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视界 > 部门动态 > 组织部 > 内容
近年来,常州高新区(新北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部署要求,以“党建引领、多元共治”为工作主线,深入实施“红新北耀 美新善治”行动计划,坚持在建强组织、破解难题、服务群众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形成了一批可视可感、可追可及的基层治理创新案例。现展播优秀案例供大家学习参考。
“三治”带“三合”解锁禾美乡村“善治密码”
西夏墅镇东南村
一、背景
东南村成立于2004年,因位于西夏墅镇东南方向而得名,村域面积3.72平方公里,下辖17个自然村,户籍人口2625人,党员117名。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事关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夯实社会治理的基础,推动社会治理中心下移,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
近年来,东南村坚持党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学习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抓手,立足村域特色,强化党耀东南,坚持精微治理、柔性治理、开放治理“三治”并用,释放带动功能融合、资源整合、力量聚合“三合”效应,以小切口破解大难题,以破难点转为创亮点,以汇民意激发新活力,积极打造景美人和、宜居宜业新标杆,为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东南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江苏省民主法治村、江苏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江苏稻米产业强村富民典型等荣誉。村书记兰红娟先后获得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省“吴仁宝式优秀村书记”、省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突出贡献奖以及省“百名示范”村书记、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精微治理,带动功能融合
把“党建+网格”作为推进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精网微格”工程,打通基层治理新脉络,实现以“小网格”撬动“大治理”。一是科学划分微网格。将党建、综治、安监、市场监管、社情民意等服务内容纳入网格事项,实现网格化服务管理“多网合一”全覆盖。坚持“明确边界、相互衔接、全域覆盖、不留空白”的网格划分总体原则,按照“横向抓覆盖,纵向抓延伸”的工作思路,考虑自然村、村民小组、常住户数量等因素,以60-100户为基础单位,建立综合网格3个、微网格9个,做到网格全域覆盖、不留空白。二是织密党建红网格。持续完善“镇党委—村党总支—网格党支部—微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链条,推进“一网格一支部一阵地”建设,建立网格党支部2个,综合网格党支部覆盖率达100%,建成网格党群直通站2个,以网格党支部为单位、网格党群直通站为阵地,组建6支志愿服务队伍,聚力打造党建引领、一格多能的“1+”红色网格,常态化为群众提供文体娱乐、理论宣讲等志愿服务,实现党群服务全覆盖。三是建强服务专网格。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深入开展“民情直达、心牵万家”活动35次,将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等各项工作落实到网格,配强“网格长+专职网格员、党员兼职网格员、微网格联络员+网格志愿者”的“1+3+N”网格力量体系,开展网格员业务培训8次,保障常态化实现“人在格上走、事在格中办”。2023年以来,网格员累计发现上报处置安全隐患排查等网格事项196件。
(二)强化柔性治理,带动资源整合
紧扣以人为本,强化柔性治理理念,灵活运用软法规范,充分整合、运用柔性资源,打造软实力品格,提高柔性化治理、精细化服务水平。一是以文化人强根基。加强农村文化引领,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常态化开展送戏下乡、电影放映、广场舞大赛等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融合稻米文化与乡村文化,精心打造东南有稻仓稻米文化馆,传播稻作知识,弘扬农耕文化。挖掘讲好“韩村十八只书箱”“两棵老树”等传统乡土故事,营造浓厚的文化发展氛围,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文育人赋能基层治理。二是以德润心添活力。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的道德教化功能,深入开展“最美家庭”评选和道德银行积分制兑换活动,设立“东南道德讲堂”,选树身边人兰红娟、汤留忠等先进典型,编制朗朗上口的村规民约“三字经”,使村规民约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形成“家风带村风、村风促治理”的良好局面。成立助学企业基金会,连续8年给村内51名大学新生发放助学金达65000元,在全村形成重教、崇学、善学的良好氛围。三是以法惠民强护航。选优配强村法律顾问,定期开展普法讲座、普法宣传教育等活动,为有需要的村民及时提供法律援助服务30余次,提升村民法治意识。培养涵盖老党员、老娘舅等五老人员在内的“法律明白人”20名,综合运用人民调解、民主协商、心理疏导等柔性化方式化解矛盾纠纷,村内近几年来无重大矛盾上交,切实做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
(三)强化开放治理,推动力量聚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自治为基础,凝聚多方力量参与,强化多元主体协同合作,不断提升治理效能和村民生活品质。一是先锋力量赋能治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全村117名党员划入8个党员示范岗、10个党员责任区,组建5支党员先锋队,定期摸底调研群众实际反映问题,及时解决杂物堆放等问题130余件,把关爱困难群体等10余项志愿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在党员骨干的带动引领下,全村建成有机稻米良田示范区,生产的省名优产品“夏墅牌”大米通过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认证,合作社全年收入达800多万元。二是自治力量协同治理。用好“南事无忧”“19:00议事厅”“小板凳夜谈会”等议事平台,成立涵盖人大代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的村民议事组,构建“议事协商—事项执行—执行监督—落实反馈”的闭环工作机制,积极参与李家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筹划、设计、监督,释放村民自治活力,有效解决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重点难点问题,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自治局面。三是社会力量融入治理。探索实施新就业群体积分制管理,凝聚党建结对共建单位、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乡贤等多元主体力量,积极融入基础设施建设、集体产业发展、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中,有效破解基层治理资源“要素不集约”难题,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成效。引进创业人才投身美丽乡村建设,推动青野东南民宿等农文旅项目投入运营,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75万元。
三、经验启示
(一)要以政治引领为根本点,建强一以贯之组织体系。要始终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聚焦乡村工作千头万绪、群众需求日益增加等情况,针对基层治理痛点难点,擦亮党建品牌底色,建强用好党建阵地,密切组织与党员、党群关系,通过党组织全面引领、党员带头参与,精准下沉资源力量,推动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推动基层治理工作水平全面进步。
(二)要以强村富民为着力点,打造一展宏图特色产业。要始终树立产业是发展根基的理念,持续深挖本地资源优势,发展契合村民生产、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延伸乡村产业链条,深化集体经济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把“一村一策”“一村一品”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发展更高质量的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等新业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稳步提升村民生活品质。
(三)要以群众满意为落脚点,营造一呼百应善治生态。要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基层治理的落脚点,切实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打造议事平台,健全多方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矛盾调解制度、应急处突制度体系,以人为本、汇聚民心,用心用情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群众参与感、满意度、幸福感,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持续激发共治共享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