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视界 > 基层动态 > 西夏墅镇 > 内容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呈现儿童发展轨迹的经验载体,是儿童相互学习、碰撞、互动的平台,也是支持儿童建构新经验的课程媒介。为提升幼儿区域游戏的质量,促进“儿童本位”的理念落实,西夏墅镇中心幼儿园近期多次开展了“区域游戏材料的层次性投放及支架的有效呈现”专题教研活动,通过理论学习、现场观摩、共研共思、经验分享等形式,不断提升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
积累——理论先行
老师们借助两份《指南》《领域关键经验与教育建议》《幼儿园区域活动68问》等理论书籍展开了级组学习与内化,进一步明晰了区域设置、材料投放的重要性与严谨性。关注到材料的投放要基于四个了解: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了解幼儿发展情况、了解幼儿兴趣爱好、了解区域材料的特性;同步也学习了“何为支架性环境”以及搭建支架过程中教师的五大任务:激发兴趣、降低难度、维持方向性、强化关键经验和示范。
到场——开放观摩
有了前期理论学习的积淀,各教研组展开了实践研究,进行了全园游戏开放,共同走进孩子的游戏现场,老师们带着学习与研讨的心态全程观摩。开放班级结合幼儿年龄特点、游戏水平、幼儿当下的兴趣及需要,精心布置,提供了丰富的区域操作材料及支持性环境,孩子们在各个区域中自主选择,相互合作,体验自主游戏的快乐。
碰撞——共研共思
每一次观摩活动结束,都会有一场即时教研。老师们就区域活动现场进行交流研讨,重点围绕区域材料的层次性投放、支架的有效性、教师的指导、游戏的深度探究与推进等方面着手,将观摩中发现的亮点与不足进行剖析,共同研讨更有利于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游戏形式,各班级在观摩研讨的基础上,对班级游戏材料及环境进行调整和优化。
分享——经验辐射
《评估指南》强调要树立科学评价导向,突出过程评价。经过前期的研究与推进,各级组围绕以下几个话题“1.剖析各班级在材料、支架等班级环境存在的共性问题,谈谈后续是如何开展行动的;2.针对材料的层次性投放,请具体说明积累的一些亮点案例;3.关于支架的有效呈现,有没有形成涵盖各个区域支架创设的策略或方法?”进行了阶段性梳理小结,并进行了经验分享。小班级组围绕三个话题讲述了级组推进的行与思,从共性问题出发展开破冰行动,积累了一些适合小班幼儿的具有层次性的教玩具。中班级组从“益智区”材料投放的案例式讲解和各区域支架的设计,让在座的老师进一步明晰了层次性材料投放的策略和支架创设的有效方法。大班级组聚焦了“美工区”“自然物拼搭区”“科探区”分析了级组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借助团队的智慧,借鉴优秀经验,不断调整和优化班级游戏环境。
引领——赋能加持
行路方能致远,砥砺才能前行。陈敏副园长首先肯定了老师们身上具备的三种专业能力:行动力、思考力、聚合力;其次提出了材料投放要预先做思考,把握区域关键经验,既要考虑为不同能力水平孩子提供层次性材料,又要考虑纵向年段的梯度性;最后提出支持性环境离不开教师的观察解读,老师要卷入孩子的游戏中不断动态调整环境,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给孩子跳一跳的思维空间,推动孩子向更高游戏水平发展。刘菊芬园长从“避免两个问题”及“关注两对关系”出发,鼓励教师深挖推进,真正实现幼儿与材料的互动,让环境更好地服务于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