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视界 > 部门动态 > 组织部 > 内容
近年来,常州高新区(新北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部署要求,以“党建引领、多元共治”为工作主线,深入实施“红新北耀 美新善治”行动计划,坚持在建强组织、破解难题、服务群众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形成了一批可视可感、可追可及的基层治理创新案例。现展播优秀案例供大家学习参考。
传承红色基因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新”效能
魏村街道新华村
一、背景
魏村街道新华村,地处长江之滨,总面积6.32平方公里,下辖4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750户、户籍人口7010人,有党员261人。新华村曾经是个贫困落后的江边小村,她的前身是新华初级合作社,成立于1954年,后与“民主”“新丰”“友谊”三个初级合作社合并,成立新华农业高级合作社。成立之初,全村村民不足100户,人口不足300人,耕地不足100亩。作为渡江战役常州地区首渡登陆点和“扬子江上英雄船”所在地,曾被费孝通题字“配套巨人”的新华村深受红色文化的熏陶,1956年开始,村党支部就带领全体村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格田成方”运动,在全村形成了阡陌交通、田方地平的井田制风貌,推动农业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新华村在乡村基层治理实践中不断汲取红色基因中的奋进力量,以研发家电配件温控器为依托,破解经济发展和基层治理转型升级的瓶颈和难题,推动产业与治理融合发展,绘就善治新华画卷。2023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668.55万元。新华村先后获得全国农村现代化建设试点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全国绿化造林千佳村、全国十佳小康村、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首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常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二、主要做法
(一)追寻红色记忆 凝聚治理“新”共识
借力红色资源,增强思想引领,进一步凝心铸魂,将党员群众的意志和行动统一到基层治理的实践中来。一是深挖红色内涵。新华村依托渡江战役常州地区首个登陆点的宝贵资源,深度挖掘革命先烈英雄事迹,大力弘扬红色精神。将本土红色资源与渡江一号馆、红帆文化广场等资源整合共享,以革命精神激发治理热情,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筑牢“压舱石”。二是筑牢红色阵地。改造提升2000余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完善服务功能,全力打造党在基层的“政治中心”、引领党员群众的“精神文化中心”和联系服务群众的“便民服务中心”,架好党群“连心桥”。在党群服务中心布置村史小景,在渡江登陆点附近打造乡村记忆馆,回顾乡情风貌以及发展历史,展现历史传承和奋斗精神,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拓展“训练场”。三是打造红色课堂。把红色资源转化为党性教育资源,以沉浸式、竞赛式、研学式课堂,有效激发党员干部的学习热情和干事激情,打造党员凝心铸魂的红色课堂。加强村校合作,探索红色文化校本课程建设,组建宣讲队伍,深入小学、幼儿园宣讲本地区红色故事,打造师生融合互动的红色课堂。依托新风大剧场,组织文艺团队编排红色节目,开展文艺演出,弘扬文明新风,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注入“强心剂”。
(二)点燃红色引擎 夯实治理“新”支撑
产业兴经济兴,产业富群众富,产业活全盘活。新华村立足自身资源优势,促进农文旅融合,推动产业发展,为基层治理筑牢根基。一是助销网红“土货”。村党委牵头整合资源,帮助村内水产养殖、苗木种植企业加入街道“农合联”农业产业联盟,借力“合禾美美”党建品牌及“原汁原味”区域公共品牌辐射效应,打造“新华一桌菜”IP,提升品牌影响力。利用“魏民之声”微信公众号、常州日报、学习强国等新媒体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拓宽淡水澳龙、鲥鱼、茭笋、芦叶等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销路。目前,水产养殖基地的4万尾虾苗、鲥鱼已经全部入塘,预计年收益40万元。苗木基地共计1500亩,种有株树、栾树、海棠、樱花等多种苗木,预计村集体每年可创收30万元。二是打造红火产业。依托家电配件温控器研发和生产,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推动重点企业进行区域协作,探索良好合作机制和发展模式,形成了白色家电核心零部件产业链。借助重大项目建设契机,激活资源要素,挖掘增收途径,落实农贸市场改造建设。通过整合拆迁地块等方式,新增11处租赁资源,出租土地215亩,出租河塘42亩,共计增收100余万元。产业发展极大程度地促进了老百姓就业不愁、稳定增收,2023年新华村村民人均收入达52700元。三是推进“红绿”融合。以生态绿赋能产业红,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加快德胜岛农文旅建设提档升级。因地制宜,拓展研学、亲子、田园、康养等新经济业态,计划打造“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复合文旅产品。2022年以来,村委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推动德胜岛农文旅建设,先后完成河道疏通、环岛道路贯通、绿化布景、驳岸建造等一系列改造,引进咖啡馆、餐厅、露营草坪、德胜花谷、露营泡泡屋等项目,后续将按照和美乡村示范区标准,投入300万元持续推动德胜岛基础设施改造,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德胜岛开发,以乡村美带动产业兴,以产业兴助推村民富。
(三)织密红色“经纬” 构建治理“新”格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改善和保障民生,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强健“红网格”。建成新华村网格工作站,引入“美新村社”党群E站智慧平台,实时动态跟踪网格处理流程,形成居民点单、网格站派单、网格员接单、多方议单、公开亮单、群众评单六单管理模式。在村党委下设置八个网格党支部,形成村“党委—网格党支部—微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联动体系,将各方力量沉入网格中,将各种问题解在网格中。通过网格治理,落实热点民生问题20余个,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以网格为单位强化积分管理,为每户村民发放“积分存折”,通过先锋积分超市兑换相应物品,全面提升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二是优选“红管家”。全面加强党建引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选用乐于奉献的党员同志为村民组长,成为村民管家。深入挖掘各类人才,引导新农人、企业家、老干部、乡贤志士等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做好村民的贴心“红管家”。通过党群议事机制,引导各方代表共商改造42间老年公寓、完善2万余平方米村组路网、新装200余盏路灯、改造72户旱厕、整治100余亩花亩田、天然气接管建设等民生实事,推动民生工程落地实施,构建起用党旗引领“管家”、用“管家”联动党员、靠党员推动服务、让服务温暖群众的新格局。三是缔结“红联盟”。通过龙城红色服务吧等平台,凝聚辖区内快递员、外卖员、货车司机等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摸清人员结构、党员分布、组织设置等情况。加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组建“新新”联盟,引导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以“主人翁”姿态融入基层治理新格局。与国家电网、中国联通等多家重点企业进行结对共建,推动村企通过资源共享、党员共育、活动共办等形式,实现全方面对接互联,共促社会基层治理。依托新华村慈善基金会,积极引导企业为社会公益事业助力,共募集资金501万元,用于开展爱心活动,每年发放慈善慰问金10余万元,帮助重疾困难群众,发放奖学助学金约3万元,激励有为学子。
三、经验启示
一是从赓续红色基因中汲取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红色基因流淌在共产党员的血脉中,是中华民族共存共荣的精神族谱。新华村作为渡江战役常州地区首渡登陆点,有着天然的红色基因优势。要不断深挖红色资源,用好红色阵地,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广大党员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行动自觉,凝聚形成推动各项工作的强大合力。
二是从拓展红色产业中奠定基层治理的物质基础。产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村级集体经济实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基层社会治理的底气、服务水平和能力。要以红色精神不断推动发展红色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夯实保障基层治理的物质基础。
三是从增进红色福祉中实现基层治理的最终目标。说一千道一万,治理成效是人民群众说了算。基层党组织要紧盯群众是否满意这个关键,围绕既定的民生实事目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优化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福利水平,以扎实的治理成效,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