核心业务的全面融合,加强大数据综合应用和集成分析能力,提升长江常州段生态环境决策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形成信息化与业务工作良性互促的发展格局。建议市级层面探索成立常州长江港口综合协调调度中心,推进建设以“信用+智慧”为基础的江河一体化综合协调平台,为深入实施危化品船舶管控、船舶污染防治等方面提供信息化支撑。
(三)上新沿江管理网络“观测”防线模式
一是持续做好排污口综合整治。深度挖掘水质在线监测及溯源管理系统功能,继续推进“一河一策、一口一策”入江入河排污口分类整治工作。整合“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系统”平台数据,按照“污染单位—排污通道—排污口—受纳水体”的排污路径,加快完善入河排污口基本信息档案。二是打造沿江土壤智慧监管数字平台。结合当前建成的园区土壤监测及水文检测体系,扎实收集各地块大数据信息,全面摸清园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状况,积极搭建土壤智慧监管数字化平台,切实筑牢长江沿线常州段重要生态屏障。三是建设长江常州段生态观测站。配合市级职能部门启动录安洲长江鱼类栖息地与生态观测站建设工作,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持续完善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库。
(四)提供法律法规修订“标准”信息支撑
及时总结当前智慧长江经验做法,配合市级做好相关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不断完善长江大保护智慧管理工作机制。强化长江大保护信息化发展意识,健全地方政府长江生态资源管理制度,配合建立大数据采集、综合整治、生态修复、环境保护及岸线监督管理等多方面的标准规范体系,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相互协调。
签发人:李 皓、姜 浩
经办人:单正中、梅俊龙
联系电话:17706123878
常州市新北区人民政府
2022年5月31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