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视界 > 部门动态 > 组织部 > 内容
近年来,常州高新区(新北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部署要求,以“党建引领、多元共治”为工作主线,深入实施“红新北耀 美新善治”行动计划,坚持在建强组织、破解难题、服务群众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形成了一批可视可感、可追可及的基层治理创新案例。现展播优秀案例供大家学习参考。
激活“美丽经济”提升治理效能
奔牛镇祁家村
一、背景
祁家村位于奔牛镇镇郊结合部,北临京杭大运河,西邻奔牛镇九里村,南接丹阳市蒋墅镇,东靠奔牛镇奔南社区。辖区面积约6.8平方公里,下辖37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1340户,常住人口5130人,有党员180名。近年来,祁家村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建在基层治理中的引领作用,以“祁心为民和融万家”党建品牌为引领,深入实施“祁心”工作法,不断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开辟农业增产、农村增效、农民增收的新路径,全面开展村庄土地综合整治,全力打造“新北区奔牛家庭农场联盟服务中心”,培育了笨笨瓜果农场、刘伟农场、正佳家庭农场、润源农业生态园、祁家家庭农场等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合新孟河沿线稻田文化观光带建设,高效打造800亩高标准农田,切实提升农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稳步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村级集体经济跑出“加速度”。2023年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58万元。祁家村先后荣获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等荣誉。村书记包建国先后获评常州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常州市“千名领先”村书记、常州市“5A”级村党组织书记等荣誉。
二、主要做法
(一)变“一域美”为“全域美”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祁家村着力提升村域生态环境质量,以实际行动助推水清岸绿村美。一是组织牵头干。严格落实河长制,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工作体系,发挥村党总支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入户宣传、发放倡议书、微信提醒等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向群众宣传卫生健康知识以及环境卫生整治的重要意义。建立河道巡查长效机制,组织河道保洁员每月对河流及附近沿岸各处巡查发现的问题,逐一建立问题台账并跟踪及时整改到位。二是干部带头干。依托村“两委”成员、党员代表和群众代表,组建“祁心”党员先锋队、巾帼志愿服务队和青年突击队,开展大薛组环境综合整治、垃圾箱专项整治等服务,通过实际行动形成凝聚效应,吸引更多当地居民加入,切实发挥党员干部走在前、作表率作用,努力做到守河有责、守河有方、守河有效。三是群众自发干。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态化开展内容丰富的村民议事、人居环境整治等活动,激发群众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家园的自觉性、主动性,有效改善全村环境卫生面貌。设立积分制管理,将环境整治成效纳入积分超市工作台账中,引导群众自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以积分兑换的方式不断激发环境卫生治理的内生动力。截至目前,120户群众参加积分,累计积分355分,兑换生活物资2万余元。
(二)变“一枝美”为“共富美”
实现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和根本动力。祁家村持续提升发展竞争力,助推绿色产业“拥河”而居,力促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蜕变,实现强村富民。一是做强农场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流转,打造“新北区奔牛家庭农场联盟服务中心”,先后培育了润土瓜蔬等11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了千余亩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通过大户牵头,将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稻米生产、土鸡散养等特色产业整合,不断将乡村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提升农产品发展的规模和品牌效应。二是壮大农业产业合作社。积极孵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立祁家村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全国人大代表张道衡等多位乡贤为示范带动,免费教授创新栽培技术,引繁国内外优良瓜蔬品种,通过推行“瓜果温室大棚”循环种植和“稻鹅共育”生态种养模式,加快优质产业发展,擦亮“润土甜瓜”“祁家稻米”等优质名片,直接带动周边400多户农民致富,每户农民年均增收1万余元。三是搭建多元服务平台。建成祁家三农智汇服务中心,发挥科技科普服务平台、奔牛农合联、“党建+农播客”直播间等阵地作用,不断开辟“三农”发展新路径。建立科普宣讲、网络带货队伍,累计销售稻米、甜瓜等特色农产品500余单,线上销售额年均破8万元。与邮政集团公司常州市分公司开展结对共建,不断拓宽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让农产品“种得好”也“卖得火”,努力推动村集体与群众“双赢共富”。
(三)变“一时美”为“持续美”
坚持从村民最期盼、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不断开辟三农发展新路径,切实加强广大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一是以民生保障赢得人心。近年来,祁家村以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为契机,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服务内容,拿出210余万元用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完成新孟河畔、柏枝墩路、常将营等地段路灯安装,殷官村道路改造、大运河生态廊道景观工程,以及部分村民小组的河塘清淤、生态驳岸、渠道维修等农田水利工程30余件,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二是以优质服务引育人才。打造驻村教授办公室、农科实验室、乡贤名人馆,吸引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彭云良教授等一批人才入村指导,营造“乡贤促文明、乡贤促发展、乡贤促和谐”的良好氛围。立足人才多元需求,建成1400平方米优质配套长租公寓,为公寓内200余名人才提供送政策、送健康、送法律、送信息、送温暖“五送”服务,切实提高人才归属感。三是以文旅融合集聚人气。充分用好新孟河与京杭大运河两大水系交汇的区位优势和文旅资源,通过强化政策扶持、丰富产品供给、赋能民宿发展、挖掘乡村价值等举措,开展系列精准服务,拓展乡村休闲文旅产业。依托千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打造生态观光园区和景观农业田园品牌,定期开展美食节、旅游节、农场丰收节等特色活动,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让高标准农田“可耕也可赏”。
三、经验启示
(一)提升向心力,推动思想建设展现新气象。秉持“学以致用、用有所成”原则,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好常态化学习机制,建立健全组织生活会制度,不断通过学习、教育、实践,提升党员干部政治素养。充分发挥7个网格支部阵地优势,不断创新网格党课载体,上好专题党课,更好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产业发展、营商环境优化、村域协调发展,切实把党建引领的“红色优势”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二)提升战斗力,推动民生事业迈上新台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心出发、靶向发力,把群众的需求和期盼了解清楚,紧扣群众所需和问题所在,全域梳理便民清单,全力推进服务下沉,以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办好利民之事,把事情办进群众心坎里,让温度留驻在群众心间,有力推动党建工作与民生项目深度融合,实现村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着力构建宜居宜业、生态优美、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幸福家园。
(三)提升凝聚力,推动富民强村开创新局面。充分利用本村资源优势,科学研判增收项目路径,谋划建设带动作用大、关联度高、辐射能力强的产业项目,通过租赁经营或自主开发等方式,实现收益长期性、稳定性。持续拓展农业增值增效深度和功能价值开发广度,让美丽乡村释放“美丽财富”。围绕本村农业产业,开展精准服务,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让特色产业发展成为一张亮丽名片,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