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视界 > 部门动态 > 组织部 > 内容
近年来,常州高新区(新北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部署要求,以“党建引领、多元共治”为工作主线,深入实施“红新北耀 美新善治”行动计划,坚持在建强组织、破解难题、服务群众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形成了一批可视可感、可追可及的基层治理创新案例,供大家学习参考。
服务最大民生 争取最多民心
新桥街道道乡社区
一、背景
道乡社区名称源于闻名常武地区的“道乡书院”,社区成立于2013年,属于撤村建居安置小区,辖区东起云台山路,西至武夷山路;南起新桥大街,北至嫩江路,面积1.2平方公里,现辖新龙花苑、新景三期、滨江明珠城东区3个居民小区,常住居民7000多户,19000余人,有党员269名。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由于社区近50%人口属于拆迁安置户,如何帮助居民将以土地耕种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变为通过就业劳动获取收益的生活方式,是社区建设的重点任务。近年来,社区以新桥街道“五新工程”重点工作为中心,创建“同道·乡伴”党建品牌,大力推行引领有道、服务有道、治理有道、睦邻有道、发展有道的“五道”党建工作法,全力构建“家门口”的就业公共服务阵地,聚焦群众需求,专注办实事、解民忧,通过摸排“需求清单”、匹配“资源清单”、推进“项目清单”,全面推动就业服务端口前置、重心下沉,切实打通服务群众就业创业“最后一公里”。社区先后荣获“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先进集体”“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江苏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江苏省优秀校外教育辅导站”“江苏省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常州市‘五星’级村(居)党组织”“常州市和谐社区创建优胜单位”“常州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常州市四星级农家书屋”等荣誉。
二、主要做法
(一)摸排“需求清单”把准就业服务方向
做好群众家门口就业,精准摸排需求是关键。一是“铁脚板”入户走访。将就业服务嵌入社区服务大场景,把就业管理融入社区治理体系,依托社区网格力量,发挥网格员作为信息采集员、帮办代办员、就业促进员等作用,开展“敲门行动”。通过定期上门走访,实时掌握重点群体家庭情况、培训愿望、职业技能、就业要求,同步向居民介绍社区当下可提供的信息与服务,做到动态更新、持续跟进,截至目前采集就业人员数据492人,就业意愿登记140人。二是“大数据”常态普访。积极使用新北E家美新村社数智研判平台,线上链接新北全息政务服务智能导航小程序,后台通过大数据高效摸排就业需求。联动民政部门获取低保和社保数据、公安部门获取户籍信息等,快速识别居民就业状态,精准定位需要帮扶的重点群体。线上获取岗位招聘、技能培训等信息,通过网格微信群、公众号、信息公示栏等,及时推送到居民。三是“专员式”分类随访。以改造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契机,同步精心打造“就业超市”,大力发动社工、楼道长、党员志愿者等共同参与,开展“一对一”服务,根据失业待业群体的学历信息、个人能力、就业诉求等实际情况,分类分批次建立就业帮扶档案。对于高校毕业生、失业青年,摸排辖区企事业单位见习意向;针对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全职宝妈等群体,打造“零工平台”提供灵活就业信息,通过结合岗位特点,有针对性为社区失业人员提供多渠道就业方向。
(二)匹配“资源清单”提升就业服务能力
做好就业服务,基础在于精准且高效地匹配就业需求与岗位供给信息。一是挖掘社区资源。社区坚持以创业需求为导向,将优质资源、优质服务、优质团队导入到“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凝聚专家教授、社工、网格员、乡贤能人等群体力量,积极组建党建指导“红帮办”队伍。围绕“拓宽就业渠道”和“提升职业能力”,织密社区就业服务“需求内网”;由服务站免费提供场地,扶持社区优秀残疾人志愿者周琴领衔创办“集美+”工坊;以非遗手创制作为主,招募12名残疾就业人员和宝妈进行灵活就业,带动更多群众实现就业增收。二是链接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周边旅游商贸等优质职业院校的资源优势,引进优质师资力量,提供政府补贴性培训、公益性体验课程和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的优惠收费培训课程,为群众提供多渠道多品种的培训课程。以就业服务站为教学点,根据各类受众群体就业需求,常态化提供就业培训、创业培训等服务,为居民在“家门口”就业强力赋能。三是整合共建资源。收集周边企业、商圈招聘信息,与常州市常开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新北区零工市场、江苏龙控城悦管理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合作联盟,签订项目共建协议,携手整合资源,积极开发就业岗位,推动岗位供需精准对接。截至目前已与20多家相关单位和部门联动,累计建立了90余家用工单位岗位资源库,发布岗位信息600余个,持续更新最新岗位需求。
(三)推进“项目清单”强化就业服务保障
始终秉持“以培训促技能,以技能助就业”的服务理念,在开发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上发力,持续增强居民就业适配力。一是严把培训设计。将人员的就业需求与用工岗位的招聘需求进行“点对点”精准对接,根据群众个性化需求,建立学历提升、技能培训、就业帮扶、创业咨询(指导)四项专属服务机制,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相关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科学设置设计“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培训课程,合理安排课时,推动特色技能培训成为促进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抓手。二是严格培训管理。以居民实际需求为导向,在网格内开展精准指导,推动技能培训与就业服务深度融合。定期开展招聘会及职业指导,组织举办厨艺、护理、家政等实用技能培训。组织“家门口”大型现场招聘会1次,提供职业指导30余场次,开设各类培训60余课次,组织150名有就业需求的居民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发动23人参与GYB、SYB创业培训,成功创业3人次。三是严抓培训实效。以“12345”就业工作法为抓手,建立联系帮扶和回访制度,组织网格员等群体采取入户走访、电话回访、问卷抽访等形式,对就业入职人员按时跟踪管理,及时反馈社区,做到服务“不断档”。邀请目前成功就业的18名人员进行经验分享,带动提升群众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实现居民就业服务“全过程闭环”。
三、经验启示
(一)坚持党建引领,为就业指导“保驾护航”。以群众实际需求为导向,充分调动和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在资金、政策、阵地等基础性保障方面不断投入,打造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志愿者服务站、龙城红色服务吧、网格党群直通站等一批党群“微+”阵地,形成“15分钟就业服务圈”,切实畅通就业创业帮扶“最后一公里”。发挥好党员先锋作用、用活阵地功能,为居民提供日常事务办理、就业帮扶、助残助老等一站式服务。
(二)坚持数智赋能,使就业服务“迭代升级”。引入数字化管理平台,推动多网融合、数据共享,积极融合信息采集、就业对接、培训对接、跟踪服务为一体的就业服务云平台,探索多渠道汇集信息、智能化匹配推送、全信息数据共享的模式,形成“全时空布局、全方位保障、全过程覆盖”的全要素智慧管理体系,通过供需对接、跟踪服务、调度落实3个机制,促进各类群体求职招聘、技能培训精准对接。
(三)坚持凝聚合力,让就业供需“双向奔赴”。就业创业,求职群体是践行者、经营主体是落实者、政府部门是布局者,经营主体要发挥“压舱石”作用,为就业供需双方搭建舞台。要聚焦服务主题更鲜明、服务内容更精准、服务形式更丰富的就业内容和体系,用众人“智汇”为“稳业”保驾护航、为“安业”纾困解忧、为“创业”加油助力,带动更多群众实现就业创业增收,真正做到就业创业家门口,成果受惠大家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