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视界 > 部门动态 > 组织部 > 内容
近年来,常州高新区(新北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部署要求,以“党建引领、多元共治”为工作主线,深入实施“红新北耀 美新善治”行动计划,坚持在建强组织、破解难题、服务群众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形成了一批可视可感、可追可及的基层治理创新案例,供大家学习参考。
“街区合伙人”撬动治理新格局
三井街道汉江路社区
一、背景
汉江路社区成立于2021年9月,位于常州市新北区三井街道东北角,范围东至宜兰路、南至汉江东路、西至晋陵北路、北至黄河东路,辖区内有4个居民住宅小区和4个商业体,共有居民户2504户、常住人口6520人、网红街区商户115家,有党员133名。
汉江路沿街商业兴起于2000年左右,2021年7月街区启动改造,见证了新北区三井街道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变迁。面对街区紧邻住宅小区矛盾多、经营户普遍缺乏对街区的归属感、客群单一导致市场逐步萎靡等问题,社区党总支围绕基层治理和街区发展两条主线任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机制,不断广纳各方“合伙人”,拓展善治“朋友圈”,在撬动汇聚各类资源、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增进居民群众福祉上下功夫,构建多方共融、协同并举、同向同心的街区党建工作格局。2023年街区客流突破330万人次,逐步成为比肩青果巷、文化广场的常州新晋文旅消费集聚区。社区先后获评江苏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培育单位、首批“江苏味道”美食街区、全省新建“三全”示范社区、江苏省级节水型居民小区、常州市“五星”级村(社区)党组织、常州市首批品质型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常州儿童友好社区等荣誉。
二、主要做法
(一)聚焦目标共创上下联动健全治理体系
社区坚持党建引领,探索构建与街区形态相匹配的新型治理体系,突破空间壁垒、行业壁垒,形成上下贯通、多方联动治理新体系。一是构建区域党建共同体。社区党总支按照“党建引领、区域联动、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的总体思路,“外引”公安、城管、文旅、医疗、教育等共建单位进“资源库”,一体推进党建共建、人才共育、产业共联、区域共治、民生共享,打造各展其长、各显其能、各得其所的区域党建共同体,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由“串点成线”迈入“强片拓面”新阶段。二是成立街区治理委员会。探索建立“社区+街区”联动纵向架构,成立全市首个街区治理委员会,“内培”天摩文化、娜舍文化、美团外卖河海站和部分商户代表为委员,在党建引领的“纽带作用”下,制定一套街区治理公约,将此前“礼貌性接触”“感情化维系”的单位加入“契约化共建”,形成“社区党总支统筹指导+街委会协商共治”的治理架构,助推全领域“破圈”融合。三是焕新全域服务微矩阵。在人气最活跃、服务最便捷的区域,深化打造集党建、服务、治理于一体的网格党群直通站、“主播加油站”、骑手网格工作站、户外劳动者驿站等一批融通性红色阵地,通过开放空间、功能叠加,全方位服务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以及周边商户居民,让他们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二)聚焦多元共融横向协同凝聚治理合力
社区注重发挥“合伙人”资源整合作用,协力解决在基层治理中群众期盼和亟待解决的“微实事”,汇聚万千涓流集聚红色星河,共筑治理新篇章。一是提升“商户合伙人”动力。依托区域化党建,构筑党组织领导下的协同共治平台,主导组建全市首个“商户联盟”“街区妇女议事会”“街区妇联”等自治体系,积极开展商业资源嫁接、抖音直播培训等各类丰富活动,把松散的商户组织起来,激发内生的自律行为,让他们彻底从“观众”变为参与治理的“主角”,营造独具特色的资源共享、家园共治良好氛围。二是挖掘“新兴合伙人”潜力。街区周边新就业群体活跃,社区党总支引导112家商户常年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充电休憩等10项“四季暖新”服务,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充分挖掘新就业群体走街串巷、熟悉楼宇的独特优势,鼓励以“随手拍”“随时处”的方式第一时间反馈处置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各类隐患,通过相互反哺引导他们成为基层治理“一线观察员”,实现社区党组织和新就业群体的“双向奔赴”。三是激发“近邻合伙人”活力。加强统筹辖区内各方治理力量和服务资源向街区集聚,设立“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站,深化“网格+警格+义格”联动机制,累计闭环处置发生在街区和临近小区内的矛盾纠纷300余件。联合辖区博爱星等知名律所,利用政务服务小屋、“井井小剧场”“反诈摊位”等新载体,精准提供“点单式”法援服务60余次,切实解决居民商户的操心事、烦恼事。
(三)聚焦发展共享常态长效提升治理效能
社区注重强化议事协商、即刻响应、共荣共兴等多方面长效机制探索,有力推进街区治理持续创新、充盈活力。一是打造常态化议事平台。社区党总支将常规的“19点议事厅”升级打造成“家门口的议事平台”——汉江路街区井然议事亭,通过搭平台、拓渠道、建机制,引导商户全过程参与活动策划、摊位招募、业态调整、环境美化等一批重点关注项目,实现“人在街区走、事在街区办、情在街区聚”,不断激发街区内生动力。二是健全长效化响应机制。深化落实“商户点单、社区接单、部门响应”长效工作机制,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和商户间“领头雁”作用,累计协调解决噪音扰民、违规装修、停车困难等问题事项120余件,服务辐射商户80余家,逐步消除制约治理与发展“盲区”,极大提升街区安全经营、放心经营信心,商户获得感、幸福感得到明显提升。三是丰富主题化市集活动。持续提升国际美食文化节、汉江嗨啤夜、万物生活节、井井有条街等主题市集品牌效应,2023年全年客流量突破330万,同比上涨34.1%。常态化开展街区探店、互动直播、才艺演出等互动宣传,全年自媒体传播量达千万级别。2024年协助街区餐饮店策划的店庆活动,创下4天内营业收入突破20万元纪录,切实为商圈聚人气、促繁荣。
三、经验启示
(一)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街区治理发展的根本途径。必须深化社区党组织统筹协调的枢纽功能,做强党建引领的新型治理平台,把党建引领街区治理延伸到最前沿。面对居民商户结构交错,社区党组织需要根据新的社会特征进行相应的组织建设转型,主动优化与多样化人群交往互动的嵌入结构,丰富组织动员的场域和载体,把党的工作从内循环转变为内外双循环,在汇聚资源、解民忧增民利中赢得群众信任、实现自我赋能,进而筑牢党的执政根基。
(二)坚持把服务群众作为提高街区治理水平的强大基础。尊重群众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极为关键,传统的“包揽一切”治理方式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角落”。社区党组织要充分信赖群众、依靠群众,通过借助民主协商、自我组织、熟人效应等方式,调动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把群众的“金点子”转化为治理发展的“金钥匙”,充分调动街区各商户主体开展协商议事、民主决策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自我管理和服务,合力提升街区治理水平。
(三)坚持把系统观念作为贯穿街区治理始终的重要支撑。推动商居空间整体性共享,解决“治理碎片化”问题。街区空间是个抽象概念,应以系统性的全域视角进行审视。在实际操作中,需科学整合居民、商户、部门、企业、银行、学校等不同单位的资源,推出需求、资源和服务清单,协同运用各方人才、阵地等存量资源,兼顾群众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共融,获取人居环境提升、营商环境优化、生态环境改善、交往环境和谐之间的最大公约数,为治理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