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视界 > 基层动态 > 滨开区 > 内容
为锻造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坚持链式发展是新北区推进产业协同的关键一招。滨开区“光储充”一体化智慧能源微网应用场景即将于日前投用,值得一提的是,该应用场景中的多个相关产品,均来自滨江园区内部新能源电力电子链上相关企业,通过滨江国控投建服一体化运营,集园区形态、产业业态和发展生态“三态融合”的产业社区“链”上生态格局正逐步成型。
项目推动建群强链从“新”出发
走进江苏沃莱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线一片忙碌,由企业自主研发生产的新型复合材料光伏边框,此次应用在了园区“光储充”一体化场站中。“目前我们24条产业几乎满产,上半年的排产基本都已列入计划。”公司市场部总监朱阳阳介绍,江苏沃莱作为一家初创企业,坚定瞄准新能源光伏边框细分赛道,随着生产工艺、自动化效率的提升,新型复合材料光伏边框提高耐腐性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组件成本。
除此以外,“光储充”一体化场站的储能整套来自园区内的江苏简谐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光伏幕墙来自宸光(常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端是企业用电需求侧,一端是供用能一体化供给侧,通过整合分布式光伏发电、储能系统、智能充电桩多项资源,优化整个园区的能源使用结构。”常州滨江资产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加卫介绍,同时,通过智能微电网管理平台,以数字化手段调节优化企业用电负荷,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提高园区用能管理效率,打造新型绿色低碳产业园区。
据悉,“光储充”一体化场站项目每年可提供清洁能源发电量约10万千瓦时,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9.9吨,节省约33吨的标准煤。
投建服一体“组合拳”双向赋能
小小的“光储充”应用场景背后,是常州滨江国有控股集团打出投建服“组合拳”,不断完善园区产业业态的探索。
“在项目招引过程中,选择产业关联度高、发展前景好的项目,以‘招推服一体化2.0’机制为指导,为企业提供助力。”张加卫表示,项目招引不是“一招了之”,园区和企业也不是简单的房东和房客的关系。通过走访企业开出“问题清单”,因企施策为企业提供场地、人才、资金、业务拓展等不同方面的服务为企业破解“成长的烦恼”,同时推动企业创新成果在园区率先实现落地应用,链上发力实现双向奔赴。
经过一年建设,总投资3.6亿元的宸光绿色无机光学材料项目即将投产,将实现年产1.95万吨的绿色无机光学材料和2.5万平方米高亮镀膜电子玻璃,让宸光(常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距离成为全球光学镀膜领域领军企业的目标更进了一步。
2018年,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王晓亮博士带着团队和技术来到滨开区创办的宸光(常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由此开启玻璃光学镀膜创业路。短短6年,宸光新材料已拥有玻璃光学的全套解决镀膜方案,各类光学镀膜产品市场占有率第一,2023年销售额达3.78亿元。
“‘光储充’微电网也成为我们最新研发的建筑一体化光伏(BIPV)项目的首个落地应用,为公司下一步打造更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奠定了基础。”宸光(常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雷燕介绍,不仅如此,BIPV项目也在滨开区加紧建设中的中瑞国际产业创新园二期项目中得到率先应用。“基于园区良好的发展生态,我们还正准备把上海的BIPV新项目迁移到常州,目前已在推进中。”
培育链上生态 推动全链协同
企业茁壮成长,政府始终是坚强后盾。从为企业提供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到各类创新创业因子集聚,近年来,常州滨江国有控股集团于细微构建“链”上生态,畅通园区内循环——
加快产业载体开发,目前常州滨江国有控股集团运营载体超50万平方米,在建载体超过70万平方米,包括滨江国际企业港、滨江智能装备企业港、碳纤维科创港二期、滨江创智企业港、中瑞国际产业创新园二期、德胜临港产业园等。
探索“建渠引水”新方式,设立“滨创一号”和“滨创二号”产业基金,为园区产业强链延链补链下好“先手棋”,着力培育潜力大、后劲足的“高精尖”项目。
吸引创新平台落地,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常州新能源电力电子创新孵化中心等科创平台为产业链、创新链发挥“乘数效应”做好铺垫。
全生命周期服务企业,定期走访企业、深入开展交流,确保企业生产经营、项目建设、人员招聘等难题及时得到有效化解,以优质营商环境构建党建、经济、社会治理等“多网融合”网格体系。
完善园区生活配套,滨江国际人才交流中心、百汇公寓等一批为人才量身定制的人才居住社区释放出的城市温度,成为温馨生活港湾,实现与人才、企业发展同频共振……
“优质的创新生态在哪里,优质的创新要素就流向哪里。”张加卫表示,将持续盘活“链”上资源,强化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以产业社群打造、企业精准服务、资源整合集聚为运营核心,打造滨开区智能制造集聚地、创新产业新标杆。