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视界 > 基层动态 > 魏村街道 > 内容
这条有着800多年历史的老街,虽然已没了早年的繁荣景象,但是保留完整的历史遗存让老街文化风貌得以承载、前人故事得以流传。
魏村地处长江之滨、德胜河口,其由来可追溯至宋代。据相关记载,明朝正统四年八月,常州地区狂风暴雨骤至,魏浦一带洪水成灾,村里及沿江百姓随即集体向南迁移2里左右,迁移后的村庄被命名为“魏村”,沿用至今。
在魏村,最有名的非渡江桥莫属。老德胜河弯弯曲曲一路蜿蜒,流经魏村老街,把老街分成南北两区,架在河上连接两岸的那座石板桥就是渡江桥。“当地人对渡江桥有很深的情感,抗战胜利后,百姓筹资修复损坏的桥面。”从小生活在魏村、对当地历史颇有了解的居民陈裕明告诉记者。
他介绍,渡江桥在当地百姓心中颇有分量,是因为此桥贯通南北街,使老街连成一体,由此,方便商贩往来南北,给魏村街带来了勃勃商机。闸北沿河而建的商店一家挨着一家,街上更是商铺林立,每到集日庙会,魏村街上人山人海,渡江桥上行人摩肩接踵,叫卖声此起彼伏,是渡江桥给魏村带来了繁荣和兴旺。
至晚清、民国时期,魏村街人口聚集,市井繁荣,俨然成为当时江南闻名的商业兴盛之地。
魏村人文荟萃,禀赋独特,古往今来得到不少文人墨客青睐。明代邑人陈孟言写有《魏浦十景》诗,载于《武进聚星堂陈氏宗谱》,十景分别为:屯云古庙、卸日黄冈、马嘶后巷、鹤唳南庄、鸥眠玉带、滩头晒网、雁宿沙滩、梓里桑麻、渔樵乐业和小桥流水。
魏村老街依德胜河而建,分闸南和闸北两片街区,有五重圈门。闸南由外东街、内东街、北街、北中街和南街组成,闸北由闸北街和水望弄组成,共七条街区。纵横交错间,每走一处皆可发现令人怀念的遗迹。
老街上,临街的建筑基本为晚清至民国的排门商铺,以平房和两层小楼为主。一般都是抬梁硬山式砖木结构,布局为二至三进,以中轴线贯穿全宅。装饰上多木雕、砖雕和花纹多样的格扇门窗。沿街民居以“上宅下铺”“前店后坊”的面貌出现,大门外饰有一种半矮门,具有鲜明的常州特色。
如今时光飞逝,街市蝶变。魏村老街几经沧桑,虽不复当年熠熠生辉的繁华,但建筑深巷基本保持原状,完好地珍藏了属于老街本身的人文烙印。
南街的魏村照相馆,原名“影辉照相馆”,特别的内凹式开门,铜环锁扣,虽如今已不再营业,但矗立于此,似乎在诉说属于此地百年来的影像传奇。值得一提的是,著名摄影家汤德胜就是从魏村照相馆走出来的。
而在北街,昔日业态就更为繁荣。有福兴园饭店、魏村理发店、曹氏宗祠、元亨药店等。其中,尤以福兴园饭店名气最大。它建于19世纪初,两层三进,店前廊檐下竖着两根粗圆柱,宽条石为脚踏,造型精巧,虽已闭门停业,但建筑本身保存完好。
目前,这些建筑中有7处被认定为市级保护历史建筑,安静地在老街上,向每个过往行人诉说着它们背后的那些老街历史。
如今,与魏村老街百米之隔的新中心处,新楼一栋栋拔地而起,年轻人渐渐走向新街区,住在这里的仅剩为数不多的老人和外来打工者。但每当清晨天微亮,闻见渡江桥旁街巷里飘出的阵阵麻糕香,看着王根林麻糕店前排队等麻糕的人群,就知道这老街的烟火气一点也未散。
一间小木屋,门口放着一只麻糕桶,右侧靠墙是一块做麻糕的案板,屋外是排着队等麻糕的人,屋内狭小的空间坐满了食客。老夫妻俩忙碌不息,一个揉面,一个搓馅,配合默契,做好的麻糕坯一块块整整齐齐码在案板上,炉子一空便贴进去,不一会儿就会飘出阵阵芝麻混着葱油的香气。
老板王建平的爷爷便是做麻糕起家,三代人在此开店近百年,王根林麻糕是取名于其父亲的名字。“听我父亲讲过,爷爷13岁时跟着一位王师傅学习麻糕制作技艺。这位王师傅原籍镇江,随父亲避难,至魏村落脚,王师傅的父亲在清乾隆年间可是御膳房的点心师,做得一手好麻糕。”
渡江桥的另一头,老街入口处,还开着一家理发店。玻璃移门上贴着理发、烫发几个大字,走进店内,墙上贴着有年代感的海报,老板娘正在半面墙的镜子前给客人刮着胡子。
老板娘刘红英介绍,她自小在老街长大,爷爷、爸爸、大伯、伯母和姐姐都以理发谋生。“之前老街那家芬芬理发店就是我伯母经营的,前两年老人走了,街上就只剩我这家理发店了。都是街坊老客,来了不用说我就知道他们想剪什么样的。”刘红英因为放不下对老街的情感所以一直没有离开,以前的老街坊也会时常来她店里坐坐,理发的同时回忆曾经的老街生活。“很多邻居也想回老街来生活,大家都很怀念在这的日子。我相信老街以后修缮好、各方面设施提上去了,一定能恢复以前的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